观点的主体与客体
庄子塑造了一个喜欢用理辩论事物的人,名为惠子。他们在多个寓言里站在对立的地位争论。表面上看,惠子持有清晰的逻辑思路,往往用理性看问题;庄子则是一派艺术家的脾性,喜欢站在感性思维的平台上观赏世界各种人事物。这样,庄子和惠子时常各持己见,毫不退让,好不热闹。
看深一层,庄子是另有企图的。他把主理和分析的观点同主情和着重整体的观点放在一起,让读者同时观看两个各圆其说的论述,把宇宙人生看得更为丰富和通透。
惠子凡事都放在身外的“客观”位置来看,好像连他自己也是宾体。西方多数哲人都是这样,衍生出科学的“离身客观”,造成人类今天的“进步”兼“困境”。
庄子则以“我”为主,由主体对客体进行多方面的观察和感受,得出“慧知”。这些方面包括直觉、幻觉和创新。他所得的知也许并不符合“科学”、“哲学”、“神学”,却是人与宇宙共相生息的“道”。
今天,我们看清“人的状况”和“地球状况”,甚感无奈。我们警觉到两者都远离人的福祉和自然的福祉。这种无奈冲击心灵,叫我们感到不安。我们要在现状中寻回自己(多少人已经不知有自己),可以借庄子的方法,选用心、性、情的角度来待人接物,与他人相互交流,与外物平等和谐生息,达至心安圆满。
庄子讲了一个“濠梁观鱼”的故事,呈现出他与惠子的不同观点,引导读者欣赏主体与客体的关系,两者有分有合,可以沟通甚至融合,成为一个情理同一、互相通达的精神境界、艺术境界、创造境界,即宇宙的大爱境界。
艺术创造与感受
艺术心理学认为,美给人一种愉快的感觉,进而成为感受。就是说,一个人看见美丽的东西,自然会感觉到愉快;接着,这种愉快变为那人内心的东西,成为感情。它可以离开先前所见的美丽东西而存在,生成独立的生命。这就是艺术,由人“创造”,称为“审美的创造性”(aesthetic creativeness)。这种创造既是本体的东西,又可以是被“物象化”(objectify)的东西,例如一幅画、一段音乐旋律或者一首诗所表陈的意境。
这种东西可以朦胧存在,也可以十分清晰。它可以徘徊在心中作为梦想,又有能力唤醒(awaken)思维和认识,成为俗语说的“白日梦”(waking dream)。人类的许多创造都由这种梦想引导而成,包括科学发明。
心理学及审美学家卡西尔(Ernst Cassirer, 1874—1945)于1944年出版《人论》(An Essay on Man),阐述人怎样从认识自己到他人,到抽象意念,乃至感受。他的得意门生苏珊·朗格(Susanne Langer, 1896—1985)继承并推进了他的学问,成为20世纪最受人喜爱的美学和语言学家。而他们的学说,也成为当前西方社会各行业多方面运作的理论基础。
简要地说,小孩子是站着以自己为中心去认识周遭的。同样,个人有了自主的我,然后认识贴近(亦往往互动)的你,再伸展到第三人的他,以及他们和他物。庄子表达他感知的“鱼之乐”正是通过隔层又隔层的想象达成的,不是简单的直觉。
卡西尔提出,人有三种不同的想象活动,各有很大的能量(power)。第一是“发明力”(invention power),第二是“人格化能力”(personification power),第三是“产生纯感觉形象的能力”(power to produce pure sensuous forms)。
在日常活动中,儿童或少数成年人,可以运用前两种能力,却不能使用第三种能力。他们可以“游玩”人和物,却不知怎样处理感觉形式——一种复杂的由情感与形所构造的“意表”(articulation)。它可以是图画、文字、语言或各种符号。
儿童和成年人都运用直觉(intuition)感知和欣赏艺术。但是,艺术除了有“直觉结构”(intuitive structure)以外,更有“交感性瞻见”(sympathectic vision),引人“神入”(empathise)美的胜境,成为有秩序的可视、可听、可触、可想的“意会”(apprehension),透通意义。
神入又名移情,一种个体遇见他体悲伤或快乐时,放下自己的一切,用心进入他体之乡,与之感同身受的心理作用。儿童有怜悯之心,却不能移情。儿童听见节奏轻快的音乐,自然手舞足蹈地表现欢欣;然而,他听见悲哀的歌,则不像许多成人那样自然流泪,因为缺乏意会的心理能力。
现在,让我们尝试解读“濠梁观鱼”寓言。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鯈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庄子和惠子在濠河的桥上游玩。庄子说:“小鱼游得多么从容自在,这是鱼的快乐。”惠子说:“你不是鱼,怎么知鱼快乐?”庄子说:“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鱼的快乐?”惠子说:“我不是你,本来就不明白你;你本来不是鱼,当然不知鱼的快乐,十分明显。”庄子说:“请从头再说一次。你先前说的‘你怎知鱼快乐’的话,就说明你明知我知道鱼乐才那样问的。我现在告诉你,我是在桥上知道的。”
学者解释这个故事的寓意,多反复谈论庄子从“美学”观点说鱼乐,而惠子则从“分析”观点认定人与鱼不同类,不能互相沟通或者分享快乐。更有学者钻牛角尖,说什么鱼之乐“在道不在水”而大家同知“在乐不在鱼”,愈说愈远愈是糊涂,建构所谓“学问”,实在浪费时间。
其实,庄子在故事尾段回答惠子,说话亦嫌牵强,带着为“好胜”而取巧的味道,英文叫做wise-crack,不高明,也欠厚道。他尽可以说,“我就意会鱼快乐”,便妥当了。他用“请循其本”的辩理指责惠子,说明他自己同样陷入争辩的深渊,情不自禁,疏于自照。可见庄子也是人,和我们差不多。
不同的是庄子不但用“深心”观物,而且敞开心扉拥抱万事万物,并与之同在。他的文学功力很深,可以感染全世界读者,唤起一切向往大自然的心灵驰往高贵博爱,接受异己,通向大同。
随缘自化
庄子诗化人生,同时也务实人生。他在《庄子·秋水》里有一段话解说时间不可逆转,人的生死、贫富、成败、贵贱,尽在自己心内和把握之中,都在变中自化,我们只要顺应自然,尽心以对,终可问心无愧,达成生命圆满。原文:
夫物,量无穷,时无止,分无常,终始无故……道无终始,物有死生,不恃其成。一虚一满,不位乎其形。年不可举,时不可止。消息盈虚,终则有始。是所以语大义之方,论万物之理也。物之生也,若骤若驰。无动而不变,无时而不移。何为乎,何不为乎?夫固将自化。
这段话写得简单清晰,没有译为白话文的必要。庄子于此提出“自化”的概念,说明万物的生死荣枯,自然有规律和始终。生命的发展有时快速,有时缓慢,但是只要有运作,一定随着时间生变和移迁,没有例外。因此,我们尽力依照人生目的而奋斗,不“争分夺秒”地忙着求成求多,不执着一见,不要求改造或破坏社会或大自然,一切都可以在自然运作中得到化解,而我们的心灵也在大化之中升华到高处,看得更多更远。庄子用情审美人生世界,连游鱼的快乐也可以共享,生命十分丰满。
自然大美无限
2014年7月,我去北疆旅行,遇见一位拥有炽热文化感情的导游“小王”。他是三代住疆的汉人,有着浓厚而盈美的土地情怀。我们共处10天,上下纵横走了4000多公里的路,他讲了约30小时的话,给我们介绍了各地的河山草树及湖光山色。最引人入胜的是他那自由奔放的童年经验,爬树采果,捣鸟奔马,走12里路上学,吃尽甜美的果子和冰鱼,心灵融入大自然的壮丽与神秘。
可以介绍新疆的形容词很多,首推一个大字,因为它占中国版图的六分之一。其次有是美字、奇字、彩字、静字、古字,然后是历史、民族、文化和自然本原。最后是一个变字,因为,乘坐汽车行走,我们真正体会到“一山藏四季,十里不同天”的奇特经验。
小王的历史知识很丰富,不是出于书本的那种贫乏死板的记载,而是源于世族相传及个人体会。
成吉思汗带兵到达伊犁河谷,疲倦和绝望的士兵骤然见到山上的空中草场,高山上的参天云杉以及远处一望无际的腹地,在海拔2500米的高地上长满绿油油间着彩花的自然毡地,立即叫出“巴音布鲁”的名字(蒙古语为富饶的泉水),沿用至今。对于今天来自城市的我们,心灵深处的印象只有一个:这就是人间净土。这里除陆地生物以外,美丽纯白的天鹅群要按时从印度和非洲飞越千山万水,到此地繁衍生息,为游客带来“天鹅湖”的优美意象,叫诗人唱出“片水映霞照碧天,灵山绿茵宛成图”。
小王见惯了这些美景,他要告诉我们的是悠悠历史。在这二三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海拔2500米的山间盆地中,远在2500年前,已经有姑师人生息活动。到了公元1771年,一度离开了的土尔扈特和硕特部落人众,由渥巴锡率领,从俄国伏尔加河流域举义东归,回到祖宗原来的“理想国”。
历史更写在坐落于只有五米阔的山谷通道的“铁门关”上。小王领着我们在这荒芜炎热的山道,提醒大家:“每一步都踏着古人的脚印。”他的话既诗意又说明中华民族的开放和冒险开拓精神。如今,我们想起玄奘西去取经,不但当上古印度佛坛的“大师”,向当地人讲解佛祖的深意,而且给中国人引入了安抚心灵及明智的禅宗智慧。我们想起张骞出使,带回来多少食料和食文化,丰富了我们的烹饪艺术。由他打通的古丝绸之路,不但是买卖货品的通途,更是沟通汉朝和整个西域各民族文化的大道,而这路就通过这小小山谷。
还有诗人李白和杜甫所醉心的“胡姬”,那些体态优美的金发碧眼女郎,今天仍是新疆不少部落的成员,孕育着哈萨克族人的俊男美女。不过,感情最投入的诗人则是汉高祖和岑参。后者被誉为“边塞诗人”,给我们写下多少古代“军人征战”匈奴的名句。我们在学校读的史书曾经对匈奴南侵的史事大加渲染。如今,世界上却再也找不到匈奴人了,可见历史淘汰好战者,老子直指“兵家不祥”也。那天,我站在铁门关楼台下欣赏岑参的书法《题铁门关楼》,字如其人,空旷洒脱,无拘无束,令那古时的景象立体毕呈:“……匈奴草黄马正肥,金山西见烟尘飞,汉家大将西出师,将军金甲夜不脱……”念着,我不由为中华文化感到骄傲。
自然深心感染世界
庄子智慧源出深心与大自然的互动表现,传到欧洲以后,启动了智者文人的深心,让他们悟见大自然的独立性和生生不息的秩序以及它的永恒动力和美。他们,像莱布尼茨、伏尔泰、歌德、尼采,以及叔本华、席勒和卢梭等,从老庄智慧认识大自然的美和大,它与人的平等关系,它的“物化”魅力。这种人天合一及互动生息的思想,帮他们摆脱上帝造人及人类原罪的枷锁,相信人性自由、善良、高雅和安宁。
歌德(J.Goethe, 1749—1832)在《自然》中说,我们研究大自然必须尊重它的原样,不能用人造方法和工具去摆弄她的部件,方便达成片面知识。他又说:“大自然不经请求或警告,便把人们纳入她的循环舞蹈,直到我们疲惫不堪,从她的怀抱中脱落……大自然永远生息、发展和运动,没有片刻的停顿……如把灾祸与静止拴在一起,步履从容,没有例外,她的规律是不可变的……在每一个人的眼中,她都不同,她在上千个名字和术语中隐藏自己,实际上都是同一个……当人的本性健全,当他感觉生活如同在一个博大、美丽、庄严、贵重的整体中时,和谐的快乐使他悠然自在地心醉神迷,宇宙会因达到目的而欢呼。”
叔本华(Arthur Schopenhauer, 1788—1860)在《为什么月亮冰封》(Why the Frozen Moon)中表达他的崇高体验:“为何满月如是慈祥和崇高,因为月亮是体验的对象,不是意愿。人们不追求星辰,只喜欢月亮的华丽。月亮使我们心情崇高,因为她一掠而过,看见什么都不参与。我每见月亮,困苦便从意识消失,留着一种感觉,让我与千百万人共同观看,并因此消除个体的差异,体验联成一体的欢快。”
如果读者记得庄子的天池和那悠然自在的原野与高山,你会认得照亮上面这些描述的源泉,连文字结构都“似曾相识”。这样,你会闭眼冥思,怎么庄子能够影响西方世界如此深厚,却在自己国度的民众中静如死水?你想出了好几个答案。例如近数百年间,中国人一直受到西方的欺凌和诱骗,我们的精英去国外读书,多数没有回头;又例如,古文难懂,连不少大学教授亦人云亦云,不敢给学生做出有意义的翻译;更例如,我们的教育只顾学习西方,课程里挤不进国学,等等。
有一个理由最为重要。庄子说的自由和顺应大自然的物化及大化,都刺痛了西方文化的要害,因为他们在上帝之下,没有个体的自由,只有由集体决定派生的公民自由,服从因选举而变的政府“施政”;因为西方有了科技以后,便贪得无厌,夜郎自大,肆意破坏大自然,并四处抢掠自然资源供应消费主义经济,造成不可逆转的生态损害。尼采宣告“上帝死了”,不能卸下西方人文思维的宗教和历史重担,只能引发“生命荒诞”的存在主义的兴起。所以,西方人偶见庄子,便矢志借用东方文化寻回自己。
想着,你起身长叹,步向书架找出《庄子》,坐在窗前细读。不知什么时候,窗外传来一片轻快的音流,你立即认出是贝多芬《田园交响曲》的首章,是大自然悠然展开活动的写照。你联想起那段历史,卢梭(J.J.Rousseau, 1712—1778)读了道家的宇宙解说,悟出大自然不是不可了解的、与人对立的力量(force),而是一切生命的源泉,包括人类生命。
卢梭确认人性本善及自由自主以后,写成巨著《爱弥儿》(Emile, Treaties on Education),人们给儿童自由,而且令其在生长发育的过程中接触大自然。他的这种思想不为当时欧洲人所接受,结果,社会权势于1762年把书烧了。后来,自由、平等的思想催生了法国大革命(1789—1799),等到新政府稳定局势以后,《爱弥儿》成为法国教育制度的精神基础,沿用至今。
德国作曲家贝多芬读了《爱弥儿》,并沉醉于席勒(F.Shiller, 1759—1805)的《欢乐颂》(Ode to Joy)的全世界人民成为兄弟一齐欢乐、一齐喝大自然乳汁的欢乐美意,用《第九交响曲》写下他自己对人和宇宙的祈愿。他的音乐成为最庄严的对人的友爱的赞歌。
此刻,我听着心中循环响起的《欢乐颂》,想起罗曼·罗兰对贝多芬艺术的评述:“他的强大雄伟的音流,写下成千上万聚集在一起的人们的呼吸、眼光、梦想,和声一齐歌颂自由和友爱,永恒不朽。”
我沉醉了,心中洋溢着新疆天山高地上巴音布鲁克那天鹅湖的宁静,那九曲十八弯“玉带天河”里同时出现的九个太阳的壮观景色,微笑着把《庄子》小心放回书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