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知觉与蝴蝶梦

知觉与蝴蝶梦

时间:2022-01-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所以,在一群人中,每个人对共同的环境都会产生独有的知觉。知觉能力可以帮人展开心智活动,从经验和事件伸向想象和创造。周与蝴蝶则必有分矣。这62个字重复了蝴蝶5次、庄周6次,两者有时在梦中变换,有时在清醒时怀疑真身的存在与否,最后以“物化”的深层概念作解。(再想,)不知道是庄周在梦中化为蝴蝶,还是庄周生存在蝴蝶的梦里?

刺激和反应

我们每一个人都会在醒觉的时候遇到许多“刺激信号”(sensory stimuli),包括影和形、物和事、人与信息等。我们反应(respond)着许多刺激的一种或一组,给予意识的反应。譬如我们出门见到强烈的阳光(刺激),便立即眯起眼睛或戴上太阳镜(反应),以免眼睛受害,或者感到不舒服。

上面这一简单的行为过程(即刺激引起反应),被“行为心理学”(Behavioral Psychology)称为“刺激—反应程式”,是自然又必然的,因而是机械的。就是说,一定的刺激必然会引起相应的反应。比如说,一个人走在郊野小路上,遇见一条蛇横在路上,必然会害怕而逃走。

“人本心理学”(Humanistic Psychology)反对机械式的行为过程,因为人不是机器,而是有知觉的。不同的个体面对同一个刺激,会做出不一样的反应。甚至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情况下,也会做出不同的反应。拿上面的例子说,某甲在路上遇见一条蛇,可能停下来观察并分辨它的大小或者是否有毒,并不立即逃避。他甚至会一个箭步上前把它捉住,拿回家制作“蛇羹”,邀请亲友一同分享。

某甲遇见蛇时,可能因为心情轻松,十分欣赏大自然中的万事万物,“与物同在”,所以,他停下来“与蛇对话”,轻声“请”蛇“慢走”,耐心等候它消失,再继续上路。或者,他当时存心“与物斗争”,遇见有可能危害自己的蛇,立即上前用手杖把它打死,弃于路旁。其他可能的反应还有很多,不一而足,毕竟,人的行为是由自己主宰的,“因时地”、“因物”、“因心情”、“因目的”制宜,不是机械式的。

知觉的发展和运作

知觉(perception)是心理学的专有名词,具有文字日常意义以外的专业意义。在心理学所包含的博大、多层次和繁衍知识的架构之中,知觉是一门重大的学问,心理学学生得用不止一年的时间去全面了解它。这里,我介绍一下它的概要,着重介绍知觉的发生和运作。

心理学经过五六百年的积极观察和研究,加上实验,如今拥有相当清楚的认识,说明物理刺激(如光波或声波)怎样通过人的感觉(sensation)和注意力(attention),产生接受和运作,最终转化成为意义(meaning)。每一个人都是独特的,生物生理方面如是,心理方面亦然。所以,在一群人中,每个人对共同的环境都会产生独有的知觉。人是自由的,即使一群人同在最专制残暴的环境里生活,个体都会有不同的知觉。二战中,德国纳粹把犹太人关在集中营里加以“非人”的折磨,结果,根据精神医生弗兰克(Victor Frankl)的研究,生存者都是那些在受苦中寻得意义的人,其他人都自杀了。

人对知觉信息的识别受到两个因素影响:(一)被识别的东西的感觉特点,(二)知觉者的内心特点,包括他的经验和期望。当所见的特点和期望一致,就即时识别;相反,两者不同,识别便会变得困难。就是说,一个人心中执着的预期物象,往往决定他的“所见”。譬如,一个人看见一个“人”字,视乎他的经验或者心态,可以认为是“天”字,或者“太”字,或者“大”字,或者“入”字。决定因素不一定是该字的“客观形象”,而是主事人当时的“心向”(mind-set)。

知觉是怎样发展的呢?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知觉和推理是两个不同的心理过程,一般说,幼儿接触一件新的东西,例如一只小羊,自然会从他现有的经验(如家中的小狗)作为识别的基础,把它“看”为小狗。这是知觉。

推理的任务则不同。它要把见到的东西联系过去的知识,进行分析,寻找相同及不同的特点,从而推理。比如幼儿见到小羊和小狗不一样,或说两者相似又不是同一东西,产生疑问,然后问哥哥那(小羊)是什么东西,从而获知它叫小羊的知识。就是说,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幼儿每天遇见许多陌生的事物,通过知觉、推理和问究,获得新的“知觉能力”(perceptual power)或者知识(knowledge)。

知觉能力可以帮人展开心智活动,从经验和事件伸向想象和创造。儿童到了五六岁便开始想象属于内心的东西,父母们听到子女的说话内容,往往感到惊讶和神奇。这是做父母的乐趣和满足,只要打开心扉认真聆听幼儿说话,即有美好的回报。

可惜,有不少父母为自己的事忙碌,没有时间与幼儿沟通。有些父母则凡事自以为是,用执着的态度去跟幼儿交流,每遇见后者表达与己见不一致的意思,便用一句“不要乱想”,把它堵回去,并且视之为“多事”或者“多心”,令幼儿感到不解、苦恼或者退却。久而久之,生长在这样环境中的儿童,不能正常地发展他的知觉及推理能力,只有养成服从权威的习惯。

庄子的梦意

庄子在《齐物论》中讲述了家喻户晓的“庄周梦蝶”的寓言:

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遽遽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蝴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

这62个字重复了蝴蝶5次、庄周6次,两者有时在梦中变换,有时在清醒时怀疑真身的存在与否,最后以“物化”的深层概念作解。我们先把寓言译为白话文,然后进行知觉和推理的心理过程。白话文说:有一夜,庄周梦见自己变成一只蝴蝶,自由快乐地飞舞,感到很是愉快,不再认为自己是庄周。忽然醒来,发现自己其实是庄周。(再想,)不知道是庄周在梦中化为蝴蝶,还是庄周生存在蝴蝶的梦里?(照理说,)庄周和蝴蝶不是同一样事物,而是有所分别的存在。(所以,姑且说,)这里说的转变(transformation)就是物化,即万有在宇宙中的互相转化(interchange)。

我在翻译中用括号加添了三个连接语,好让我们在阅读过程中,展开思维空间。同时,我又加上“转变”和“转化”的英文,希望更清晰地说明庄子的意思。

我们细读这个62字的“简单”寓言,可以悟出多个意义层次。第一是庄子的宇宙观,第二是他的人生观,第三是他对人性和人心的认识(包括梦的种种),最后是他的艺术造诣和审美情趣。

我不便在一章里阐述像庄子智慧那么深厚的意想,先说他的宇宙观和审美情趣,其他将另章述说。

宇宙物化,自喻适志

庄子的所有寓言都或重或轻地提及宇宙人生的大与小,厚与薄,长久与短暂,真与假,实与虚,美与平凡。目的在于说明人心的自由和潜力无限,万物的平等互化。

庄子的宇宙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宇宙间的一切存在都有其内在的关联。在齐物的世界中,万物万事千姿百态,各有风韵。但是,不同的个体或原子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相互含摄和相互汇通的。这就是“道”。

在这样有道和谐的世界里,爱是自然而有情有理的事,分裂和斗争没有必要和意义,矛盾也应该和解。庄子说爱,用“十日并出,万物皆照”形容,可谓大矣。而且,更大的爱有“德”作为基础,其光亮比十个太阳更为耀眼,所以他接着说:“而况德之进乎日者乎!”

放在个人做人的层面,一个人有了宇宙物化的观念,可以实行“自喻适志”的做人态度,无需过分理会外在或者客观环境。在寓言里,庄子说有一天梦见自己是快乐翩飞的蝴蝶,不再是平日的自己,很是快乐,十分自由自在。这是生命的始终,合乎宇宙大化的事实。

中华文化形成以前的神话时代,已经有可观的关于梦的传说。最真实的是黄帝的梦,后来被记述为标榜人与大自然和谐发展的“华胥国”。它比柏拉图的亚特兰蒂斯、莫尔的乌托邦及康帕内拉的“太阳城”等理想之都,更为真实,更能造福人间,被历代诗人各以其愿写为中国式的理想之邦,如桃花源。

庄子知道梦有安抚心灵的功能,借梦说出自己化为蝴蝶的心愿。然后,他笔锋骤转,说明梦归梦,醒来自己毕竟是好好一个庄周。不过,庄周是人,具有无限智知能力,可以本着物化的世界提出疑问,即那教中国人千年寻味的两句名言:

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周与?

为什么这两句简单的话那么有吸引力呢?闻一多研究《庄子》,说这两句话“反映着一个潇洒的庄子……因为表达出诗的情趣”。这有道理,不过道理不很明显。我们试看庄子的审美意说。

蝴蝶的自由美

我忽然想起,在“文革”那场社会悲剧中,只有一首音乐得到思想突破和胜利,就是那首美极了的《梁祝》。如今,它由日本小提琴名演奏家诹访内晶子在上海用精湛技巧结合热情演奏出来,效果特别震撼人心。内晶子在一次访问中说,她对这首乐曲感到“自然亲近”,就是她成功的原因。值得一提的是,她以道家的智慧“知足常乐”为座右铭,有诗人的气质,更能说明她奏的《梁祝》,比其他演奏家更为动听及穿透心灵。

说思想胜利不是等闲的事。梁祝的故事充满迷信情怀,标榜爱情(“文革”所否定的东西)可以感天动地(更是违反科学),最后由英台殉情跳入被雷轰开的坟墓,二人竟然化为翩飞的彩蝶(简直是浪漫小资产阶级意识),竟然全部过关,成为那些年代人们枯干心灵的食粮。

蝴蝶千形百态,其颜色更是缤纷多彩。今天的昆虫学家拥有大量关于蝴蝶生态的知识,它们轻盈单薄的身体似乎藏有无限的力量,让它们飞越数万里的路程,做出季节迁移,往返生育及死亡之地。可见,时空限制不了生命秩序的动力,而生物的神秘习惯,又是何其神妙!

今天,不少人相信科技万能,更相信“人定胜天”,所以随意破坏或改变大自然的秩序和物种的生存习惯,最终危害地球的整个生态。例如,我从网上得知,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经历超级旱灾,河流湖沼水底的盐分浮起,成为沙漠地域拓大的成因。更惨的是,因为川河缺水,每年在河里出生的小沙文鱼,无法游到太平洋成长,然后再游回出生地生产后代。这样,有人想出自以为是的解救方法,把沙文鱼苗装载运往太平洋放生,全然不顾小鱼的基因记忆是否会于日后如期带它们认路归家。

问题不在运载小鱼到海洋地区,而在认清宇宙的物化原则。我认为庄子写“庄周梦蝶”的一个重要动机,在于呼唤自由之美,由美丽翩飞的蝴蝶呈现给读者

蝴蝶不但自由潇洒,更代表灵性(spirituality),可以在适当的时空以幽灵之身出现。我童年生活在广东宝安的农村,长辈们教我们尊敬彩蛾,因为它们往往以祖宗的化身出现,与后人聚会。不论这种信念是真是假,都是民间的美丽传说,是借美丽的彩蛾怀念祖先。

庄子提醒人们,信之则真,不信即无。在齐物的世界之中,不但万物纷呈,而且,人间言论也百花齐放,各以人们的开放心胸为源泉,表现大家的创造能力。我们用开放之心接受别人的美丽创造,可以丰富生命;如用关闭之心,排除一切异己之寓意,就贫乏而孤单了。

孤单贫乏的心灵充斥今天社会,原因很多。不过,孤单者多数缺乏兴趣,更不知用审美情趣滋润心灵。中华文化是一种重情的文化,所以我们的诗比其他文化的,更意远情深、更美。闻一多说庄子是一名“优卓的诗人,而且是最古怪最伟大的一个情种”。

情种是钟情的人,唯其如是,他又必然是一个爱美和大爱的人。他的宇宙观宣扬宇宙万物平等有序生息,他的人生观视梦想与现实同样自由美丽,所以能够深入百姓的心,足以让他们在“文革”那悠长悲惨的岁月中拥抱《梁祝》的浪漫故事和乐曲。原因就是庄子反复说明的,人是多么自由飘逸,一如蝴蝶。蝴蝶又是多么坚强而喜爱生命,犹如现代昆虫学家所发现的。

庄子把自己比作蝴蝶,意不在梦,而在歌颂美的人生。我建议,我们今天欣赏庄周梦蝶的故事,不必花太多心思考虑梦想的虚实,可以感受蝴蝶所代表的理想人性、自由、热爱伴侣、坚守大自然秩序的意趣,而且潇洒翩飞于美丽的花丛之间,满足不贪。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