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远游
老子智慧远游欧洲和美洲,不是雁过长空,而是落地生根,深入当地智者的心灵,融入他们的心智和情感,开花结果,生成由数学、哲学、政治学、文艺、科学到心理学和社会学的世界性智慧,成为今天西方文明的实质动力。
我要着重说明史实,不是为了给老子争光。他淡泊名利,最不要任何人做这种拙事。我意在说明,今天人们误以为是新鲜说法的“一个世界”理念,早就于三百多年前或更早出现了,由智慧的漫游与交融,影响人的心智,让人超越时空和文化,做出标志着人的尊贵与自由的事。
数百年前的交通和通讯,都不如今天方便和即时通达。但是,古时智者接触来自他乡的智慧,却比今天澄明而自由,不受政治、经济或私心的影响。他们每见高妙的知识,即融会贯通,毫无保留地深入其中,接纳智慧。
今天我们回顾历史,不难看见数十位欧美大学者,在几百年间,深为中华文化的智慧感动,从而改变他们的人生和思想,做出影响人类的里程碑式的大事。认识及此,我们承继自己的文化瑰宝,岂能不努力学习?
下面是老子影响现代世界的三件大事,可让读者发现,今天人类的多少矛盾,尽由中华智慧帮助调和解决。站在2012年的门槛,西方的政治、军事和经济势力正积极向崛起中的中国进行恐慌性的围堵和打击,以求继续维持他们唯我独尊的心愿。但是,历史证明,“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人类意欲长久,宜参考多方面的智慧,共建致中和的世界。
多学科知识
17至18世纪,德国的数学、哲学、科学、政治学、文学和心理学大师莱布尼茨,运用《周易》的八卦和老子关于无限及天理的智慧,创立数学的二进制,为今天的电脑科技奠定基础。他还研究中文和中国古代的伦理生活,尝试以中文为基础,创造一种人类沟通的国际语言(Universal Language),作为推动国际联盟和谐(World Unity and Harmony)的媒介。
莱布尼茨12岁自学拉丁文,以后终生用它写诗,并与天主教耶稣会到中国传教的大学者们频繁通信,借助他们对中国文化和社会的认识报告,学习中华文化的思想和智慧。他总结经验宣称:“他们的文化比我们欧洲文化优越得多。”莱布尼茨长达20年的学习,以及他相信“中文和八卦符号足以表述一切科学的最抽象的原理”的信念,都详载于拉赫(D. F. Lach)的《莱布尼茨和中国》及李约瑟的著作之中。
欧洲和中国的文化沟通,以天主教耶稣会的神甫学者为主要动力,以康熙皇帝的开明态度和学习热诚为桥梁。耶稣会的数代教士不但深入学习中华文化,而且通过翻译,向中国输入西方天文学和科学知识,成绩显著。教士们向教廷传送的大量书信统称为Jesuit Letters,藏于梵蒂冈图书馆内,成为莱布尼茨的学习资料。耶稣会教士又主张尊重中国人的习俗,奏请教皇承认儒、道、释三家的智慧,以及人民拜天、地和祖宗的礼祭。可惜,教廷当年由多美尼加教派(Dominican)所垄断,中断了欧洲和中国的双向文化交流。
莱布尼茨确信,宇宙人间的一切都是数学。他对于“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论说,十分激动,对于“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的命题,沉思不息。他一生努力研究和谐之道,希望人类不要有战争,所以,直到晚年,他都念着《老子·三十一章》,希望在欧洲推广它的深意:
“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胜而不美,而美之者,是乐杀人。夫乐杀人者,则不可得志于天下矣。”
莱布尼茨又崇尚老子对于时间和无限的智慧。他重点研究宗教和无限的概念,最后得出结论,认为无限(infinity)只存在于人对上帝的信念中。在人间,无限只有“可能性无限”(potential infinity),因为无论用数学推算,还是用幻想驰念,人们每到达一个无限的境地,即看见进一步的无限,没有止境。
对于人的心理,莱布尼茨的贡献大矣。他研究形而上学和语言的发展,提出许多至今人们仍在研究的宏观命题,例如,物质的连续是否为个人主观的范畴?如果是,物质的存在不但由人的主观而定,而且也受到时间的限制。
我读心理学的时候,为了准备博士学位的口试,因为没有范围,很难应付,当时我必须做工维持生活,没有很多时间读书,所以我只有孤注一掷,细读莱布尼茨的《冥想知识、真理和观念》(Meditation on Knowledge,Truth and Ideas),因为其间包罗古今东西方的学说,以及他对人类智慧的研究心得。他所热衷的结论是,人的学习以直觉知识(intuitive knowledge)为最高成就。
科学心理学至今无法研究直觉的具体运作,却承认它的认知权能。禅的顿悟是直觉。而老子的述说,我认为是至今最全面的说法:
“至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
莱布尼茨的学问渊博,被公认为“真正的文艺复兴型学者”。我不想亦无法在这里概说他的学究广域,因为那是说之不尽的。我只想略提,他除了专长数学哲学以外,又是值得一提的音乐家和诗人,而他所写的《人类知识广度》(The Extent of Human Knowledge)却载着十分简朴的结论。他认为人类的知识只有两种,其一是澄明的,其二是朦胧不清的。大学者的论说,就是如此盖全而肯定。
在科学发展史上,莱布尼茨与牛顿的争论是科学家的基础知识,而他们对今天科学思想和学人亦有影响。1922年的物理学诺贝尔奖得主玻尔(Niels Bohr,1885—1962)就因为追随莱布尼茨的心理学心得,学习《周易》和太极图。他因为了解太极阴阳的互补作用,提出量子力学互补性原理。后来,他更于1932年的一次演讲中,用“光与生命”(Light and Life)为题,提出分子生物学的构想,吸引他的学生德尔布吕克(Max Delbruck)改行研究生物学,毕生为解开“生命之谜”而奋斗。
科学家的联想一般都跨越学科,主要因为他们所见不限于“物”的变化,而是“人”如何了解物的变化,充满人的感情。玻尔的一个趣事,是他选择太极图做他的家族徽号,取其阴阳互补循环而恒久的意韵。他是丹麦人,早年即喜读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Hamlet),甚为丹麦王子于困境中的那句名言“To be or not to be?That is the question.”(存耶?弃耶?岂易抉择?)所感动,对生命真谛存着莫大的兴趣。一次,他回乡去看哈姆雷特所处的古堡,在走上斜坡的时候,明显地看见王子的身影,而不是古堡的“砖石物像”。他后来追述该事说:“作为一位科学家,我每天都坚信‘物’是客观存在的,但是,我那天行近古堡,看见的并不是它的砖石,而是那‘非物’的王子,我心中的影像,以及他对自己行为犹豫不能抉择的呼喊。”
非暴力主义
老子的人道主义、非暴力主义和自食其力的回归自然的主张,不但影响世界人心,而且帮印度人和黑人争取自由平等,不受白人的压迫。今天,非暴力抵抗主义,早已成为人类抗拒强权的有效机制和道德象征,它的智慧源于老子。
根据哈佛大学的中国清史学家德克·卜德(Derk Bodde)的《托尔斯泰与中国》(Tolstoy and China),托尔斯泰曾在大量的日记、笔记和书信内表示,他重视中国古代的伦理传统,积极细读约四十本英、德、法、俄文的关于中国文化的著作,包括儒、道、释三家的思想译书。
根据读书心得,他创作了《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和《复活》,写下他对战争、家庭、爱情和良知的所思所想。他又悟出“自律主义”“自然自在主义”和“非暴力抵抗主义”这些影响20世纪历史的主张。
托尔斯泰于1908年发表《一封给印度人的信》,主张甘地用逆来顺受的方法,对抗英殖民主义统治者的暴行。甘地于1909年在南非读到该信,旋即与托尔斯泰书信往来,直至后者逝世。甘地返回印度后,长期领导印度国民用非暴力行动反抗英国统治者的迫害和剥夺,最后成功地把大英帝国赶走。后来,甘地在他的自传内赞扬托尔斯泰,称他为“我们这时代中出现的最伟大的非暴力主义使者”。
托尔斯泰的思想不是全部来自老子和孔子。他从小是基督教信徒,他在创作《战争与和平》期间,很受耶稣《登山宝训》(Sermon on the Mount)对敌人的容让精神所感动,其后写下《天国即在你的内心》(The Kingdom of God is Within You),主张每个人担负自己的责任,善对他人,安顿自己的心灵。他确认人是主宰自己的灵物。
这一主张给20世纪下半叶写下两项十分感人又戏剧性的史实。
首先,美国黑人自由平等权利运动领袖马丁·路德·金牧师(Martin Luther King),领导全国黑人,运用非暴力主张,向白人传统势力讨取行使自由自主的“公民权利”。他曾于演讲中痛切地控诉白人势力的残暴说:“我们在美国这一标榜自由平等的国土内任劳任怨,做了二百年奴隶。我们被夺去自己的名字、文化和传统信仰,希望融入美国社会。但是,直至今天,我们没有获得平等对待,只是次等公民。”然后,他发表了《我有一个梦想》的著名演说,最后在70年代铲除了美国各地长期存在的歧视黑人的社会机制,包括在学校、公共汽车和政府机关。
马丁·路德·金在一次电视访问中表露,他的精神力量来自甘地和托尔斯泰。
其次,在地球另一边的南非,白人势力把黑人的精神领袖曼德拉(Nelson Mandela)关在监狱中长达27年,阻止他领导族人解放。曼德拉选择了一批书籍伴他度过漫漫长夜,其中一本是《战争与和平》。后来,他终于胜利了。他说:“我战胜了自己。”《老子·三十三章》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出狱以后,曼德拉当选为总统,用最大的包容精神对待白人势力的主宰者,成功地领导国人建立起一个包容多种族的新政府。他后来回忆监狱生活,表露他长期自我对话,与甘地和托尔斯泰畅谈人性的特点、包容异己的伟大精神,以及自主生命的基本权利。
1993年,曼德拉接受诺贝尔和平奖,与他的白人敌人分享荣耀。他在颁奖礼上演讲,把自己的自由斗争历程与全球黑人要求自主和不受白人压迫的长期斗争连在一起。他赞扬马丁·路德·金在美国的努力和胜利,并且引用其名句总结讲话,宣布:“如今,人道再不容许被战争和种族歧视那没有星光的黑夜所羁累。”
心理第三思潮
另一位影响当前及今后世界的大学者,是被誉为人本心理学和管理学之父的亚伯拉罕·马斯洛(Abraham Maslow)。他的思想和著作,充满着他从中华文化儒、道、释智慧所学得的真理,教人们在现代生活中放下物欲,提升精神,完成自我。
中国人看西方文化,容易喜欢它的美学的美,科学的用,哲学的辩,法学的判和罚,医学的灵验有效,宗教所承诺的永生,却不十分重视心理学和社会学如何在近百年的现代及后现代生活中,调和人的需要,教育人学习知识与技能,与他人和谐相处,对社会及大自然担负责任,提升精神,安顿心灵。
我们很少停下来看西方人如何看待我们的古文化和伦理社会,我们的大学毕业生多数追求西方学问,少知中华及东方学问,更鲜有相信,原来西方文化之中的许多理念和学习方法,都源出中土。
心理学家马斯洛研究心理学之初,心理学家风行以人为“物”,认为人可以了解,更可以控制。他们忽视人的尊贵和自由本质。“物”的心理学统称为“行为心理学”,发展到今天,它开发出“行为工程”(Behavior Engineering),可以透过奖与罚的系统运作,改变人的观点和行为。现代商业广告和推销术,乃至军人训练等领域,都充分运用这种“工程”作用,塑造人的思想和行为,使它服务于特定目的。
在美国,心理学最广泛而迅速的发展发生在珍珠港受袭以后。其时,美国即时参加太平洋战争,于一夜间征集全民中的青壮年人入伍当兵,数近百万。
战争不容怠慢。军方的首要任务是如何公平而有效地界定这么多人的不同智力和能力,分配他们承担不同的任务。同时,通过即时生效的培训,教他们知识和技能,以达到心理平衡,前赴战场拼搏。
为此,美国号召全国十多万心理学工作者,对被征入伍的公民进行多方面的心理测试。与此同时,又创造有效的教学方法,在几十种不同技能的培训中,教他们参与作战的各种任务。这些技能不限于枪械和机器的使用,更涉及情报工作以及渗透敌人后方的工作,十分复杂,全都运用心理学知识主导其事。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美国垄断全球市场,对所有国家进行经济掠夺,引发了“消费主义”(Consumerism),制造人为欲念,产生“购物”(Shopping)这一日常生活中的必然活动。
及至20世纪60年代,美国人陷入越南战争,士兵们被迫参与明显的“不义战争”,苦不堪言。于是,人们广泛吸毒,战争产生的心理创伤,挥之不去。对此,心理治疗创立了“行为工程”及“行为改造”(Behavior Modification)等科技。这些科技视人为“物”,可以任意改变或控制。
与此相对,马斯洛的贡献,在于帮助人了解自己和把持自己,以求达到自由自在的人生境地。《老子·三十三章》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这成为马斯洛研究人的需要及行为动机的基础哲理。
根据他的“需求层次”(Hierarchy of Needs)学说,人的需要分为五个层次,概说为生理的、安全的、爱和情感所属的、尊严的和自我完成的。这些需要是层叠式的。每当一种需要得以满足,另一种更高层次的需要即时出现,要求得到满足。
第一和第二个层次的需要是生存所必要的。任何人都要求温饱和安全。在现代城居生活中,安全包括经济的和人身的安全,这两方面的实现,构成心理安全的前提。
第三个层次涉及爱人和被爱、家庭生活和社区及朋友等。人际间的往来、互相切磋和分享,实是成年人的群性的必需表现。通过这种表现,个体可以感到生命的有用价值以及奋斗和服务他人的意义,增强信心,体验尊贵。这种尊贵又反过来规范个体的言行,使他对良知及社会和传统文化担负责任,巩固社会的安定以及良好秩序精神的继续。
一个人有了爱和归属,自然感到尊贵、备受他人尊重。这是第四层的需要,由“个人心理学”(Individual Psychology)的创始人阿德勒医生(Alfred Adler)最早主张。他毕生研究人性和人格,得到的结论是,每个人是独特的;但是,只要他健康和发挥正常能力,自然对他身处的社会产生兴趣和感情,倾向运用个人潜能,达成理想,贡献社会。阿德勒第一次用“自我完成”(selfactualization)的专有名词,形容这一人性的特点和人格发展的理想。它所表现的,恰是孔子在《礼记·礼运》中说的,“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如是,自我完成的需要既出于人的特性,又出于群体对个人的尊重和鼓励。马斯洛进一步指出,自我完成不是等到其他四层需要获得满足以后才开始的,它是一个人在生长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地奋斗成为“他自己能够成为的那种人”。
马斯洛曾访问和调查数千位18岁至65岁的各阶层的民众,得出结论,确认人们每满足了基本需要,一定积极做一些创造性的事情,以满足自己的理想,为生命添加意义。马斯洛称这种经验为巅峰经验(peak experience)。它使主体感到快乐满足,同时又给他提供新的智力资源,让他在享受片刻怡愉之后,更进一层,迈向新的高峰。
人本心理学说明,人的存在(being)和成就(becoming)是一个没有止境的生命过程,其终点是自我完成。正因为人有自我完成的醒觉,他的每一次巅峰经验都是一个终点和起点,驱动他步入新的征途,走向他自觉可以达成的目的。这样,存在与成就之间的辛劳和矛盾,便不是进步的障碍,而是一种充满希望和喜悦的挑战。
对于21世纪的多数人来说,应付读书、工作、生活中的种种人际矛盾和竞赛,以及后现代压在每一个人身上的“消费需要”“信息超载”“片断经验”“时空压力”“不平怨尤”“生命迷惘”和“恐惧意识”,马斯洛提出的“自我完成”“巅峰经验”和“创造性人生”的“喜悦挑战”,好比清风朝露,给受压和焦虑的心灵,添上希望,让人们生活在明朗清境之中。
怎样做呢?现代不少教育家都提倡改革现存的教育目的和内容,从幼儿园到终身学习的再培训,像主张“多元智能教育”(multiple intelligence education)的加德纳(Howard Gardner),就直指各级教育以人为本,以教育学生认识自我和完成自我为目的。这种教育以了解个人的责任担当为内容,以创造新的有用事物为理想,以心灵安顿为归宿。
在另一方面,教育家如尼尔·波兹曼(Neil Postman),力陈美国社会用暴力对付失落与迷惘,只求于外而不求于内,只责怨他人而不反省自己,征服自然而离弃自然,挑战权威而贱视权威。他在1995年出版的《教育宗旨——重新界定学校的价值》(The End of Education:Redefining the Value of School)的后记中指出,美国每天有13万各级学生携带枪械上学,而60%的儿童生长在单亲家庭里。他还没有声讨美国社会的吸毒问题和经济分化问题。他指出,美国的公立学校已经不再与民众相关,因为美国人民意见差距太大,怨尤亦大,早就没有一个共同的理想或者基本道德。所以,学校必须教学生做人并贡献社会,而不是任意妄为,或者应付逐级升学。
悲剧与希望
19世纪中期达尔文(Charles Darwin)研究生物的进化过程,得出一个片面的结论,总结在“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一句话里,很大程度地把人类带入兽性竞争,加强了西方的扩张主义行动,把人类引入无止息的战争和经济争夺。可惜,中国人也执着这一不完全的“科学”发现,加入竞争行列,衍生出“阶级斗争”和个人斗争,给同类造成残酷的伤害。
其实,达尔文也研究过人的心理。他于自己两个子女出生以后十分兴奋,详细地记录了他们由出生至两岁半的生长发育过程,各种数据明载于约五十本文献里,而他却因为被突至的名气所迷惑,无暇分析资料,所以疏忽了人性的上进及自我负责的特性,以及善用环境和创造环境的本能。
后来,达尔文的这种心理研究方法,被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Jean Piaget)所继承。他的研究发现,人的认知过程充满人与人之间的合作切磋和继承,无须与同类为敌,互相竞争求存。皮亚杰又影响了近期的加德纳,创立了多元智能教育,为人的高层次思维开发出没有限量的空间。
在中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晚年放下原先的科技研究,主张研究包括心理学在内的社会科学(Social Sciences),甚至研究不可以量化的气功,就是认识到“物”的有限和“人”的无限,以及人在无限权能中赋有的基本能量和尊贵。
本章简述了老子对人类数百年间的几个宏观影响,每一个都给人间带来和谐与希望。
我还应该指出,在这三个世纪性的影响之外,还有数之不尽的其他影响。例如,被称为“世纪科学巨人”的爱因斯坦也是托尔斯泰和甘地的非暴力主义信徒。他曾经给罗斯福总统去信说明研究原子弹的重要性。后来,虽然他不受信任,被排除在研究工作以外,无须为原子弹研制负责,不过,当他听说美国向日本抛下两颗原子弹造成人间悲剧以后,深感后悔,并积极反对战争,主张国际和平共处。他多次引述老子的包容思想,呼吁人们包容异己,爱惜人类的多元文化。
我们今天读《老子》,可以联想这些史实所蕴含的人间希望,啖味老子的智慧,生出新的认识和创造。请仔细体味二则论述:
《老子·八十一章》:“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老子·第七十六章》:“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强大处下,柔弱处上。”
《老子》每章每字都深含智慧,不能草草看了放下,必须细心咀嚼。这里试说最后一句。它说,强大的东西是支撑一切的基础,柔弱的东西可以在这支撑中活动其上。
近年,有人说,一个社会的进步,不在于它有多少财富,有多少高楼大厦,而在于人们如何爱护及扶持弱势族群。诚言。
急速全球化
进入21世纪,各地人们的心灵不得安顿的事实,随着经济危机、战争浩劫和信息科技的进步,日益加剧。心灵安顿是生命的基本需要,是进步向上的动力,谁欠缺了它,生命就陷于迷惑和消极。人们仍然忙碌,但是不得意义,无法安心。
根据近年的报道,《老子》的外文译本有数百种,几乎没有任何语言没有译本。这些译本多数是从前期出现的英、法、德、俄和西班牙的译本“写”出来的,用意在阐述老子的智慧,解释生命的意义和自然法则。
更重要的应用在于安心,指点如何逃避物质的劳役,求取简朴的生活、快乐长久的生命。老子精神的全球化,其广度仅次于《圣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