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大爱包容,友谊天下

大爱包容,友谊天下

时间:2022-01-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代之,他建议“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就是把个人视为天下自然的一份子,爱万物,超越时空,就可以把自己托给天下而安心了。爱的另一方面是包容,一种浅视对方差错及接受对方陋习的宽大胸怀。容纳以大众为怀,“全”即周遍,老子接着说“全乃天”和“天乃道”,即无不周遍才能符合自然,符合自然才能符合于“道”。

老子言情

对读书人提起老子,多数的反应是下述两种之一:他很难懂,太玄;他淡泊无情,少讲EQ,不合当前社会

这里试看老子如何释爱讲情,兼及包容关爱社会。他等到自己完成生命的责任以后,准备骑牛出关消失无踪,不过,他还是应关吏之请留下数天,给世人写下五千字的《老子》。这是人情的即时表现,又是大爱的智慧遗言。我们对老子的人生知道不多,对他的教诲则需要努力研究,认真了解。

老子把人的情分为“物情”和“人情”,两者同出一个心,却区别很大。他教人不可为物情所累,更不要为了世俗的宠辱生起得失之心,造成心理不安。代之,他建议“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就是把个人视为天下自然的一份子,爱万物,超越时空,就可以把自己托给天下而安心了。

老子的智慧大部分是宏观的,在他的时代,中国没有佛教,但是,他的不少立论都与后来的佛教不谋而合,正是智人所见,大致相同。

《老子·十三章》说:“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这是前提,阐述人之有情,很受情感影响情绪和行为。现代心理学也确定,情绪直接推动行为,超过理智,正是同一意思。

老子继续解释:

“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上,辱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

这一章说明,人类最好学会“用物”而“不为物所用”,因为一个为物所用的人,不但没有自主,而且受物所累,包括换物的金钱。相对而言,能够用物之人,可以利用物质创造很多“利民”的东西,创造很多“美物”来陶冶精神,促进人的审美情趣和尊贵。

宠辱由己

“宠”是情的感觉,从私人的示爱表现,到上帝的“恩宠”(grace)大赐,都使人感到爱心,一种最宝贵的“得”,所以欢欣无限,心为之震撼。

“辱”是情的感觉,从私人的挫败,到他人的凌辱,都使人倍感失意及失望,小者使人感到痛苦,大者可以使人痛不欲生,或者心存怨恨,心灵不能平息安顿。

现代心理学研究人的基本需要,发现从婴儿能够表达心意开始,即需要肯定自我价值,同时又需要他人认同。小孩子每获得父母或家人宠爱,即增强自我价值的肯定;每遇到辱骂,便不开心,甚至感到没有价值而伤心。引申下去,一个人的自信,很受父母言行的影响。

不论得宠或受辱,都有情感的波动,因为两者都来自身外,不受自己控制。但是,假如我们在成长以后,有了修养,能够忘了自己,或者拥有很大的信心,外来的宠辱就不会产生很大的作用。

老子没有教人如何修养自信,但是,他劝人们寄志为天下大众的利益服务,爱大众的福祉一如自己的利益,个人的情感就宽大而不容易受到一己的得失所波动了。现代心理学说爱,确认爱以爱自己为基础,不论是伦理的爱还是男女夫妻的爱、友谊的爱,都是双方的,由一个人爱另外一个人,互相眷恋并为对方的福祉服务,这是情爱。

情义则不同,像爱事业和国家,都是责任驱使的,义多过情。至于爱革命,则是由意识形态或理想所驱使,一种单方面的追求,只讲牺牲,不讲个人利益。如果说这是一种高贵的爱,不如说它是超越人性的爱。老子说“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解释得最透彻,也最宽大。

友爱情爱

西方有一首无名氏作家留给我们的诗《友谊vs.爱情》,十分贴切地阐说两者对人的作用,这里译给读者共享,希望能够深化爱的认识:

友谊好比与你相信的人平静地在公园散步

爱情好比公园里只有你们两人

友谊好比当你与对方互相凝视,表示关心

爱情的互相凝视叫人心生热火

友谊好比你俩在分离中仍然感到亲切

爱情是你感到对方以手抚慰你的心,尽管他不在身旁

友谊好比你祝愿对方万事如意

爱情是你向对方交出最好的一切

友谊好比对方占据了你的心

爱情是对方填满着你的灵魂

友谊好比对方在你有需要时一定给你援助

爱情是你在对方有需要时放下一切,站在他的身边

友谊好比冬天里的一个亲切的微笑

爱情是一个温暖的触动使你全心震动

友谊好比美丽无比的接触:

一阵温柔的笑声开启你的心扉

一个触抚溶解你一切恐慌

一阵香气使你联想天堂的温暖

一个呼唤叫你想起幼年的纯真

友谊可以在爱以外存在,爱情不能没有友谊而生存

包容乃大

爱的积极行为是奉献,凡事以对方的福利为怀,然后由互爱加添动力。爱的另一方面是包容,一种浅视对方差错及接受对方陋习的宽大胸怀。一个人具有宽大胸怀,即如一个容量很大的器皿一样,可以盛载很多大小和优质劣质交杂的东西。相反,一个“小器”之人,就只能容纳自己和他人的优点,以及对自己有利的行为举止了。

俗话说,“相见好,同住难”,因为前者让人们看到彼此的优点,后者则凸显彼此的缺点。夫妻之道就如上述的诗词所说,“爱情不能没有友谊而生存”,因为友谊让人们留有空间,互相包容。

《老子》全书的多数篇幅都在讲理论和大原则,唯有第十六章教人修道的方法。我认为这是最重要的一章,其方法可用于今天任何人,也会让人们在未来那必然矛盾重重的国际化社会之中感到实用。“致虚极,守静笃……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全章以开头两句和最后几句最为精彩。

前两句我们已说过了,这里着重阐释后几句的智慧,因为它是老子述爱的另一方面,说明人生修养和实践爱道的方法和效用。

“知常容”的“常”字不是平常或永恒的意思,而是把握道容纳万物的本源。一个人知常容,便有包容万事万物的胸襟,一种扩大了的智慧,足以看清及接纳宇宙人生。老子轻“智”重“明”,智是有限的,是一种外射的看物权能;明则是内照的自省权能。智是知,明是容,所以说,“知人者胜,自知者强”。一个人必须知己,方能客观入微地观照一切,包容一切。

“容乃公,公乃全”。容纳以大众为怀,“全”即周遍,老子接着说“全乃天”和“天乃道”,即无不周遍才能符合自然,符合自然才能符合于“道”。

最后一句“没身不殆”是修养得道的必然结果。“没身”是终身的意思,殆是危险,终身没有危险的人生深得自然之趣,与道同体。

老子喜欢用“常”字解释大爱。他说:“圣人常无心,以百姓心为心。”(《老子·四十九章》)即是说,有道的人没有主观而执着的心,而有空虚之心,可以容纳许多他人的意愿和需要,帮他们在自我观照中复归自然,即自己的本性,自由进取

多元文化主义

人类进入20世纪中期,“后现代化”和“一个世界”格局促动大量的人由落后国家流向发达国家,并从乡土生活转投城市生活,造成新的社会结构和气象。这两种社会情况都不是容易治理好的。当时的两个大移民国各有不同的处理方法。美国采取“熔炉政策”(Melting Pot Policy),不论谁进来做美国公民,都必须放弃原有的文化和语言,融入美国社会,效忠政府。

加拿大则不同,那段时期的领导层都是学者和思想家,从皮尔逊(Pearson)到特鲁多(Trudeau)再到马丁(Martin),都是“以百姓心为心”的贤者。他们深知人们的文化根源和做人方法都充满智慧,如果给予包容和鼓励,可以百川汇流,丰富并充实加拿大的原有文化。以此思想为基础,特鲁多总理遂于1969年开始,研究“多元文化主义”(Multiculturalism)的社会本质和结构,用以优化当时存在的“双语及双文化主义”政策。

他用了半年时间,在多伦多大学的联校马西学院(Massey College)广召教授共同研究其事,每两周集会一次,由他亲自主持。事有凑巧,他当时正与女友玛格丽特谈恋爱,因为身为总理,常有保镖随身,很不方便。但是,大学不容许保安人员进内,所以,该学院便成为他与爱人幽会的好地方。

讨论以“加拿大彩砖图”(Canadian Mosaic)的理想社会美景为据点,说明善用每一个新移民所代表的文化优点,形成和谐、美丽又充满创作活力的前景。这样的理想社会,必须立法建造一种兼有容忍(tolerate)、同化(assimilate)和安抚(accommodate)人民之中的各种差异和特点的精神和制度,鼓励大家发挥从祖国带来的文化特色,在加拿大生根开花。

作为移民国家的加拿大,其人民的文化差异有多大呢,不是一般人可以想象的。根据2001年的人口普查结果,加拿大人民由超过200个民族族群组成。她的原居民印第安人和爱斯基摩人,加上早年来自英国和法国的“建国民族”,合起来只有现代新移民族群的一个小百分点。

我们分析,这样一个国家如果只有容忍和安抚的多元文化主义精神,实在不够积极。容忍往往是消极的接受,内含不反对的心态;同化有主有宾,由主人以其价值观和习惯同化新来的移民;安抚亦有尊卑的区分,由强者安抚弱者。三种态度都并不平等看待新移民,更不尊重他们所特有的文化权能和动力。我曾参与讨论,在会上介绍老子的智慧。我解释他的包容精神,如何用宽大的胸襟内涵“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的大爱智慧,平等和积极对待他人。由是,老子成为当时的讨论专题,很受大家重视。

结果大家取得共识,采用特鲁多先生的建议,决定用“祝庆文化多样性”(celebrate cultural diversity)作为前提思想,写成加拿大专有特色的《多元文化主义法令》,由特鲁多总理于1971年10月8日提交国会通过。法令规定政府设立一个多元文化部,由部长主理多元文化主义的大小事务,鼓励每一个少数民族发扬他们的原有文化。

特鲁多是一位现代传奇人物。他毕生是虔诚的天主教信徒,却于青年时期追随社会主义理想。后来,他于1960年加入自由党,以博学敢为著称,创下辉煌政绩。他两次当选为加拿大总理,在位共15年,留下逾十件不朽政绩,包括领导加拿大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外交关系,颁布《多元文化政策》和《人权及自由宪章》。

他60岁以后喜欢静坐默思,其思想超越天主教教规,漫游世界文化精华,包括老子的道法自然。1984年2月29日晚,他在雪地上行走了很长时间,举头与满天星斗对话,立下退休的决定。他公告世人,他如何观照宇宙万物,获得处理自己生命的灵感。

《老子·二十三章》说:“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孔子说:“德不孤,必有邻。”老子的智慧万古常新,偶然传去外国与智者相见,即时引起共鸣。“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老子·十七章》)特鲁多长期担任总理要职,他的外交内政和个人行为,给国家、人民留下美好成绩和榜样,都出于包容全球200个民族不同文化的大爱。

包容与善行

老子智慧之言随方逐圆,面面俱到,读者只要领会它的妙趣,即能“知道”。所以,临济禅师称赞老子先师,说他“一语中具三玄门,一玄门中具三要”。数学三三该九,九是单数的最大之数,“三要”即最高智慧也。

老子论爱与包容,从私己感知,到大爱的宏志宏举,都给每一位读者指示可行的实践方法。《老子·二十七章》说:“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教我们保护自我并与他人和谐相处的方法,语重心长。

大爱的实践是善行,一种爱护他人他物又促进其福祉的动静。放在今天生活的平台上,实行环境保护就是一种善行,有许多方法和层次。

举一个例子分析:多数人以为把废物分类丢入垃圾桶便是环保。他们每见别人不严格执行便重加谴责,而自己却独自开一部车去玩耍,然后去餐馆与家人大吃大喝,不计剩余多少饭菜,由餐馆丢弃,加重环境污染;继而购物,只讲时尚,不求实用,结果是大肆浪费物资,丢弃各式各样的包装,制造大量垃圾。

应该说,善行不是表面功夫,而是出于心知的对人对物的爱惜和尊敬,同时亦是对个人良知呼唤的回应。《老子·二十七章》这样阐释:

“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是谓袭明。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是谓要妙。”

首先说,善行者本着良知做事,不宣扬自己做了什么什么好事,像捐了钱给穷人,或者做了10小时社会服务工作等;善言者不自以为是,亦不坚执己见,所以他的谈吐没有弊病可责备(无瑕谪)。

“善结”即结纳人心,对人谦虚退让,不与他人相争,不求胜人,亦不求双赢。这样跟他人往来,形成良好关系,不用绳索捆缚,别人也不会离开。

所以,老子说,有修养的人明白万物与我同体,万人与我同心,可以不计较他人之卑劣或物质的廉朴,一概爱惜尊敬。例如,一碗白饭,虽然淡白无味,敬物者心知一粟一米来之不易,谷米需要经过农民的多少辛劳和厨师的精心制作,方给捧到桌上,就不会吃了半碗便丢弃了。

如果一个人平日爱惜生活上的一切物资和他人,就是行善。这样的行为显示一己之明,同时也会影响他人,引导他人明白惜人爱物的道理,做好本分。这就是袭明的意思。父母教养子女,宜以明心为目的,教导他们本着“袭明”做人。

最后解释“善人”的修养。言行举止都符合“道”的人就是善人。他们可以做背道的人的老师,导人为善。在现实生活中,如果不善者不尊敬可以教导自己的善人老师,又如果老师不爱惜学生,社会会愈走愈驰向两个极端,没有进步和谐。如此,该社会虽然有智慧和知识,仍然是一个迷失了的社会。知乎此,我们观察当前的社会,不论在美国或中国,都有警觉和感喟。老子是数千年前的人,他的智慧是我们今天应该继承和运用的,我们必要认识其中的要妙。

大爱包容

我们于此回顾这一章,先从老子有关忧己及爱人之言开始,用现代心理学的知识了解到老子对爱的泉源的人心,认识得多么深邃!他反复用“道”和“归根”为轴,说明人性本质,折射出人在人与宇宙万物同体的事实中,如何循道发挥生命的权能和意义,穿插着私爱和大爱。

然后我把老子放在西方诗人和现代杰出国家领导人的平台上,阐述“容乃公”“公乃全”的简单思想,帮助加拿大总理制定尊重二百多个不同文化族群的政策,促成加拿大式的多元文化主义。这一“主义”后来成为澳大利亚及许多国家包容种族差别的典范。

老子的人本心理突出他对人的周全见解,关爱人的根本福祉,即人在宇宙间短暂百年的意义,由法归自然的思想归根复命,由善行发挥人的潜能,由心灵安顿获得安乐及和平归宿。老子的智慧正是我们今天要认识和应用的安身安邦之道。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