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山东省青年文明号德州供电公司送变电工程公司
在德州供电公司活跃着一支年轻的队伍,它就是被称为“电建铁军”的送变电工程公司。全公司57人中,35岁以下的占70%,他们承揽着市区城、农网改造、电力基建、用户业扩、户表改造维护、抢修等业务,是省、市两级连续三年的“青年文明号”。
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型电力工程队到具备二级送变电工程专业承包资质的电建生力军。无私奉献是他们的主题,由党、团员组成的青年突击队是骨干力量,而党、政、工、团相关组织间默契、和谐的配合又是这支充满朝气队伍的能量之源。
经理范玉罡兼任着青年突击队队长。大伙都觉着这位年轻领导是他们的一个伙伴。范经理兴趣广泛,生性好动,也很乐意和大伙打成一片,在公司组织的篮球、扑克、歌咏比赛上都能看到他的身影。可一到了工作现场,他可就真成了突击队长。
难怪有人说,找范经理去现场,哪里有重要工程,他准在。就说去年5月份福盛钢厂的那条110千伏线路改造吧,是招商引资项目,市领导非常重视。投资方最关心的就是“电”。换句话说,‘电’上打折扣,这项目就‘泡汤’。6公里线路,组塔、换线,中间还要跨越四条公路、两条河、一条35千伏高压线路。还要和当地农民搞协商。对方只给了两个月时间。有人开始迟疑了,时间太紧了,再加上政治影响,能成吗?范玉罡一咬牙硬是接下了这块难啃的骨头。那段时间他几乎天天盯在工地和伙伴们飙上了。白天施工,晚上讨论、安排工作计划,开‘诸葛亮’会。结果,只用了25天就一次性送电成功!
“在德州有专业资质的单位不止咱们一家,要想占有市场,有时候就得拼点血本。用户看什么?就看你讲不讲信誉,能不能实现承诺。”提起这事,范玉罡至今还深有感触。正是靠这一理念,他们赢得了客户,也赢得了市场。仅2004年,就完成新建及改造10━220千伏线路33条;新建110千伏变电站1座;电网改造15个配电区;户表安装1694户,业扩配电工程75个,总工程额达7000多万元。被市供电公司授予“城网建设先进单位”;新建220千伏禹银线获省级优质评比第一名。被誉为“电建铁军”。
强将手下无弱兵,这话一点没错。突击队骨干、共产党员吕光是生产技术部主任,这位华北电院的本科生,多年来在线路施工的摸爬滚打中练就了不少绝活,施工中遇到技术难题只要他到场,肯定能迎刃而解。曾在2003年全省电力系统十大技术比武中,荣获“技术能手”称号。
送变电工程点多面广,有时工地分散在几个县。为了把好技术关,他只好每天奔波于各个施工点,协助现场人员解决技术难题,监督工程进度和质量。为此,大伙送他一个绰号“刘翔”,说他腿快。不过这“刘翔”也有“慢”的时候。去年220千伏晏城站施工那阵子,由于地形复杂,施工难度大,工期又迫在眉睫。吕光只好吃住在工地上。那天忽然接到妻子电话,老父亲意外摔断了腿,住进医院。同伴们劝他赶快回去看看。吕光更是心急如焚,可工程已进入决战阶段,此时若出什么岔子,个人损失是小,鲁西北电网稳定将直接受到影响。几天过去了,他仍盯在施工现场。人们发现,每当夜深人静时,吕光总是一个人站在工棚外,望着天空发呆。十天以后,德州供电公司电视台发布了一条新闻:“德州供电公司220千伏晏城变电站顺利投运,从而实现了德州电网一年新建、扩建五座220千伏变电站的目标,为德州经济发展提供了电力保障。”吕光没有看到这条新闻,此时,他正心怀愧疚地站在父亲的病榻旁……
26岁的共青团员李勇是青年突击队里的“小字辈”。正如他的名字,小伙子干起活来有股犟劲,被同伴们称为“拼命三郎”。如今是大坝集团水泥厂新建35千伏2号线路的工作负责人。连日来,他一直冒着40℃高温与施工人员奋战在现场。那天,4号钢塔底槽的排水工作结束时,已是晚8点多了。正想回家休息的李勇忽然在手机上看到天气预告:明天德州市将有中到大雨。怎么办?一旦下起雨来,刚刚完成的排水工作将前功尽弃不说,整个工期很可能推迟。李勇一咬牙:“得抢在老天爷前头,连夜浇灌水泥基础!”大伙儿二话没说,抄起工具开始了夜战。水泥基础是钢塔的固定底座,承受着钢塔十几吨重的压力。十几方混凝土浇灌要求一气呵成,稍有间断就会给工程质量和设备安全留下后患。搅拌机整整响了一夜。第二天上午,基础浇灌刚刚结束,雨水就迎头浇了下来。李勇抹了一把脸上的泥水,开心地笑了。
工作现场,小伙子们个个都是好样的,而在上级部门组织的各项活动中,他们也没落后过。送变工程公司曾是市供电系统篮球赛连续七年的冠军保持者,积极参加社会活动更是他们不变的课题。据统计,自2004年至今,他们已参加上级组织的义务献血活动120余人次,每年对希望工程及献爱心捐助活动从未间断过。党团组织定期开展丰富多彩的娱乐活动已在这里形成了传统,使大家在紧张的工作之余,不仅精神上得到了放松,也感受着集体大家庭的和谐与温暖。
2005年德州供电公司计划售电量为80亿千瓦时。作为德州电建主要支撑之一的送变电工程公司任务依然很艰巨。新的挑战和考验在等待着这支年轻的队伍。从钢塔上那一个个矫健身影、从工地上那一阵阵响亮的劳动号子里,他们已经做出了回答——用智慧和汗水迎接挑战,谱写一曲新世纪德电人的“青春之歌!”。
发表时间:2005.12.28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