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82岁的周国强看上去仍有军人的风度和威武,目光炯炯的他,说起话来声音洪亮。记者在与他两三天的接触中,感悟到一个老革命战士坦荡淡泊的情怀和对祖国、对人民那种朴素的革命情感。回忆起当年出生入死、艰苦卓绝的战斗生活,周国强毫无怨言,仍激情满怀。1985年离休前,周国强一直在建筑工地当木工,正是源于他那为国、为民甘愿贡献一切的精神,他对枯燥繁重的建筑工作从未叫过一声苦、发过一句牢骚,更没有半点居功自傲去索要任何职位的举动,退休时仍是个普通的五级技工。如今,说起战斗和工作,周国强重复最多的仍是“纪律”和“责任”。
周国强的原籍是嵩明县大哨乡陈家邑村。1943年,19岁的他被国民政府强征入伍,编入六十军一八二四师五十四团一营二连。1948年,六十军在东北长春起义,周国强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分在第四野战军一四八师四十四团机枪连,任机枪手。他先后参加了华北、华东地区的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1955年从朝鲜回国后,分配在个旧房产管理科修建工程队当建筑工人。
老一辈革命军人极其朴素的思想感情是现代年轻人难以理解的。周国强记得最清楚的是自己入党的时间和出征的日子。82岁的周国强只记得自己属牛,但记不清是哪月哪日生的,然而,他对于1949年8月13日入党的情景却记忆犹新。那天下午,他在河南商丘县一间作为连部办公室的民房里,在党旗下跟着连指导员举起了右手。他说,是介绍人连指导员带领他宣读了入党誓词。当晚,他激动得一夜没有睡着,暗下决心要将自己的一生交给党。另一个日子是1950年10月23日,那天,天空飘着鹅毛大雪,千万个志愿军身背行囊、肩扛钢枪、唱着雄壮的《志愿军战歌》,雄赳赳气昂昂地跨过了鸭绿江。回忆起当时战士们气吞山河、保家卫国的壮志豪情,周国强不由自主地拿出口琴吹奏起《志愿军战歌》来,他双脚踏着拍子,动情忘我地反复演奏着这支让他自豪一生的歌曲。吹奏中,花白胡子上下颤动,似乎将他带到风霜弥漫、白雪皑皑的大同江边的崇山峻岭,铿锵的旋律又让他回到56年前金戈铁马的军旅生涯,那双脚不再是踏拍子,而是坚定地迈向狼烟四起、血肉横飞的战场。由于年迈中气不足,吹奏到后来,旋律中已多出几个休止符,他不断咳嗽,两眼满是激动的热泪,一幕幕往事又浮现在他眼前——
跨过鸭绿江的第三天晚上,周国强所在的志愿军部队就向敌人发起进攻。周国强所在的八二炮连负责摧毁敌人的碉堡和工事,只三四个小时,志愿军就打了一个漂亮的口袋仗,消灭了盘踞在高山镇的敌人的两个团和一个辎重部队,缴获的汽车、坦克在公路上停了十多里。
最让周国强难以忘怀的是,1952年四五月,周国强所属八二炮连驻守在大同江流域的修里山山顶上,下半夜三点多钟,周国强烟瘾发作,就邀约战士汤世昌到两天前驻守的半山腰战壕里寻找遗忘在那里的草烟。他俩刚到达战壕,忽然听到下面三四百米处有树枝折断的响声,他俩警觉地静下心来细听,突然,他们听到有细小的说话声,并且夹杂着众多脚步踩踏枝叶的声响,还隐约看见有人影晃动。他立即意识到,朝鲜4点多就天亮,这个时候正是敌人偷袭的惯用时刻。他俩迅速返回驻地报告了连长,连长边组织全连战士准备阻击,边向上级求援,在大部队的迅速支援下,最后打退了敌人一个团的秘密偷袭。如果不是周国强及早发现,后果会相当严重。后来,师部给周国强记了二等功。
二月,冰雪开始消融,但是吹来的风像刀子一样寒冷刺骨,部队要从简易的浮桥上跨越清川江。骡马不敢从晃动的浮桥上走,只得赶它们下水过河,好在河水只有两三尺深,但却冰冷刺骨。就在全部人员、马匹都过完河时,周国强所在连队的一匹马刚上岸,突然前蹄一滑跌进河里爬不起来,大家都很着急,那马身上还驮着马掌。讲到这里,周国强说:“当时,我是班长,又是共产党员,我不下去谁下去!我立即脱下棉衣棉裤跳到冰冷的河水里,将驮子卸下,把绳子拴在骡子身上,大家才把水里的骡子拉上岸。那时,我的内衣上已结起冰碴,冻得话都说不出来,大家用棉被裹住我,抱在火堆旁烘烤。”
在朝鲜战场上,有时军粮难以按时到位,这就必须到朝鲜老乡家去筹划,人多会暴露目标,容易引起敌人注意,一个人去却又十分危险,但只能这样,周国强多次请缨承担这一艰巨的任务。在一次筹粮中为避开敌人追击,周国强化装成老乡后晚上出发,山路崎岖险峻,又不能打电筒,他摸黑前行但终究还是迷了路,可巧的是那晚敌机为侦察地形多次投下照明弹,他借亮光辨清了方向,他还采用照明弹一亮他立即隐蔽观察记牢路形,照明弹一息他立即赶路的方法,顺利完成了筹粮任务,并为侦察和筹粮找到了好方法。部队因此为他记了三等功。
如今,周国强的大儿子在玉溪烟厂工作。对于二女儿和三儿子没有工作,他心情坦荡,淡然相对,他说,这也是对现在青年人的一个考验和锻炼,自苦自吃的日子要比我们战争时的生活轻松几十倍,先学本事后找工作这是好事。为减轻儿女的负担和麻烦,他搬到经营性养老院里生活,每天和几个老人聊聊天,有兴趣时吹吹口琴。他还说:“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战争年月的理想和追求。现在我要好好锻炼身体,争取多过几年幸福的晚年生活。”
(本文刊登在2006年10月12日《红河日报》第6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