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前,他以扎实过硬的技术和出色的工作业绩获得“全国优秀电工”荣誉称号,出席了全国先进劳动者表彰大会,并参加了国庆观礼。今天,他仍兢兢业业、不畏辛劳,坚守在维护山区输电线路这个平凡的工作岗位上——
赵小生今年57岁,出生在泸西县向阳乡大河村,1965年,16岁的他被向阳乡(当时叫向阳区)粮管所挑选为征收公余粮的勤杂工。1968年,向阳乡架通高压电后,他被县电力公司选为向阳乡维护输电线路的临时电工。
想群众所想 急群众所急
20世纪60年代,有电就感到幸福,它不仅给山区的夜晚带来光明、带来欢乐,更重要的是给山区人民减轻了劳动强度。从那时起,人们吃面不再推磨,吃米不用冲碓,栽种时不再用脚踏手摇的“水车”去提水。赵小生说,那时年纪轻、干劲大,帮助生产队建碾米房、抽水站,不分白天黑夜,一干就是十几天。自己是农民,尝尽了没有机器的苦头,能多为通电做一点事,心中很是高兴。深知农村群众疾苦的赵小生也是用不畏劳苦的行动来帮助群众的。那时,因输电设备基础差,遇到刮风下雨,越是偏远的地方,用电设备越是容易“断路”或“短路”。这时,赵小生就会想到群众正在赶着剥苞谷,理烤烟,等着碾米磨面,如果停电,群众的生产生活就会受到很大影响。栽种季节,每当断电,赵小生就会想到刚种上的苞谷和栽好的烤烟正需要浇水,群众忙了一天回到家里,如果没有电会黑灯瞎火,吃不上安稳饭,心情会不舒畅。由此,每当接到修理电路的电话或通知,尽管刚回到家屁股都还未落在板凳上,他立马又挑起登高板和工具箱,打着电筒出发了。记不清多少个夜晚是在检修线路中或赶往断电村庄的路上度过,记不清多少次满足了群众“立即通电”的企盼。这样的好电工,山区群众已离不开他。赵小生淳朴厚道,想群众所想,急群众所急的行动赢得了向阳乡干部群众的称赞,人们亲切地称他为“电小生”。1987年,赵小生因技术过硬,工作成绩突出被评为全国优秀电工,出席了全国劳模会。1988年,群众听说要将赵小生调到三塘乡,拖落村杨文斌等几个村民还到乡政府找乡长说:“谁将赵师傅调出去,我们全村人不答应……”
如今,向阳乡输电线路的维护已实行承包制。按合同规定,月底交不清电费就会停止供电,还要加收两倍的罚金。然而,在农村,经济收入有一定的季节性,五、六、七月是青黄不接、农民手头钱紧的时候,也是农忙最需购买种子化肥的时候,到了月底,一些群众往往交不出电费,有的村最多时差一两万元。为了正常通电,不影响群众生产、生活,赵小生每年在这几个月中都要去借钱将群众拖欠的电费补垫上,使农民能安心用电。
同行和内行人都说,电路维修工是个“苦行僧”,在山区更是如此。向阳乡是一个高海拔、冷、湿、多雾的地方,一到下雨就寒冷无比,冬季还经常下凌。多年来尽管供电设备有了更新和改进,但随着经济发展的需求和输电线路的延伸,用户不断增多,赵小生的工作量丝毫没有降下来。山区的输电线路自然在山上,有时为排除一个故障要走三四个小时的山路,特别是在电杆电线拆旧换新的村庄,一天要爬二三十根电杆作业,一整天下来,全身筋骨都像散了架。但赵小生从来没有叫过一声苦,讲过一次“价钱”。赵小生的同村伙伴、现在乡政府开车的李文良师傅说:“很多时候我们下乡总看到赵小生在相当寒冷的雨雾中爬在杆子上修理线路,多次遇到他一个人挑着登高板和工具行走在山路上,看着他双手冻开的裂口,作为一起长大的伙伴,我们也疼在心上。”正是他这种认真负责的工作精神,全乡输电线路没有出现过一次有碰火损毁设备的事故。
30年敬业在“临时工”岗位上
赵小生成为“全国电力系统的劳动模范”后,工作更加勤奋,处事更加负责,多次被电力公司和上级政府评为先进个人。在这个平凡的工作岗位上,他一干就是30年。然而,让大家不解的是,技术这样过硬,工作这样出色的他,至今还是个“临时工”。当记者问及此事时,两鬓染霜的赵师傅却淡然一笑,毫无怨言地说:“自己的头自己不好剃。”他笑了笑,接着回忆说:“1983年至1993年的十年间,是各部门转正指标最多的时候,然而,自己是全国的劳动模范,思想上一直认为,作为劳模,就应该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况且,别人不提,自己咋个好意思向领导提出要求转正的事。”电话采访中,泸西县电力公司党委书记对赵小生评价极高。他说:“赵小生干工作不但踏实负责,而且认真细致,能随时随地为国家和群众着想,30年如一日,兢兢业业地工作,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好同志。”
(本文刊登在2006年10月19日《红河日报》第3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