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肝、“非典”、肺结核等病菌都具有空气飞沫传染的高危概率。然而,许云亚就是在这样的高危环境中工作的。32年来,她没有因惧怕这样的风险而离开治疗、护理传染病人这一神圣岗位选择其他工作。岁月将她从一个亭亭玉立的漂亮女孩消磨成两鬓染霜的长者,同时也让她拥有了丰富的传染预防、治疗经验,成为这方面的专家而受到广大病人的欢迎和爱戴。这不仅要有克勤克俭不计得失的敬业精神,而且还要有关爱患者的真诚和美德。
今年已近“天命”之年的许云亚,1974年从红河卫校医士班毕业后,就被分配到红河州医院传染科病房工作至今。回忆当时,传染病房“闲人止步”的醒目标识以及严肃谨慎的工作氛围让这个18岁的小姑娘感到十分压抑。但是在短短几天与病人的接触中,病人渴求生命、渴求康复的迫切愿望以及病人对医生的信赖深深地打动了她,她深刻地体会到医生的职责关乎病人的生命,医生的信心串联着病人战胜病魔的希望,这是一份崇高而又神圣的职业。自此,许云亚就和这些传染病人结下了不解之缘。
在上班的过程中,许云亚的大部分时间是在为病人诊病治疗以及与病人沟通聊天中度过的。她说:“对康复程度好,已无传染的病人,我尽量不戴口罩或少戴口罩,这对病人是一个无声的肯定信息,病人的眼睛中往往会流露出惊喜。交流不仅能更多更准确地了解病人的病情,而且能从中掌握病人的困难和疾苦,在治疗中能给予更多的合理的关爱和照顾,这对促进病人缩短治疗时间有很大的作用。”
凡是传染科的医生护士都有被病人传染的可能。近几年来,红河州人民医院的规模在一天天扩大,各种传染病人数也在增多,因此,医护人员被传染的几率也在增大,传染科病房的医生很多都改行或调到别的科室。对此,许云亚的父母儿女都为她担心,多次劝说她调离到其他科室,特别是丈夫曾为这事与许云亚吵闹过多次,然而她从未向上级提过或交过一份调动申请。
许云亚回顾过去说:“平心而论,在亲朋好友与同事的劝说下,我也曾动摇过多次,工作中,对于‘传染’我也非常害怕。特别是2003年接触第一例SARS病患者时心里就相当恐惧,但我每次都顶住了来自恐惧的‘退缩’。我想世界上的每一件事都必须要有人去做,如果怕风险、怕传染、怕担责,大家都不愿去承担这一类工作,那么,自己患上传染病,谁又来医呢?”
正是这朴素的社会责任感让她在这个岗位上一干就是32年,并教育和感染了同事和下属。来医院工作一年的护士李艳感慨地说:“许云亚医生为我们做出了榜样,她从不嫌弃病人,常与病人拉家常,从中了解病人的发病史和对自己治病的态度和心情。关爱使得很多病人和许医生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很多病人还常劝许医生少跟他们说话,少与他们接触。病人对医生那种真诚的关爱场景让我非常感动。我想这就是‘爱的互动和回报’。”
记者在传染科住院部病房采访时,患丙型肝炎和结核性胸膜炎、来自蒙自某冶炼厂的陆师傅对记者说:“许医生是一个脾气好而且又耐心细致的人,我这种病,人人都怕与我接触,但她从来不嫌弃我们,她不但从医疗上给我们关心,而且从心理上给我们支持,我来这里住院两个多月,病情好转很快。这多亏许医生的关心和照顾。”
多年来,在多种传染病治疗护理中,许云亚医生从一个中专生一步步迈向更高的台阶。在2003年出现的“非典”传染病防治中,她作为我州此项工作的首批防治工作者,对此进行了大量的实践和探索,先后接触治疗“非典”患者300余人,并成为我州“非典”治疗中心的主治医师。她在防治“非典”工作中成绩突出,被评为“云南省防治‘非典’先进工作者”。
32年来,许云亚医生在传染病治疗岗位上兢兢业业地工作,她用无私奉献、同情患者、珍爱生命的具体行动,诠释着一个“白衣天使”的真正内涵。
(本文刊登在2006年10月27日《红河日报》第6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