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在《龟虽寿》诗中说:“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这首诗虽已成古,但对今天的离休干部来说,仍然有很大裨益。
唐代诗人孟浩然诗云 :“人有代谢,往来古今。”这充分说明了事物之发展规律。余离休十年,深有体会。人生苦短,来到这个世界上,总要有点建树,有点作为。党培养了我半个多世纪,总感“人虽老,志未酬”,于是就按着“离休笔不休”这五个字要求自己,开始了“写自己的故事”活动。我亲自参加了解放华北和大西北的一些战役与战斗,直到解放宁夏和青海。剿匪、土改、建政、筑路、挖金、种田、诉苦、练兵、抗美援朝、“三反”“五反”、镇压反革命、转业地方、“四清运动”等,经过了“拼搏进取”“风雨坎坷”,可以说“苦辣酸甜”都尝过。自己的故事颇值得一写。
由于童年参军参战,自己“喝”墨水太少。尽管这样,人民解放军还是把我培养成一个“一手持枪,一手执笔”的“枪杆诗人”和“列兵作家”。当然这是别人给我的称呼,自己却不敢当。过去的几十年,虽说也常常动笔,但大多都是写些行政事务性的公文或新闻报道,至于散文之类的东西,几乎没有问津。
离休后,开始了文学写作。虽然个人生活经历比较丰富,但真正写起来,也还是有一定困难的。怎么办?多看书,多学习,尽量广学博采。十年来,我反复拜读了《毛泽东选集》《朱德诗选集》《陈毅诗选集》《彭德怀自述》《聂荣臻传》《彭雪枫传》《海瑞传》《中华名人家训格言》等几十部作品,受益匪浅。脑海里时常出现部队作家李株、刘伍、郭光、魏巍的《人民英雄贺大庆——这样的战士》《扎木登》《游击剧团》《秘密快车》《谁是最可爱的人》等名篇名作。我还用高玉宝、崔八娃、冯德英的写作事迹鞭策自己。他们当年走上文学创作之路,不都是从写自己的故事开始的吗?尤其是高玉宝,他写“半夜鸡叫”时,有许多字不会写,就用符号代替,克服了种种困难,终于写成了巨著《高玉宝》一书。
在高玉宝等人的事迹鼓舞下,我开始从抗日战争写起。先后写成了长篇传记文学《甘为“孺子牛”》,在《贺兰山》文学杂志上发表,还有《回民支队的三勇士》《哦!战斗的冀中》《拉钢锯的抗日战士》《颜铁流与陈庄战役——深切缅怀颜金生将军》《忆狼牙山五壮士宋学义》等十几篇散文,均在报刊上公开发表。其中《正义之战,气壮山河》获全国影评三等奖。
俗语云:“天道酬勤”“功夫不负有心人”。我还坚信“有志者事竟成”的格言。为写好散文,提高写作水平,我反复研读了朱德的《母亲的回忆》,马烽的《一个朝鲜的小战士》,张志民的《死不着》等优秀作品。逐字学习,逐句研究,从而进步较快。另外对当代青年作家的作品,我也十分喜欢学习与阅读。特别是身边的几位作家,我都拜他们的作品为师,如杨森翔的《宝刀未老》《丧葬即景》,陈葆梁的《警惕吸毒》,曹雪冰的《人在天涯》,回族作家王学礼的《市长同学》,郭兴的《绿满狼皮梁》,段怀颖的《季节的帆》,杨兆兴的《世界奇迹•沙坡头》,洪立的《西北的女人》,唐育勤的《东台情思》,高耀山的《天道酬勤》,女作家张冀雪的《绿岛情结》等。对他们的作品,我不是一读了之,而是从中学习他们的写作手法,取其之长,补己之短。我在学习的同时还为杨兆兴、郭兴、洪立等人的作品写了近万言的评论。
写作是件苦事,因而一定要勤奋。我把“吃苦是良图,作苦事,用苦心,费苦劲,苦境终成乐境;偷闲非善策,说闲话,好闲游,做闲事,闲人就是废人”的联语视为座右铭。为在晚年写出点有质量的散文、有水平的作品来,我对时间抓得特别紧,几乎到了“闻鸡起舞”的地步。常言道:“一日无二晨”“一年之计在于春”。每到春季都是我写作的旺季,除清晨坚持一个多小时的体育锻炼外,一有空暇便动笔写作。即使看书学习,也坚持记笔记,我坚信“好记性不如烂笔头”的谚语。平时只要考虑好,思考成熟一个题材(目),就“咬定青山不放松”,定要坚持写成。
《人民日报》1999年《元旦献词》说:“在历史的进程中常有一些重要年份,影响巨大,成绩卓著。刚刚过去的1998年就是这样的一个年份,1999年更是这样一个不寻常的年份。”是的,党和国家是这样,个人亦然。仅去年一年,我的散文《“一家子”怎么“走”得这么急 》《“半个故乡”观牌坊》《“扛长活”的父亲》《写取一枝青瘦竹》等多篇,在《金秋》《朔方》《六盘山》《黄河文学》等杂志上发表。
我写作的目的绝不是为了几个微薄的稿费,而是为了报答共产党对自己培养了半个多世纪的大恩。为了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为了宣传自己的故乡,特别是“我的第八个故乡——宁夏吴忠”。1998年我抓住了区庆40周年这一机遇,尽情宣传宁夏,讴歌家乡40年的巨变。这就要有深厚的感情,否则是写不出好作品来的。正如我在《颂银川》一诗中所写的那样:“贺兰山高/黄河水甜/银川就在山水间/天下黄河富宁夏/物华天宝赛江南/历史悠久/人民勇敢/塞上明珠金光闪/西夏王陵/海宝北塔/名胜古迹四海传/改革春风暖大地/西部古城换新颜/开发新区/高楼参天/河东机场银燕飞旋/凤凰展翅/敞开笑脸/面向世界飞向前/银川啊银川/像盛开的玫瑰/明天定会更鲜艳。”这是在吴忠市委老干部局组织我们参观河东机场后构思成的。
写作一定要树立“精品”意识。我写每篇作品都按着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鲁迅先生“多写少发表”的原则,反复思考反复修改,精益求精,哪怕是用一个词,也要再三斟酌、几经对比、几经推敲,绝不粗制滥造。我写的《读书明理做个好人》获宁夏区庆40周年“文明杯”征文大赛第三名(第一名是陈冬梅,第二名是丁朝君)。还有《“文臣七条”碑与炸弹》被评为宁夏22篇优秀作品之一,载入宁夏延安精神研究会编辑出版的《永不褪色的记忆》一书。
共产党和人民军队在战争年代还把我培养成了一名二胡演奏家、作曲家。用音乐作品歌颂人民是我分内之责。我创作的《军人的美》《爱军习武歌》分别获全国、全军歌曲创作特别奖与优秀奖,这一殊荣在宁夏前所未有。我创作的儿童歌曲在《小龙人报》《中小学音乐报》上发表,三首获奖歌曲入选宁夏区党委宣传部文明办所编《宁夏好地方》一书,《女人爱说心里话》获区庆征歌大赛二等奖。
多年来人称我是“业余记者”,这倒属实。无论在哪里,我都坚持写新闻报道。仅1998年就为《党建》《中华老年报》等6家国家级报刊和《宁夏日报》《共产党人》《吴忠日报》及宁夏、吴忠电视台写新闻稿件千余篇,其中有五百余篇被采用, 主要有《吴忠市工委表彰老干部》 《老龄委办书画展》《一代书圣毛泽东》等。
作为离休干部,当师曹孟德,发扬“老牛自知夕阳短,不用扬鞭自奋蹄”的只争朝夕的奋斗精神,把我们过去工作战斗的亲身经历写成文稿,著书立说,借以讴歌伟大的中国共产党、伟大的人民军队、伟大的中国人民和改革开放的新时代,为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发挥余热,向广大青少年献一份爱心,这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1999年1月6日于宁夏吴忠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