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锄禾》这首古诗,是我上小学时父亲教会的,至今难忘。父亲是20世纪30年代初期的共产党员、区委书记。1949年随军南下,曾任皖南行政区太平县副县长、代县长及皖南木材公司党委书记等职,1954年仙逝于上海。
每当我怀念父亲时,都要背诵父亲教给我的唐诗。为铭记父亲用古诗词对我的教育, 1948年参军后,我以青海民歌《沙里红巴》的音调为素材,为《锄禾》《示儿》《一枝一叶总关情》等谱了曲。
《锄禾》的作者是唐代诗人李绅(公元772—846年),字公垂,润州无锡(今江苏)人。唐宪宗元和元年(公元806年)进士,曾因触怒权贵而下狱,武宗时官至宰相,早年参加新乐府运动。历来为人们所传诵的《悯农》诗句,即是其青年时期的作品。
《锄禾》写农民劳动之艰辛,告诉人们:颗颗粮食来之不易,是农民用血汗换来的,要珍惜每粒粮食。
先父生长在一个极其贫寒的农家,青年时在家务农,耕耩锄耪样样精通。他深知粮食来之艰辛,常用《锄禾》教子。后来父亲在县城当了店员,又在天津当了纺织徒工。
父亲还特别喜欢李绅的“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的诗句,时常口吟。李绅在诗里提出了一个尖锐问题:农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一年到头辛辛苦苦,结果还是饿死在田间,这正是封建统治阶级残酷压迫剥削农民而造成的。1953年旧历正月初二,时任徽州区(屯溪)建设科长的父亲写给我的信上说:“孩子,我们很久不见了。由于国民党反动派的统治,封建势力对群众的压迫剥削,造成了旧社会的生活不平等,有贫有富,有钱的人天天享受,穷人整天受苦。你和你爹都是生长在贫寒之家呀。正是因为过去我们受苦,所以才革命。现在革命胜利了,过去的苦日子一去不复返了。”
在中国共产党和毛泽东同志领导下,“一唱雄鸡天下白”。农村进行了土地改革,实现了孙中山先生“耕者有其田”的主张,彻底结束了“农夫犹饿死”的局面。经过28年的浴血奋战,五星红旗在天安门升起,毛泽东主席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在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之际,我要进一步学习毛泽东思想,用古诗词和共产主义的道德观教育好子女,响应毛泽东“勤俭建国”的号召,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牢记《锄禾》诗词,让“农夫犹饿死”的情形在中国大地永远消失!
2001年3月7日于宁夏吴忠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