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拜谒合肥包公祠

拜谒合肥包公祠

时间:2022-01-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包公祠坐落在安徽省合肥市城南包河之畔的包河公园之中。包公名包拯,人称“包青天”。传说这首诗是包公初涉官场时写下的唯一文学作品。包公祠正殿的东西两壁各有一块石碑,东壁的石碑上刻有《包拯家训》,以此昭告后世。包公堪称这方面的表率。传说昔日有一太守,从外地来游包公祠。

包公祠坐落在安徽省合肥市城南包河之畔的包河公园之中。这里柳荫成行,百花争艳。在一片竹树荫翳之中,隐现着一座白墙青瓦、纯朴典雅的古式建筑,这就是著名的包公祠。

包公名包拯,人称“包青天”。在中国的古代,也许没有比包公更受人民拥戴的大清官了。有关包公的政绩,在史书上留下的记载并不多,但说起秦香莲、《铡美案》来,可以说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这出戏演的就是包公刀铡陈世美。他不畏权势,秉公执法,当着皇太后的面摘掉乌纱,一声令吼“开铡!”陈世美的人头落地。他主持正义,为秦香莲讨回了公道。

在包公祠的正殿中,左边一间摆着令人注目的三把大铡刀。每把铡刀都有五尺多长。这三把铡刀分别为龙头铡、虎头铡、狗头铡,传说这三种铡刀的用途不同。龙头铡,是包公用来专铡王公贵族犯罪者的;虎头铡,是专铡文武官吏犯罪者的;狗头铡,是专铡平民百姓中的犯罪者的。

走进包公祠后,一进门就是一个小院,有400多平方米。中间堂内,塑有一尊“包青天”的坐像,着古铜色,长须拂飘,蹙眉平视,高大威严,正气凛然,使人一看,敬仰之情油然而生。

中堂的两侧,有一副黑底绿字的楹联:“照耀千秋,念当年铁面冰心,建谠言不希后福;闻风百世,至今日妇人孺子,颂清官只有先生。”这副醒目的楹联,寓意深刻,引人入胜,发人深省。尽管我们不知道这副楹联的作者所系何人,然而我们深信这副楹联所言并非溢美之词。人们之所以对包公这样崇敬,确因其有一颗铁面冰心、不畏权贵、秉公执法、“建谠言不希后福”的公心。

当你抬头一望,就看到了殿沿下那光芒四射的“高风岳立”四个大字。这是写在一块横匾上的,是清康熙三十三年(公元1695年)朝廷武英殿大学士兼吏部尚书李天馥敬题的。“高风”指包公的人品和气节,“岳”为雄伟高山之意。包公清正廉明、刚直不阿的品德之高尚,犹如立在高山之巅。

在正殿下檐的两侧,还有这样一副对联:“凡吾辈做官,须带几分骨气;谒先生遗像,如亲三代典型。”此联为清同治二年(公元1864年)庐州知府唐景皋所敬颂。上联意指:凡今日吾人做官,当似包公一样,须有骨气,不要做那种卑躬屈膝、阿谀奉承的奸佞。下联指:今日来拜谒包公的遗像,恭敬之余,如同见到了自己的亲人一般。是的,事实正如对联所说那样。

目视包公遗像,不禁使我忆起了先父范长林在皖南任祁门县人民法庭审判长兼人民法院第一任院长时的执法情景。他是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1949年2月,经毛泽东主席点名,随军南下,来到安徽省工作,1954年8月8日在沪仙逝。此次我到皖南,经查阅祁门县法院的档案,发现先父写下的办案手稿,就有数十万字之多,全是用毛笔书写的蝇头小楷。仅1951年就亲自审理了8014件不同的案件。他秉公执法,不徇私情。实践证明,40多年来经父亲审理的案件无一错案。父亲仙逝后,一直活在祁门人民的心里。我在祁门参观先父的办公地点时,先父亲手培养的审判员江用宾等同志说:“你父亲为人正直,办案公正,凡是大案,他都事先进行调查,并亲自审讯,做笔录。”程维、郑启通等审判员说:“范院长铁面无私,认真执行了党的政策和法令,至今祁门的人民群众还在怀念这位人民的好法官。”

先父1931年在河北省饶阳县加入中国共产党,为官从政23年,历任特委巡视员,区委书记,县委委员兼总工会主任,区、县游击队教导员、政委,地委农会主任,代县长,皖南人民行政区木材公司党委书记兼经理,安徽省徽州区建设科科长等职,仙逝时年仅46岁。父亲没给我们留下任何遗产,只留下了他为建设新安徽省和皖南所写的四本笔记与一箱马列主义的书籍。

在包公祠的正殿里,还有一副对联,高度赞扬了包公当年在陈州放粮济贫的壮举:“理冤狱,关节不通,自是阎罗气象;赈灾黎,慈悲无量,依然菩萨心肠。”据说,这副对联是古陈州(今河南省淮阴县)百姓所赠。

在陈放着铡刀的堂屋里的墙壁上,有包公的一首五言绝句:“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秀干终成栋,精钢不做钩。鼠仓充雀喜,草尽狐兔愁。史册有遗训,无贻来者羞。”包拯最恨贪官污吏,这首诗就反映出了他的真情。传说这首诗是包公初涉官场时写下的唯一文学作品。

常言道,诗言志。此诗不仅反映出包拯的心声,而且也展现了其高尚的品德、志向和抱负。他立志做国家的栋梁;为人做官决不能留下坏名。否则后人必将笑骂不止。他严格要求自己,认为“清心”是治身的根本,“直道”是处世的要诀,只有做为黎民百姓办事的好官,才不会留下骂名,遭后人羞耻。为此,他在晚年,为其后代写下了《家训》。古籍《宋史》中《包拯传》有明确记载。

包公祠正殿的东西两壁各有一块石碑,东壁的石碑上刻有《包拯家训》,以此昭告后世。正文共有37个字:“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滥者,不得放归本家;亡殁之后,不得葬于大茔之中。不从吾志,非吾子孙。”还附有“仰珙刊石,竖于堂屋东壁,以诏后世”几个大字。这是包拯命其子包洪刻制的。由此可见,包拯对其子孙后代的要求是多么的严格。世间流传着这样一则故事:包拯身材矮小,上朝时常被群臣遮住。于是宋仁宗特许,包拯的纱帽翅可比别人做得长一些,这样上朝时,就可被圣上一眼看到。后人画包拯或扮演包拯时,其纱帽翅也都是长的。

古人云:“欲影正者端其表,欲正廉者先正其身。”贤明之士正是首先做到清廉自守的。包公堪称这方面的表率。正因如此,他才敢于对后辈提出严格的要求。从《包拯家训》中,足可以看出其在一生中的清廉与自持。庆历七年,包公由工部员外郎晋升为陕西转运使,虽已官居高位,但其吃穿器皿,依然如故。

走出包公祠,就可以看到一个引人注目的六角亭。亭子里有一眼古井,名曰“廉泉”。亭壁上钦有《香花墩井亭记》。这是清朝光绪二十八年(公元1803年)举人李国衡所撰。传说昔日有一太守,从外地来游包公祠。这位太守饮过“廉泉”之水后,立即头痛不止。原来这位太守是个赃官,于是就得到了饮水而头痛的报应。这就是“廉泉”的来历。虽然这只是个传说,但却反映出人们对包公这一清官的爱戴和对赃官的憎恶。

包公祠的全称叫包孝肃公词,因为包公的谥号是孝肃公。

包拯(公元999—1062年),北宋庐州合肥人。字希仁,进士。任开封知府时以廉洁著称。铁面无私,秉公执法,为民造福,不畏权贵,人称“包青天”。历任监察御史,龙图直阁学士,官至枢密副使。在我国的民间,关于包公的传说很多。凡到过合肥的人,几乎无不游览包河公园和拜谒包公祠。

我偕妻尹秀荣在合肥逗留期间,拜访了与先父一同随军南下的老前辈,原安徽省公安厅厅长张锡(南下后,先父任歙县城区区委书记,张锡任区长)、安徽省财政厅厅长张伯言、安徽省劳动局局长张志等。张志叔、马志民姨建议我们游览一下逍遥津,特别游览一下包河公园。我们答曰:“一定,一定,还要拜谒包公祠!”

我们有幸到了合肥。合肥不仅是包公的故乡,而且是先父范长林曾经工作过六年的安徽省省会,哪有不拜谒之理?拜谒包公祠后,我赋诗一首作为警语:“为官要为民造福,务必超过包龙图;共产党人胜青天,吃苦在前做公仆。”

千百年来,人们对包公赞不绝口,正是期望世世代代的官员都能像包公一样清正廉洁,秉公为民。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尤其是党的高级干部,时刻都要牢记毛泽东同志倡导的“全心全意为人们服务”。

1994年于宁夏吴忠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