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大进军中谒黄陵

大进军中谒黄陵

时间:2022-01-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我们晋绥军区战斗剧社第二队奉命调往西北战场,在向西北大进军中组建天下第一军文艺工作团。陕西民间曾有“十八万大军祭黄陵”的故事,即源于此。笔者拜谒黄帝陵,还是解放战争末期,迄今已过去五十个年头了。席间,我还和刘科长谈起了大进军中拜谒黄帝陵的往事。而今忆起当年拜谒黄帝陵的往事,自然引发了对刘伍队长的怀念。

1949年,毛泽东主席和朱德总司令发出了“向全国进军的命令”。我们晋绥军区战斗剧社第二队奉命调往西北战场,在向西北大进军中组建天下第一军文艺工作团。队长刘伍同志带领我们几十个宣传员,从山西临汾出发,前往第一军授领新的战斗任务。

一天,我们从禹门口渡过了黄河。这是我第一次见到这样的大河。以前也只是见过漳河,与黄河一比,简直渺小多了。我见过的高山是太行山,见过的大河要数黄河了。滔滔黄河水,汹涌澎湃。站在河边,望着浊浪排空的河水滚滚向东。这时,“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河西山冈万丈高……”雄壮而激越的旋律,不时在心中闪现着。飞溅的浪花,给我留下了终生难忘的印象。真如俗语所云:“黄河无风三尺浪。”

4月初,时逢清明节,当我们行军到达陕西黄陵县时,刘伍命令我们停止前进,让大家参观拜谒黄陵。他说:“行军走路是学习,演剧打仗是学习,拜谒黄陵也是学习,是个机会难得的学习。”

开始,我只知道黄陵是个地名,拜谒后才知道,黄陵就是“黄帝陵”。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宗——轩辕黄帝就埋葬在这里。难怪黄帝陵墓前的石碑上写着“文武官员至此下马”这样八个大字。据说,封建社会,不论大小文武官员,到此必须下马,表示人们对祖先的崇敬。

黄帝陵位于黄陵县城北的桥山之巅。拜谒前,刘伍队长向大家作了简要介绍。之后我们各自参观进行拜谒和学习。大家沿着盘山公路,一口气爬上了桥山之顶。黄帝陵高3.6公尺,周长48公尺,是个衣冠冢。

黄帝陵始建于汉代。传说从那时起,每到清明节这天,人们都要来黄帝陵祭祖。1938年4月5日,中华苏维埃政府主席毛泽东和人民抗日红军总司令朱德恭遣林祖涵(伯渠)代表陕甘宁边区政府和苏区人民,以鲜花玉帛之仪致祭黄帝陵。并宣读了毛泽东亲笔写的祭文:“赫赫始祖,吾华肇造;胄衍妃绵,岳峨河浩。聪明睿智,光披遐荒;建此伟业,雄立东方……”

1935年12月27日,毛泽东同志曾在《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一文中写道:“中华民族有同自己的敌人血战到底的气概,有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光复旧物的决心,有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是的,毛泽东《祭黄帝陵》一文,再次表达了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人民抗日红军拯救祖国的决心和信心。毛泽东向全世界宣称:中华民族是个伟大的、不畏强暴的英雄民族。

传说黄帝乘龙升天时,行至洛河支流沮水北岸的桥山,臣民们不舍,就紧紧拉住了黄帝的衣裳,长龙腾空而起,于是黄帝的衣冠被扯落在地。为了纪念黄帝,人们就把他留下来的衣冠葬在了桥山之巅。这就是著名的黄帝陵。

明代文士王正,对黄帝的这段故事及其造福子孙的丰功伟绩,曾写诗赞曰:“轩辕何事厌尘寰/自昔乘龙去未还/万国有臣空恋慕/九重无路许追攀/争知仙驾游何处/犹说衣冠葬此山/终古风云劳拥护/神光尝射斗牛间。”

黄帝姓公孙,名轩辕,号有熊。据史书记载,黄帝是远古时代一个部落的首领,生于山东寿丘,逝在河南荆山,葬在陕西黄陵的桥山。有关黄帝的故事,在我国民间流传很多。这位黄帝不但是人间的神仙,而且是位了不起的英雄。他降神农、战蚩尤,结束了部落时代,建立了国家,率臣民发明了舟车、弓箭、文字、指南车、衣帽、鞋袜等。正如毛泽东所说:“建此伟业,雄立东方。”

辛亥革命胜利后,孙中山先生在他的一首气吞山河的诗词中写道:“中华开国五千年/神州轩辕自古传/创造指南车/平定蚩尤乱/世界文明/唯有我先。”

我们拜谒黄帝陵后,旋即下山。一座宏伟的寺庙展现在眼前,这就是轩辕庙。由于刘伍队长事先向我们讲了“苍神造字”的故事,所以当时我就把轩辕庙称为“苍神庙”。大庙坐北朝南。一进庙门就看到了院内的两株参天古柏,其粗壮和高大,特别引人注目。据说这参天古柏已有五千多年的历史了。我们几个小宣传员联手搂抱,其粗度足有三丈多,难怪桥山人说:“七搂八扎半,二十四个疙瘩不上算。”这两株参天古柏,一株叫“黄帝手植柏”,又称“轩辕柏”。据说是黄帝亲手所植,为世界群柏之冠。另一株叫“挂甲柏”。传说汉武帝刘彻于元封元年十月初,亲率十八万大军北巡边关。在返回西京长安途经桥山时,曾挂甲祭奠黄帝,并把铠甲悬挂在这株柏树上,故得名“挂甲柏”。陕西民间曾有“十八万大军祭黄陵”的故事,即源于此。

黄帝陵的对面,有一座六七丈高的台子,名曰“汉武仙台”。据说此台是汉武帝祭黄帝陵时所筑,故称“汉武仙台”。

穿过“轩辕古柏”,就是“轩辕庙”的正殿。庙门前有一个香案,上面供奉着“古圣轩辕黄帝尊像”。大庙正殿里边,陈列着有关黄帝生平事迹的史料和一些古代的文物,还有文人们为歌颂黄帝而写的诗词大作。在所有的碑石中,最早的一块是北宋仁宗嘉祐六年所立,距今已有八九百年的历史了。

笔者拜谒黄帝陵,还是解放战争末期,迄今已过去五十个年头了。有关往事,记忆犹新。当时处于大进军的战斗环境,时间特别紧迫,加之笔者年龄较小,思想也很幼稚,未能把庙中的刊石文字抄录下来,事后深感遗憾。

1980年冬季的一天,我到广州去参加“第二届羊城音乐花会”,路过北京,在北京海运仓中央组织部招待所,谒见了老首长刘伍同志。那时,他正在《贺龙传》编写组工作。见面后,刘伍同志招待了我这个当年的“小老兵”和在战斗剧社二队时我的音乐老师李占山以及宁夏的诗人秦克温同志,并共进了晚餐。席间,我还和刘科长谈起了大进军中拜谒黄帝陵的往事。刘伍同志特别高兴,还让我和李占山、秦克温看了他的“人民作家”证书。我亲切地说:“刘科长,我盼望着你再带领我们去拜谒黄帝陵。”他说:“那要另找一个合适的时机了。”

后来,听几个战友讲,刘伍同志已在北京病逝。闻悉后我特别悲痛。而今忆起当年拜谒黄帝陵的往事,自然引发了对刘伍队长的怀念。

光阴荏苒,我们这些一军的文艺兵也都离休了。然而,人离休心不离休,我们手中的笔杆子永远也不离休。我们这些战争年代幸存下来的文艺兵,正在以轩辕黄帝的艰苦创业的开拓精神,为建设社会主义祖国,为改革开放而发挥着各自的余光和余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