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罗夏蕊子
近日,内地小孩在香港街头小便的事件被吵得沸沸扬扬。在网络上,也产生了相当激烈的争论,而闾丘露薇在微博上发表的言论,更是将此事件推向高潮。当那些针对某个人或某件事的谩骂铺天盖地地袭来,那些激动得失了偏颇的言语如洪水般涌来,我们仿佛看到黑压压一大片的愤青在集体叫嚣。其实,比起过分情绪化的“愤青”,我们更需要的是能够迎难而上,具有理性和包容精神的“奋青”。
愤青这一群体的年龄大约在15岁至30岁,其中以大学生为最多,他们在世人的眼里大多是有点愤世嫉俗,喜欢针砭时弊。从某一方面来说,愤青的出现其实是人们对国家大事和国计民生关注度和参与度提升的体现,这代表了我国愈加开放和民主,本来是一件好事,却因为愤青只凭着满腔怒火或是满肚子怨言大肆发泄情绪而变得不尽如人意。失去了理性的言论只会变成一些毫无意义的闲话,有时甚至会对社会造成负面影响,只有科学的,有见地的建设性话语才能成为“中国好声音”。
想要发出科学的,有见地的建设性话语,就不能止步于“愤青”,应该进一步发展成“奋青”。“奋青”,顾名思义就是发奋的青年,积极向上的奋斗精神是他们的标志。在关注社会、关注民生的时候,“奋青”不会像“愤青”那样空有抱怨无所作为,不会做思想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更不会失控地对与自己持不同观点的人破口大骂。“奋青”面对社会的不公平现象能无畏却不激进,面对自己不认同的意见能反对却不偏执,他们能够耐心聆听大众的声音,能够坦然接受他人对自己的批判,他们有一颗不同凡响的心,是发奋的有为青年,是真正有血性有智慧的爱国者。
要做一个真正的“奋青”,不能仅凭一腔热血,更要有科学精神和专业知识做后盾。做不到这一点,就无法完成从“愤青”到“奋青”的进化。秉承着科学精神可以让人们避免随波逐流,人云亦云,因为科学地看待事物才会真正了解事物的本质;拥有强大的知识储备可以让人们在分析某个现象问题时直指核心,犀利地提出独到的见解。这两样必不可少的条件把“奋青”和“愤青”分明地界定开来,不仅使人们保持理智,也使他们在行使话语权的时候更有底气。
青年兴则国兴,青年强则国强。一个国家要拥有顽强的生命力,就需要不断涌现新鲜的血液,而“奋青”,这些充满着渴望与活力的青年人正是我们国家源源不断的新鲜血液,他们担负着让社会发展,国家富强的重任。在他们中间,热情洋溢、蓬勃向上的大学生更是中流砥柱,所以,每一个大学生应该努力成为“奋青”,为国家的未来奋斗。只有如此,人们才会看到希望,人们看到希望,国家才会拥有未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