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杨玉瑶 陈俊燕
“当老师让我永远年轻。”这句话出自76岁高龄的刘建民之口。他曾是北方民族大学经济管理系原副主任、讲师,从1982年到1998年底,他在我校任职近17年。
2014年8月29日下午,记者采访了刘建民,采访中他不时发出爽朗的笑声,让人倍感亲切。在问及当年是如何到学校任职的时候,他的话匣子打开了……
1982年,那时学校刚刚成立,需要教师,40多岁的他因本科毕业、家在银川、专业对口,符合学校要求的三个条件被录用。1982年8月6日,他正式进入我校任职,1998年12月退休。这一干,就是17年。
虽然提及的是30多年前的事了,但说到这里时,他依然带着很深的感情,向记者娓娓道来。
“进入学校后,同年8月20日到复旦大学进修一年,进修的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我在经济系学政治经济学,辅修资本论。1983年回来后,曾参加过全国高校马克思主义教学大纲的编订工作。后又因学校推荐在电大当政治经济学的辅导老师。1984年学校正式招生后,我就回来了,9月18日正式上课。我带了两个班的政治经济学。干到1988年1月,1988年到1991年在总务处又当了三年半的总务处长。1992年回到政治系。退休后,2000—2003年学校返聘我教经济学的资本论。”
他回忆起当年学习、工作的难忘岁月,讲述了北民大历年发展的点滴,分享了经过时间沉淀的人生故事。他的亲身经历,获得的荣誉,每一幕都历历在目,可见他对我校的发展做出的重要贡献。
如今学校已走过30年,谈起学校的发展变化,他感慨万千。“那时班级少,教职工也少,后备资源不足,硬件设施也跟不上,上课就是满堂灌。讲义、资料、课本、黑板、粉笔就是所有。那时资料少是教书最大的难题,现在教书用的多媒体我还不会用呢!”他笑着说。
说到变化,他觉得最大的变化就是如今的学校规模大,环境美。“20世纪80年代学校的树都是小树苗,冬天西北风一刮,餐桌上全是沙子。现在听说学校变成花园式的,我感到非常高兴。”
从学校叫宁夏民族公学到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到至今的北方民族大学,从政治经济学学科到经济管理系再到2006年后成立的商学院。他和学校一同走过了30年光阴。
今天,他还清楚地记得当年第一次登上讲台的心情,他说那是他当老师以来最难忘的一天。谈起这些年最大的收获,他半开玩笑地说:“身体健康就是我最大的收获,当老师让我永远年轻!”这句话让记者与他一起笑出了声。“校领导对我们退休老师的重视和关心也让我感到非常高兴。”
时光荏苒30年,北民大更像是众多的像刘建民这样退休老职工的老朋友,和他们一起走过风风雨雨。
对于学校今后的发展,他说:“在今后的发展中学校在抓硬件的同时更要抓软件,吸纳更多精良的教师,壮大师资力量,培养出一代代优秀的人才。还希望学校在众多高校中办出特色,独树一帜。迎合人才需要,重品牌特色。”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