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林伟捷 董香云 毛文铖
“盯手机这么久,看什么呢那么认真,玩游戏呢吧?”“没有,用手机看新闻呢。”时间倒退五年,你绝对想不到电子刊物能有如今日这般的发达。中国互联网在经过十余年的发展后已走向多元化,愈来愈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学习、工作以及生活的方式,甚至影响着整个社会进程。
据《第3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调查统计报告》显示,截至今年6月底,我国网民数量达到5.91亿,其中,手机网民规模达4.64亿,手机上网人群占网民比例提升至78.5%。互联网的普及让网络电子媒体异军突起,电子媒体与传统媒体之间的大战渐渐成为了人们的纷争之地。曾经在报刊亭询问、购买自己喜欢的报刊的日子渐渐一去不复返。手机的功能强大到无孔不入。这无疑是时代的进步,但这进步的背后,是另一个群体的落寞与衰退。
“守亭人”的眼泪,你看不到
银川市的102路公交车路线自迎宾广场至八一车场共50个站点,全程近26公里,横穿银川市区东西,一路上仅分布着二十七座报刊亭。仅就102路而言,沿线报刊亭的分布极不均衡,闹市区的报刊亭较多且集中,你甚至可以看到五十米的距离内就坐落着三座报刊亭,而在一些冷清的地段几乎难觅报刊亭踪影。
报刊亭对于市民而言,是一个方便大家生活,获取信息的窗口。这些只有几平方米的报刊亭,看似不起眼,却反映着人们阅读习惯的改变和文化消费的变迁,也在不经意间勾勒着一座城市的文化风景。可是如今,人们几乎忽略了街头报刊亭的存在。
在南门广场经营报刊亭的王海军是一位有着十余年经验的“守亭人”,今年已近五十的王海军对于报刊亭的感情甚是深厚。王海军说:“我承包报刊亭卖书报已经有十多年了,以前看书看报的人多啊,每天生意都还可以,但是现在发现报刊亭的生意是越来越难做了,报纸、杂志之类的销量明显比以前低了很多。”由于在报亭买书报的人越来越少,亭主们便都会在报刊亭里卖一些烟、饮料、零食等。王海军说:“一个月卖书报、卖水的收入加起来也就一千来块,每个月还得要上交一千多的租金,只能挣两三百元,实在很是困难。”当被问到为什么不试着寻找其他的工作时,王海军笑了笑,说:“现在的工作很难找,有冲劲的年轻人都到外面去闯荡了,文化程度较低的中老年人很多又都找不到工作,开报刊亭收入虽然是低,还是能够缓解生活压力的,希望政府能够多关注一下我们的生存发展。”
与王海军的报刊亭相距两百米的地方是常金星老大爷的报刊亭。常大爷的报刊亭正好开在银川商城车站附近。“我这亭子就开在商城门口,而且离车站很近,所以客源比较多,生意也还可以。”常大爷说自己在2004年就开始经营报刊亭了,但是卖报不赚钱,主要还是依靠在报刊亭卖副食品维持。他说:“虽然现在政府的政策很好但是方向不对,针对性不强,所以效果也不是很好。”常大爷已是古稀之年,却还是要每天清晨骑着自行车到发报点进货。“我们这些报刊亭卖的报纸都是要我们自己每天到发报点去拿货的。一份晚报进价两毛钱,我这卖五毛,一天能卖出去十份就已经很好了。”说到这里,常大爷一边整理着自己的帽子,一边尴尬地笑了笑,“你看,现在网络技术这么发达,我每天就坐在这看路人,一个个都低着头看手机呢,能有几个能静下心来好好看书看报的?现在报纸上的新闻消息、股市信息之类的哪有网上的快,买报看报的人越来越少了,纸质读物的时代已经过去了。”
面对当今纸质媒体的没落,在宁大南门附近经营报刊亭的周小卫表达了与常大爷截然相反的观点,他认为:“报纸的时代不可能过去,现在教育跟不上,大众的文化层次有着很大的差异,还有很多基层人民需要通过读书看报来了解更多的信息,学习更多的知识。虽然看纸质书报的人越来越少,但是习主席上任后就提出了‘全民阅读’的观点,说明还是文化至上,人们需要读书看报来了解知识,提高素质。而且网络消息来源广泛,有大量的假消息在内,我们也无从分辨。报纸上刊登的消息都是经过严格的监督筛选之后才能刊登的,这就明显不一样了。”
在纸质媒体、独立书店被网络、电子阅读器不断蚕食的当下,街头报刊亭也难以独善其身。在这种大环境下,报刊亭淡化了文化传播、传承的功能。为了求得生存,许多报刊亭主就自然而然地开始“自谋出路”,顺应着时代日新月异的变化。
网络纸媒,没有硝烟的战争
自古以来,图书阅读就是人们精神生活不可或缺的重要方式之一。在过去那些网络还不太普及的岁月里,街头报刊亭就成了人们获取知识和信息的重要载体。
家住兴庆区的王女士说:“最早接触报刊亭已经是十多年前的事情了,那时候自己经常会去买一些报纸、杂志看,但是这几年来都不怎么买了。”她说,自己以前之所以经常看书报,是因为以前的通信设备不发达,信息来源较少,而且时间也多,但是现在自己有孩子了,忙着照顾孩子也就没时间看报了。
宁夏大学数学与计算机学院2013级数学专业的郑陈力同学是报刊亭的常客,她介绍说自己第一次到报刊亭买书是在初一的时候,“那时候喜欢看杂志,所以买的都是《读者》《看天下》之类的杂志,报纸倒是很少看。”来自山城的她对于银川的报刊亭也有着自己的看法,“跟我家乡的比起来,感觉银川的报刊亭数量少得多,而且书刊种类也相对较少。”
我校设计艺术学院2011级的李磊同学说:“手机固然很方便,我也常常用手机刷微博、看新闻,但是电子的东西总归没有纸质的书报来得实在,在报纸上你看到喜欢的文章还可以剪贴、保存下来,电子刊物太没有存在感了。”
宁夏大学阿拉伯语学院2011级的谢炜同学认为,电子媒体与纸质媒体各有各的好处,但是电子媒体信息海量且更新过快,常常让人找不到重点,不知所措,“纸媒虽然更新较慢,成本也比较高,但是可信度相对来说也高,白纸黑字都写着的。”
人们的业余时间被电视、电影、游戏等娱乐活动填满,属于提升自己的时间越来越少,而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使本来具有传统图书阅读爱好的群体渐渐减少,而新一代的年轻人大多出生或成长于信息时代,以报刊亭为代表的纸媒的命运变得坎坷。
但是,我们需要看到的是,尽管在电子媒体的强力冲击下,传统媒体的生存空间似乎越来越小,网络的发展也确实会影响一些报刊亭的生意和图书阅读的比例,但网络自身的缺陷和弊病,传统媒体无可取代的强大的内容生产力,专业化的新闻传播理念和运作机制,以及在品牌和知名度方面的优势,谈取代还为时尚早。
多元化拓宽服务领域是出路
周小卫的报刊亭在街道上格外引人注目,小小的报刊亭外面还陈列着两三个书摊,书目种类之多令人惊叹,他的报刊亭一点也不杂乱,虽然地方小,但书刊报纸都被打理得井井有条,让人感觉十分舒服。周小卫是个年轻的报刊亭主,但多年从事报刊发行工作的他有着比年长的报刊亭主们更新颖的见解和经营策略。他认为,导致人们越来越少看书报的原因主要是网络媒体普及的冲击。因此,只有快速更新自己货架上的书刊,才能有力地吸引读者的眼球。周小卫说,“要想在这场竞争中胜出,就得有独到的眼光。要抓住市场行情,了解流行什么,读者喜欢看什么,这样才能将报亭经营好。而且我还经营副食品,在空闲的时间还会代理收发快递,这些加起来的话还是有一定的收入的。”虽然大体而言,买书报的人减少了,但是周小卫却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只有多元化拓宽报刊亭的服务领域才是真正的出路。
报刊亭之所以会沦落到如今的境地,一方面与科技进步有关,另一方面与报刊出版方所提供的内容有关。由于如今各类信息触手可及,移动阅读大行其道,人们已经不需要专门到报刊亭买报刊便可通晓天下,因此报刊出版方应该在内容的差异化上下功夫,让想要深度阅读的人们回归报刊亭。从“卖报、卖报”的叫卖声,到城市中整齐划一的报刊亭,再到如今沦为街头杂货铺,报刊等文化产品载体的历史变迁,一方面反映出人们接受信息方式的巨变,另一方面也对报刊亭这种城市街头的传统公共设施的去留提出了新的思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