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千红万紫尽争春

千红万紫尽争春

时间:2022-01-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杏坛又绽一枝新,树蕙滋兰情意真。润物无声听细雨,千红万紫尽争春。”这是我读了张克让先生的《滋兰树蕙录》以后写的一首小诗,收录在我的诗集《鹿鸣集》里。认识张克让,缘于他的著作《滋兰树蕙录》,这本书由启功先生题写书名,甘肃教育出版社出版。张克让在靖远教育界可以说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但我们却一直未曾谋面。《滋兰树蕙录》全书由52个教书育人的典型事例组成。深得广大师生和人民群众的交口称赞,一致好评。

“杏坛又绽一枝新,树蕙滋兰情意真。润物无声听细雨,千红万紫尽争春。”这是我读了张克让先生的《滋兰树蕙录》以后写的一首小诗,收录在我的诗集《鹿鸣集》里。

认识张克让,缘于他的著作《滋兰树蕙录》,这本书由启功先生题写书名,甘肃教育出版社出版。封面正中竖排“滋兰树蕙录”五个大字清秀、瘦劲、挺拔,左下角一大两小三片绿叶郁郁葱葱、引人注目,寓意“我和我的学生”,整个设计给人的感觉是清新、淡雅、有品位。张克让在靖远教育界可以说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但我们却一直未曾谋面。所幸有人说得好:要了解一个人,最好是读他的作品。我就是通过阅读《滋兰树蕙录》认识并了解先生的。

许多谈教育的文章或著作以“规范”求“严谨”,以“术语”求“学术”,以“框架”求“档次”……结果,本来最富魅力的教育一旦被表达便失去了鲜活的生命。有些“专家”“学者”总认为,所谓“学术性”就是罗列学术术语、构建理论框架,别人越看不懂就越深奥,“学术性”就越强。于是,我们看到了不少这样的教育文章或著作:没有新观点却有新术语,没有新见解却有新概念,晦涩难懂,故弄玄虚。这是学术的堕落,也是教育的悲哀!

我们知道:大教育家孔子的教育思想是用《论语》表达的,夹叙夹议,而又穿插着生动的对话,却成了经典之作。卢梭的教育思想则是通过小说《爱弥儿》表达出来的,作者把自己描写成一个教师,把爱弥儿描写为理想的学生,叙述了爱弥儿从出生到20岁成长和受教育的全过程,从中阐述了作者“自然教育”的思想。还有苏霍姆林斯基,他的《给教师的100条建议》《我把心献给孩子》等教育论著,都是用散文的语言表述的,读他的著作,便是听他一边讲述故事,一边抒发感情,一边阐述理念——真是一种享受。

《滋兰树蕙录》全书由52个教书育人的典型事例组成。这52个故事,生动活泼,引人入胜。虽然内容不同,情节各异,但都共同闪耀着深刻的教育思想、教育智慧的光芒。真正做到了寓教于事,寓教于乐,熔思想性、知识性、文学性、趣味性于一炉。在一个个有血有肉、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中,在一个个跌宕起伏、曲折动人的故事里,先生的教育思想、教育技巧、教育情怀……全都在其中了。

先生认为:当个好教师,必须具备六个“一”。即一腔热情,一颗爱心,一种精神,一身正气,一肚子学问,一口普通话。下面笔者就想从这六个方面来“解读”一下张克让先生。

先生大半生致力于人民教育事业,从20世纪50年代末(1959年参加工作)至今,半个世纪过去了,他心系教育,痴情杏坛。在艰苦的边远地区靖远从事基层教育(高中教育)达30年之久。这期间他还经受了一些不公正待遇:1957年的“反右”斗争中,19岁的他一夜之间被推进了“右派”的行列;“文化大革命”期间,又备受凌辱和打压,但他没有沉沦,“凭着对党的信任和对教育事业的一片痴情硬是熬过来了”。正如他在甘肃教育学院任副院长期间给学生作的报告中所说,“多年来,我好像染上了一种职业病,不管走到哪里,总是喜欢问教育、谈教育、论教育”。作为第七届全国人大代表,他为教育先后提出了26条意见和建议,比如说,我国教育的发展就像进站的火车,吼得凶,走得慢。对教育投入、教师工资、教师的社会地位等重大问题,他不止一次地大声疾呼。不仅如此,为使教师队伍“后继有人”,他还动员女儿上师专,其热爱教育的满腔热情从中可见一斑。

教育是心灵的艺术。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先生之所以在靖远乃至陇上的教育界有口皆碑,在于他热爱学生,对学生有一颗博大的、仁慈的爱心。请看《滋兰树蕙录》中的这几章:“反弹琵琶出新曲”“差生并不永远差”“宽大为怀师之本”“政治关心首一位”“特殊关照‘特殊生’”“迎风顶浪收‘罪犯’”“力求公正莫偏心”“精诚所至金石开”“尊重信赖促转化”“没妈的孩子也是宝”“要给学生给出路”“众手浇开幸福花”等,不看内容,光看题目就可知道他是怎样的尊重、关心、爱护他的学生了。我也是一名语文老师,也是一名班主任。要作一个合格的班主任,我以为首先要有一颗爱心,热爱学生之心。爱优秀学生易,爱问题学生难。先生作为班主任,他把尊重、信赖、公正、宽容、平等、民主等教育理念渗透在每一个育人案例中,确实为我等如何做好班主任工作作出了榜样。在“以人为本”的今天,回头再看他当班主任的一些做法,确实是走到了时代的前列!

这里的“精神”指的是一种改革精神。在教学上,“向教改要质量”是先生一贯的主张。教学上他身体力行,率先垂范,经过多年的反复实践,先生把自己的教学经验概括为:“因文而异,布置预习”“以主带次,以练带讲”“提倡争辩,鼓励求异”“一课一得,单元比较”“宜多则多,宜少则少”“口头作文,当堂讲评”“读写结合,范文引路”“举手发言,登台讲课”“板书简洁,一目了然”等。课堂上,学生是主体,那么如何集中学生注意力,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呢?先生总结的“十大措施”是:一、教学内容充实新颖;二、教学方法灵活多样;三、教学情绪热烈饱满;四、教学语言形象风趣;五、课堂节奏松紧得当;六、组织教学符合规律;七、设疑提问恰当适中;八、板书设计简明扼要;九、运用教具充分直观;十、多般武艺各用其极。这些做法最后以论文《课堂教学中探索集中学生注意力的方法》的形式发表在《甘肃教育》上。他的这些宝贵经验,即使放在实施新课标的今天,一点也不过时。

“吏不畏吾严而畏吾廉,民不服吾能而服吾公。公则民不敢慢,廉则吏不敢欺。公生明,廉生威。”在他任靖远一中校长、靖远师范校长、甘肃教育学院副院长期间,他都能做到一身正气,两袖清风。“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深得广大师生和人民群众的交口称赞,一致好评。印象中好像是1987年“七一”前夕,“靖远县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66周年暨表彰优秀共产党员大会”在靖远影剧院召开,很荣幸,我(当时在东升中学任教)作为基层优秀党员也参加了这个会议。会上有幸一睹张克让(当时任一中校长)先生的风采,他作为优秀党员的代表在会上作了精彩发言,这是我第一次近距离聆听先生的讲话。他的讲话可谓激情澎湃,妙语连珠。他以自己的亲身经历讲述了他对共产主义事业的坚定信念,印象最深的还是发言中他敢于讲真话、讲实话,对党员干部中存在的不正之风敢于剖析、敢于抨击,表现了一个共产党员的铮铮铁骨和凛然正气,让人终生难忘。

先生认为:一个教师要想站得起来,在同学中、在群众中有威信,除了品德高尚,首先要把课教好。“张老师,说心里话,我们这些学生之所以尊重你,不是因为你当了校长,而是因为你教书教得好,教得认真,我们从你那儿学到了不少知识。”这是他的学生发自肺腑的话语。语文教师必须多才多艺,必须是“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一个合格的语文教师必须是个“杂家”,是个“通才”,先生正是这样一个“全才”:诗词歌赋无一不能,琴棋书画无一不会,课堂上说快板、讲故事、唱秦腔、演小品对先生来说都是“小菜一碟”,顺手拈来。看他的《滋兰树蕙录》,你感觉他就是诗人,就是作家。

对于先生这样一位毕业于20世纪50年代西北师大中文系的高才生来说,你要让他说一口流利的普通话就有一些勉为其难了,但不可否认的是先生绝对有一副好口才。不论上课也好,还是作报告也好,他的语言都以生动形象、引人入胜著称,“打铁先得本身硬”,课堂上当他的学生提出让他做个“示范”来一次“口头作文”时,他不假思索脱口而出:“行!”试想,如果没有“金刚钻”,怎敢揽这个“瓷器活”呢?

“师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先生就是这样一位永保“赤子之心”的好老师,好校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