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酒仙诗话之一

酒仙诗话之一

时间:2022-01-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宋严羽《沧浪诗话·诗体》:“有今韵,有古韵。如韩退之《此日足可惜》诗,用古韵也。”用古韵写旧体诗的绝大多数都是老一辈,这是不争的事实。魏庆之的《诗人玉屑诗体》释之曰:“折腰体,谓中失粘而意不断”。“阳关体”之称似借自唐代《阳关曲》。故有人只能以“普通话”及“方言”吟之,这亦是事实!诗词创作“一轨”,局限了古典诗词的传承与发展;“多轨”则扰乱了语言艺术的视听效果。

河马:“物之不齐,物之情也”,孟子这句话说明事物发展的不平衡性。诗的平仄声特点不同,在诗中的地位和作用也就不同,也体现这个哲理。

新韵格律诗,以今四声论平仄,怎么又“不伦不类”呢了?难道“今四声”就没有平仄?难道今声就没有“抑扬顿挫,跌宕起伏”语气?

真正的不伦不类是:句中“古声”,韵尾“今韵”,这才是“非驴非马”。

金逐子:古声,这里是指近体声产生时候的字声平仄。今韵,则是指时音。宋代的“今韵”是什么?元明清各代,也有各代的“今韵”。今天,有今天的“今韵”。怎么各代写诗押自己的“今韵”就是“非驴非马”呢?是的,今天人们还坚持句中平仄用古声,不去用“今声今韵”,把近体诗弄得“非驴非马”,有人不高兴也没办法,一千多年都如此,谁也无可奈何!这就是客观规律,这就是诗的发展史!

小糊涂仙(本人):

今日临屏意若何,古声新韵共吟哦。

一脉相煎何太急,米师枉自念佛陀。

河马:南朝齐梁以来的韵书,分四声的都称为今韵。宋严羽《沧浪诗话·诗体》:“有今韵,有古韵。如韩退之《此日足可惜》诗,用古韵也。”郭绍虞校释:“所谓‘今韵’,即指备礼部科试用之《礼部韵略》。”清胡鸣玉《订讹杂录》卷七:“今韵非沉(沉约)韵不待言。”

所以可以说,各朝各代都有当代的“今韵”、“今音”。但这所谓的“今”,是针对当时的人而言!

对于我们现代人来说,“今韵”就是以现代“今音”为标准的“声韵体系”。因为我们是现代人,而不是古人!

同一首作品,混用两种语音系统——古平仄(切韵语音系统)和押新韵(普通话语音系统),声韵不能统一,是“古”诗,还是“今”诗?

这一千多年来,又有哪位诗人用两种“语音系统”混杂于同一作品中呢?

当然,你坚持那种“非驴非马”的创作方式,他人确是“无可奈何”。但这是你个人“主观意识”,而绝不是“客观规律”!

米师佗:“脉”字仄声,失粘。(指小糊涂仙诗)

河马:未标律头,何来失粘?退一步说,君不知有“折腰”一体?

小糊涂仙:“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请教米大师几个非常现实的问题:

1.选入小学课本的这几首古诗,上课时你是用普通话来读,还是用古声韵来读?(或者干脆就是你在家里如何教小孙子背古诗?)

2.这几首古诗合律吗?它们主要靠什么流传至今?(是内容还是形式,是“意”还是“律”?)

3.如果你的小孙子用普通话读给你听,且读得朗朗上口很投入,你做何感受?(你是不是该说作孽啊——)

4.如果你不反对用普通话读古诗,那么你就应该接受用普通话写古诗了,是吗?

小糊涂仙:变是唯一的不变!世界上不存在一成不变的东西!我还是奉劝米大师与时俱进,再不要抱残守缺、食古不化了!

金逐子:先生岂不自相矛盾?这四首古诗,一首古绝,三首律绝,既然用普通话读“朗朗上口”,那为什么又非用什么“新韵”不可?

金逐子:伟应物诗“南望青山满禁闱,晓陪鸳鹭正差池。共爱朝来何处雪,蓬莱宫里拂松枝。”折腰体即句间该粘不粘也,不要去信什么“必须平起”之类的糊涂话!

小糊涂仙:不矛盾!我是说能用普通话读古诗,就完全可以用普通话(今韵)写古诗!用古韵写旧体诗的绝大多数都是老一辈,这是不争的事实。而以未来的眼光看,源远流长的中华诗词,只能靠今天还在课堂上用普通话诵读古诗的我们的下一代来传承,而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日益加快,他们根本不可能也没必要去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钻研古声韵(个别专门研究者除外),那么我们的责任是什么呢?就是继往开来,承前启后,做好中华诗词从“古韵”向“今韵”的平稳过渡,如果我们传不好这一棒,那么中华诗词在不远的将来很有可能退出历史舞台,这绝不是危言耸听,那么我们这一代岂不是成了葬送中华诗词的千秋罪人?

金逐子:旧韵诗已延续了一千多年,今后还会继续延续下去,只要汉语还存在,旧韵诗就存在。小儿学诗永远从“床前明月光”开始,老人教孙子也决不教“伟大呀伟大”这样的句子。

小糊涂仙:先贤们创作的旧韵诗当然会千秋万代地流传下去!因为它们是中华文明的根!我是说“一轨独行”的古韵诗的创作会销声匿迹。小儿学诗永远从“床前明月光”开始,是的,但肯定是用当时的“今韵”诵读,而不是古韵!

小糊涂仙:中华诗词学会2005年就已经颁布了《中华新韵十四韵》,“倡今知古,双轨并行;今不妨古,宽不碍严”的原则可以说是顺应历史潮流、大快人心的。从文化传承的意义上讲它们做了一件功德无量的大好事!时至今日我就搞不懂“一轨论”者为什么还执迷不悟、阴魂不散呢?

金逐子:当今读旧诗用的是两种语言——普通活、方言,他认为哪种好就用哪种。中华诗词学会只是一个群众组织,中央有名文规定,它与地方诗词组织不准有上下级关系,它的一切规定好比十四韵,只能约束它自己的会员,它无权代表全中华发号施令!

小糊涂仙:拿鸡毛当令箭,中央发文就是圣旨?历史潮流,浩浩汤汤。顺之者昌,逆之者亡。我只坚持真理,不像有些人抱残守缺、顽固不化,只唯上,只唯书,只唯古!

河马:折腰体——无论五绝、七绝、五律、七律,凡失粘者,均可称为“折腰体”,出自于高仲武的《中兴间气集》。该书在所选崔峒的《清江曲内一绝》题下注曰:“折腰体”。魏庆之的《诗人玉屑诗体》释之曰:“折腰体,谓中失粘而意不断”。

“阳关体”之称似借自唐代《阳关曲》。《阳关曲》又名《渭城曲》,属唐教坊曲名。从形式上看,与“折腰体”中平起式七绝相近,但格律更严,讲究四声,属于词的范畴。

一诗体,一词体,总是将其混淆一谈,岂不滑稽?

河马:只要汉语存在,旧韵诗作为文字形式会存在,这是不争的事实,但其声“调在音亡”。故有人只能以“普通话”及“方言”吟之,这亦是事实!

今人用普通话吟古诗,以今声字“音”参借古声字“调”,掌握平仄变换,这是现代人吟诵古人作品的方法,是在汉语语音发展现状下,具备一定的语言科学性,因为绝大多数华人能听得懂。

今人用“方言”吟诵古人作品的方法,并不能随口以方音吟之,亦应该以“方音”参借古“调”而吟之。因为某一方之“方音”并不等同于“中原雅音”,也不能为大多数华人所接受!

诗词创作“一轨”,局限了古典诗词的传承与发展;“多轨”则扰乱了语言艺术的视听效果。所以说“双轨制”在现代语音环境下是具有科学性的。

“旧韵”作为一种书面文字形式,任何人也是“消灭”不了的,“双轨制”也没提出将其“消灭”,倒只见“首版先生”提出的“百年来”平水韵“已经死亡”的结论。

在现代语音环境下,用“今声韵”应用到古典诗歌体裁中的人越来越多,作品也比比皆是,但绝不像首版先生所描述的“伟大呀伟大”这类形式!倒是见到过个别人的“古声今韵”的作品,极具“伟大”之内涵!

最后一个忠告:若想探讨“今声韵”,请先学会“普通话”!

小糊涂仙:糊涂境界最难得,同室何需动剑戈。古韵新声齐竞秀,百川归海自扬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