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桂林
雪海梅河唱朔方,清流似酒醉苍茫。
诗词曲赋情无价,字字珠玑韵绕梁。
雪海梅河,可以说是中国诗坛西北天空中的一颗明星。他本名叫闫立岭,雪海梅河是他的笔名。从这个笔名可以看出,立岭君是个性情中人。“雪海”与“梅河”是他的美学意象和诗情幻影。立岭君1966年出生于河北保定,乃燕赵悲歌之地。历代多出悲歌之士。立岭君博学多才,他不仅是一位富于文学才华的科学工作者,也是一位富于科学头脑的文学家和诗人。这正是当代中国最缺乏的文学新人。
雪海梅河出生在一个动乱的年月,自幼丧父,生活凄苦,是从苦水河里蹚过来的男子汉,是母亲用泪水浇灌起来的一棵苦苗。也可能就是因为这个原因吧,他天生感情丰富,富于想象和思考。他从事古体文学创作三十余年,其诗词曾在多家报纸杂志发表,并多次获奖。广大读者反响强烈。
雪海梅河最近将他过去发表过的诗文以及尚未发表的词赋结集成册,准备出版。几天来,拜读再三,我感觉,雪海梅河先生的诗作,散发着一种奇异的光。闪烁着一种奇异的令人捉摸不透的美。他是当前诗词改革的一位别样的探索者,在探索自然的物境美,社会的情境美,人心的意境美,作品的诗境美。探索美是为了创造美。仔细拜读立岭君的作品之后,我感觉立岭君的诗词作品,思想是深邃的,格律是娴熟的,语言是纯洁的,文风是健康的。他不但注意到了思想内容,而且注意到了韵部和声调,俨然是一位成功的诗人了,他已经走上了中华诗词改革的正确道路。
在古代,我们伟大的祖国,可以说是一个诗礼之邦。吟诗作赋是人们参与社会交际的必要修养。诗礼教育可以说是中华民族的民族启蒙教育,是一种民族文化传统教育。所以,每一个公民,都应该好好学习并传承中华诗词,发扬这份优秀的民族传统,不要让它失传。欣赏中华诗词,享受其中的节奏美、声律美、韵律美、骈律美以及它所反映的物境美,情境美、意境美,也就是诗境美,能够提高礼仪之邦小康之家的诗礼修养和生活品位。
中华诗词属于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欣赏中华诗词,是中华民族优秀子孙传承中华文明的审美爱好。我们热爱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我们更爱中华诗词的和谐之美。看完雪海梅河的诗文集之后,我感到他的诗文有如下几个特点,不妨写出来与作者和读者共享。
一、气势磅礴,字里行间充满一种地质人的浩然正气。自然而然地体现了党的文艺方针,坚定无疑地为社会主义服务,时时处处传达正能量。大家看他在《咏地质锤》一诗中是这样赞美的:
敲开天与地,响彻谷和川。
豪气流心海,登高上贺兰。
第一联首句一个“敲”字,次句一个“响”字,就把地质人的超凡“豪气”写出来了。没有多年地质勘探队员在野外风餐露宿、栉风沐雨的切身经历,是写不出这样豪爽的作品的。第二联出句一个“流”字,对句一个“上”字,就凭着这股“豪气”让地质队员“登”上贺兰山去了。深得李杜之功力。其间的妙诀就是作者贴近生活,热爱生活,他上得“天时”,下接“地气”,生活中的美,源源不断涌进他的心灵,他心灵的美,源源不断地放射出去拥抱生活,所以他的作品也就源源不断地飞向诗刊杂志,美轮美奂,美不胜收,富有极强的时代气氛和生活气息。他是一位高级物探工程师,他根据自己的生活实践,写成了“五绝六咏”,展示了他深厚的哲理修养。《咏地质锤》:把工业文明融入诗境,是雪海梅河的创造,这是当前和今后诗词创作的一大课题。其次是《咏放大镜》,第三是《咏罗盘》,第四是《咏地质包》,第五是《咏帐篷》,第六是《咏钻机》。工程师闫立岭与诗人雪海梅河在这里合二为一了。他歌颂了钻探机,他本人就是一架“钻探机”,他在钻探诗境和诗意。很有深度,很有广度。诗人对于诗的探寻,真的就像核子物理学家对于核物质的探寻一样,做到了精益求精。深入探寻,精益求精的提炼。最后炼出了“美”。
再如《六盘烟雨》写道:
泾河清水过三关,飞瀑流云上九天。
彩梦情缘七色雨,红旗魂系六盘山。
“六盘烟雨”就是六盘山的历史变迁。“泾河清水”是历史的见证,“过三关”意味着历史,既包括西夏与杨家将的故事,也包括红军长征的故事。“飞瀑流云”是这段历史中经过的一切事物,既包括唐宗宋祖,也包括抗日、解放历次战争,俱往矣,统统“上九天”了。“彩梦”应指先烈的光辉的革命历史与今人轰轰烈烈的革命追求,“情缘”指传统与继承,“七色雨”即指赤橙黄绿青蓝紫,毛泽东所说谁持彩练当空舞。光荣的革命运动。“红旗魂系六盘山”即指毛泽东《六盘山》词。意味着今天的幸福生活来源于当年的革命斗争。
这首绝句虽小,诗人却工整构成两副对仗,而且都是数字对。可见诗人用心良苦。作者在铸造一种雄壮的革命之美。体现一种革命历史的浩然之气,雄浑之美。
二、锐意追求诗境美。他观察敏锐,语言淡雅,字字追踪着美前进。写诗不能不去追求美。诗人探索不到美,创造不出美,读者就欣赏不到美。雪海梅河的诗已经上升到了美学的殿堂,我们有条件在作者与读者之间讨论美。那么什么才叫“美”呢?历代哲人说法各异,标准不一。但是值得探讨。
有的哲人(例如车尔尼雪夫斯基)说,美是物所固有的。自然就是美,生活就是美。
有的哲人说,美是心的产品。康德以为美感判断是主观的而却有普遍性,黑格尔以为美是在个别事物上见出“概念”或理想。托尔斯泰以为美的事物都含有宗教和道德的教训。
我国著名美学家,北大教授朱光潜先生以为,美不完全在外物,也不完全在人心,它是心物婚媾后所产生的婴儿。美的欣赏也是如此,也是把自然加以艺术化。所谓艺术化,就是人情化和理想化。(参阅朱光潜《谈美》第36页)
雪海梅河在科学上钻探核物质,他在文学上立意追求诗情美感,他是戴着美学眼镜的一位十分倔强的诗人,雪海梅河无论是写绝句,写律诗,还是填词填曲,都不忘对于美景美意的追求。例如《春日》写道:
梨花嫩柳拂桃月,弱水柔枝荡李风。
云看花开温旧日,山留香雪笑新生。
人人都喜欢春天,可是春天的特色是什么呢?怎样写出叫人难忘的春色呢?雪海梅河先生的《春日》抓住了早春的“物候”来写春之美,“梨花嫩柳”之“拂”,“弱水柔枝”之“荡”都是在写“春风”,“云看花开”只是重“温”旧日之梦,“山留香雪”却给新春留点纪念。一“温”一“笑”写出了“冬去春归”之趣。这才是诗。日月有变化,物候有先后,诗人捕捉到了,写出来了,就是好诗。
在这里,既不是写嫩柳“傲”霜雪,也不是写霜雪“傲”柔枝,而是山留香雪“笑”新生。这种“笑”的意境是自然的美,经过诗人的艺术化变成人情之美。便是超越常人的诗境新意。
又如《秋雨无痕》写道:
风过眉梢雨入心,灵魂深处洗灰尘。
飞花不染窗前月,落叶常飘画外音。
人与外物如摄影家取景,外物于人似春城飞花,有的意境如风吹而过,不留痕迹;有的如雨打入心,入木三分。作者写出了“风”过眉梢而“雨”打入心,诗人把外物的层次就轻轻地分开了。春天的飞花已经过去了,现在已是秋天了,飞花染不了窗前之月了,秋天的“落叶”恰是秋景,却能传达画外之音。哪里是画外?眼前景外。景外另有意象。什么意象?悬念留给读者了。能够写出画外音、景外景的诗才是好诗。由景入情,由情入理,引人深思的诗才是好诗。这就叫余味可寻。
又如《额济纳旗胡杨》写道:
情染苍天叶染霜,流云树影醉秋黄。
额济纳旗胡杨什么样?这首诗并没写。诗人利用了社会传闻做垫底,把胡杨作为一个意象来传情。“情染苍天”怎么染?就如同“叶染霜”。“叶染霜”就是叶被霜染,就是秋染叶黄,就是醉秋黄。胡杨!这是西北戈壁培养出来的顽强个性,因为它无为而不争,用自身的变化来适应大西北的恶劣生存条件。相传它能活一千年而不死,死后一千年而不倒,倒下一千年而不朽,甚至变为醉树、非生非死,呈现出一种非常态的美。作者找到了世界多元美的例证。作者巧妙地把古诗“大漠孤烟直”和“长河落日圆”的诗意重新组合到“驼铃远”和“入梦乡”中来。这是一种审美观念的继承和发展。
又如《寒露(四)》云:
玉珠含泪悼秋殇,高岗流云也断肠。
尽管满山枫似火,奈何残夜梦如霜。
《红楼梦》中林黛玉悲秋无非也就如此。人情欢乐固然是美,人情悲伤也是美。春归是美,秋殇也是美。收获是美,失去也有一种缺失的美。所以“高岗流云”也会令人“断肠”。所以西方断臂的女神雕像谁也补不上那只断臂。“尽管满山枫似火”,诗人还是哀叹“奈何残夜梦如霜”。因为寒露就是寒露,秋凉无语。夜梦如霜,雪海梅河毕竟是性情中人。读者允许他保留一些自己的梦。无论是冷还是热。
又如《沙坡鸣钟》云:
黄河古道梦驼铃,风雨烟云大漠情。
塞外绿洲夕日远,沙坡谷底有天钟。
这首绝句美在意境组合,文字清淡,是律绝但是完全不用对仗。这也是绝句允许的。这首诗的意境组合很耐琢磨。三句和二句是一组,一句和四句是一组,翻用王维的诗意,表达今天的情意,为今天的景观题诗,这是比较成功的一首。诗的意象就是这样,如同黄河从古流到今,也如地质勘探,从今钻到古。古意今用,今意融古。古今融汇才是好诗。
三、有些作品形成了个人风格,意境缥缈,耐人寻味。颇有李商隐无题诗的朦胧境界。令人读来美轮美奂。例如杂言诗《织女星》写道:
草原荒寂月朦胧,此景与谁同?花前月下人犹在,花不艳,月似冰。只是深秋亦春风,天上织女星。
诗写得既朦胧又清新,让读者看后眼前朦胧,心里却明白,但是要说明白却很朦胧。“草原荒寂”是工作条件,“月朦胧”是眼前景色,“此景与谁同”是对家人的深深的思念。“花前月下”是传统风光,“人犹在”是特殊情景,“花不艳,月似冰”是特殊时候的特殊感觉。“只是深秋亦春风”写内心深处的感情,“天上织女星”是作者的爱神,这样天上人间就融为一体了。
又如《似无灯》写道:
夜来楼静,欣做萦香梦。仙女飞来,细语尽开怀。说不清,道不尽,常是吹拂绵绵细雨风,有灯似无灯,似梦不是梦。
作者写出了夜来楼静,仙女飞来,欣做萦香梦,既是“细语尽开怀”,又是“说不清,道不尽”。环境恍惚,感觉朦胧。此时“有灯似无灯”,“似梦不是梦”。这类诗,已经形成了个人风格,诗人一旦有了自己的风格,才能自立于百花诗坛。例如《秋雨敲窗》写道:
秋深叶落雨敲窗,情满孤舟泪满江。
倦鸟留声惊浅梦,羞菊含笑醉柔肠。
忧思舞柳添诗韵,愁绪离竹染墨香。
寂寞梧桐听夜语,斜风无话寄忧伤。
作者创造了“秋深叶落”的环境和“雨敲窗”的气氛,描写了“情满孤舟”的情绪和“泪满江”的氛围。写出了“倦鸟留声”的物境,“惊”了诗人内心的“浅梦”,作者写出“羞菊含笑”的情境,引起情深“醉柔肠”。诗人的“忧思”催舞柳丝,“舞柳”之美增添诗人的雅韵,此之谓“添诗韵”,“愁绪”离竹也“染墨香”。尾联总提“寂寞梧桐”在“听夜话”,“斜风无语”也“寄忧伤。”全诗写的就是秋雨如情泪,浅梦醉柔肠,忧思添诗韵,愁绪染墨香,诗意朦胧,情意缠绵,表现的就是诗人对于心中所爱保持的这种“爱之深”“恋之切”。
四、格律规范。几十年来,我们的诗词评论界,主要是围绕着“诗言志”的社会功能,来评论诗在歌颂什么,反对什么,以便配合社会革命,并没有深入研究诗词内部规律的革命。诗词格律的研究是滞后于诗词创作实践的。今天借雪海梅河诗集出版的机会,说说格律规范化问题。雪海梅河的诗词作品的格律日臻完善,可以说已经达到了格律规范,运用自如的程度。例如《离乡梦雨》云:
云来叶舞草迷茫,风起花摇故土香。
平平仄仄仄平平,可仄平平仄仄平。
绿树蝉鸣学懵懂,碧塘蛙叫话沧桑。
仄仄平平平仄仄,可平可仄仄平平。
堂前紫燕说家事,屋后蜻蜓叹梦殇。
平平仄仄平平仄,可仄平平仄仄平。
雨洗门窗观旧景,老归庭院赏清凉。
仄仄平平平仄仄,可平可仄仄平平。
(一)平仄审读。这首诗的平仄格律是规范的,可字表示可平可仄,颔联和尾联对句一三两个可字,表示本句自救。
(二)韵律审读。这首诗七言八句,五个韵脚,七言律诗首句依传统也多入韵。茫、香、桑、殇、凉,统属中华新韵十六唐。全诗一律押平声韵,中间不换韵,这些都符合规范。
(三)对仗审读。中间两联对仗,句子无论是从句法结构看还是从字词运用看,对仗都很规范。颔联的“绿”“碧”颜色相对,“蝉、蛙”物类相关,“鸣、叫”动作相近,“学懵懂”与“话沧桑”观念相容。颈联的“堂前”“屋后”,“紫燕”“蜻蜓”物类相近,“说家事”“叹梦殇”观念相容,对仗合理。首联和尾联格律不求相对,但作者把尾联也对上了,唐人也有先例,不必苛求也不必反对。总之对仗是规范的。
五、采用中华新韵,走毛泽东开创的诗词改革之路。而且走得非常平稳。这是非常难得的。
当前诗词创作中存在的新韵旧韵俱存的特殊现象,我们称之为“双轨制”。遵照平水韵的,有;遵照中华新韵(或十三辙)的,有;平水韵、中华新韵(或十三辙),交叉使用互相矛盾的,也有。就整个诗坛而言,谓之双轨制;就一个诗人的同一首诗来说,这种情况属于两种韵律交叉使用的矛盾状态。
诗坛双轨制的存在,容易产生个别诗人作品中新韵旧韵交叉使用的矛盾状态。有人想用平水韵,却不懂古代的韵部分合;有人想用中华新韵(或十三辙),却不熟悉普通话新四声,结果是忽新忽旧,交叉使用,矛盾重重,成了四不像。这是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
雪海梅河的律诗韵律娴熟,纯然新韵,我们非常敬佩。以《金岸银川》为例,审查一下他的五律的格律:
依云望贺兰,揽水笑长天。
春雨流青海,秋风漫野山。
月宫藏玉兔,福地待金蝉。
蝶舞黄河岸,花飞伊甸园。
这首诗首句入韵,五个韵字:兰(寒)、天(先)、山(删)、蝉(先)、园(元)。如果按平水韵衡量,五个韵字跨四个韵部,绝对“出韵”了。可是按中华新韵,同归十四寒,用韵合理合法,十四寒是大家非常爱用的一个韵部,可是今天按平水韵来写,非常容易出韵。所以我们建议大家不要轻易宣布您在用平水韵来写诗。
再以《油菜花香》为例:
油菜花开满眼黄,染天染地染村庄。
风来笑语惊青鸟,雨罢清音醉上苍。
蝶舞香心添异彩,蜂飞花蕊贮流光。
未出巴蜀不思蜀,乐水乐山乐九江。
审查他的七律。这也是一首新韵诗:首句入韵,全诗五个韵字:黄(阳)、庄(阳)、苍(阳)、光(阳)、江(江)。如果在平水韵,这些字分属江阳两个韵,算出韵。如果是新韵,同归十六唐。用韵合理合法。再说平仄,第七句“未出”之“出”,如果是按平水韵,那是违律拗句,如果是新韵体系,“出”是平声调。正好符合规律。
中华新韵体系包括两个方面:韵部和声调。只押新韵忘记声调,那是半个体系,不能算是新韵诗。
六、体裁多样。雪海梅河的诗文集体裁多样,反映了作者的艺术手法的多样化。其中有绝句(五绝和七绝),有律诗(五律和七律),有排律,有词、曲、赋,可以满足读者多方面的欣赏需求。
我们欣赏一下排律《红旗再漫六盘山》,这是“献给宁夏地质人”的一首气壮山河的革命传统颂歌。共计十二联。诗人唱道:
桑田沧海五十年,两代豪情碧水蓝。
暑往寒来如燕雀,晨飞夜落似霞烟。
娇妻难舍离家远,翠鸟轻飞惹梦寒。
慈母缝衣灯影下,儿男寻宝戈壁间。
……
新疆洒满英雄志,内蒙拓宽地质观。
陕北钻出高产井,宁南发现大煤田。
先驱笑饮黄河水,吾辈悠然跨贺兰。
欲使功绩昭日月,红旗再漫六盘山。
排律首尾两联不必对仗,其余都必须对仗。诗人做到了。毫不含糊。排律是律诗,不但要押韵,还要遵守平仄格律,要遵守粘对律。还要对仗合理合律。第四联对句“儿男寻宝戈壁间”末三字是拗救格式,平平仄仄仄平平,改成平平仄仄平仄平。(戈壁间)调整得很合理。后四联把今天地质人的功绩与先辈革命传统相联系,现身说法,就把地质队队员们托上了六盘山高峰,末一联的主题色彩就融进了红旗漫卷的画面中去了。就连读者都跟着站在六盘山的红旗下了。这就是诗歌的鼓吹力量。
作者还写有一些杂言诗,我很赞赏他的杂言诗。很美。例如《寞如秋》:
无言闷坐闲愁,寞如秋,落叶悠悠悲叹水长留。吾虽幼,寒黄瘦,是谁休?愈是无言诗感愈常收。
又如《一人回》:
牧童归,几人回?对牛正把竹笛吹。吹罢山,吹罢水,吹罢人间无神鬼,牧童一人回。
另外诗文集中还有词,有曲,例如《西江月·地矿精神》(参观宁夏地质博物馆有感)
博物细说天地,宝石不语清廉。歌声飘过贺兰山,响彻黄河两岸。 矿产支撑宁夏,旅游成就银川。恐龙邀吾看云天,大漠沙湖做伴。
这首词节奏鲜明,格律娴熟,主题非常明确,看后令人鼓舞。闲话不再多说。
诗文集中另外还有赋,《登黄河楼赋》云:
越秀伟长堤,登高楼远眺,无塞外苍凉之感,唯江南大美之觉。阡陌纵横,波涛浩瀚,山峦似锦,浪花如缎,万里黄河如祥龙蟠蜿,千里金岸似彩凤蹁跹。
《文心雕龙·诠赋》云:赋是“铺采摛文,体物写志”的文体。古代辞赋发展史经历了骚赋、古赋、骈赋、文赋四个阶段。雪海梅河所写的赋,带有骈赋的骨架,文赋的风采,句子结构不拘四六,兼采五七,容纳八九,用韵宽松,美在自然。表达了一种苍茫浩瀚的蓬勃气势,令人赞叹。
诗文集中最后还有几篇散文。例如《我的初恋》。雪海梅河的散文写得很“纯”就像他的初恋一样。似诗而非诗,似赋而非赋。是绝好的一组散文。大家请看:
初恋是懵懂的,是稚嫩的,也是纯色的。无论它是白色的纯,绿色的净,还是蓝色的幻想,仿佛孩童时田野玩耍、村边嬉戏,还有上课时揪前排女同学的小辫儿,虽然是淡淡的情景却都深深地印在脑海里。那份纯净的心应该是透明的,那份淡淡的情应该是真挚的,那一抹相思泪是甜丝丝的。
……
她夏天穿的是一双系带的黑色的布鞋,走起路来不紧不慢,她的头发从扎小辫儿到剪发头,再从剪发头到扎小辫儿,随着季节的变化而变化着,可是无论怎么变都觉得是一种不同的可爱。
……
篮子里的香椿嫩中带着浓郁的红色,诱发着想轻轻咬一口的欲望,散发着浓厚沁人心脾的香味。我会轻轻掐下一片叶子放在嘴里,那种香便会从嘴里自然地溢出来。
诗有诗的格律,赋有赋的规矩,文有文的章法。本序以谈诗为主,至于其他问题,由于篇幅有限,就不便细讲了。
看完雪海梅河的作品之后,微感不足之处,我也实事求是地提出两点建议。
建议之一,作诗使用文字要力求精准,不要长篇作注。注解过多是对读者的不信任。如果一首诗的注解比诗本身还长,那就要检讨诗文的通俗性出了问题。可以改成前序式的散文处理。人们读注解都是很头疼的事。
建议之二,要避免“合十”之类的对仗。律诗本来只有八句话,靠对仗才能扩大包容量,如果对仗的出句与对句意义相同,那叫“合十”,如同僧人合掌在胸前一样,那就压缩了诗句的蕴含量,看起来似乎字句工整,实际是败笔了,例如《旅行》的颔联,“孤独丢到行云后,寂寞长留旷野中。”“孤独”与“寂寞”,“丢到”与“长留”,“行云后”与“旷野中”实际上就是“合十”对。
说开一点,新韵律诗就是押中华普通话诗韵的律诗,每首绝句四句,律诗八句,排律十句以上。每句五言或七言。按普通话的四声定平仄,阴平阳平二调是平声,上声去声是仄声。不承认入声字。按普通诗韵韵部押韵,原则上以押平声韵为正格,押仄声韵为变格。偶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规范律诗中间两联讲究对仗,也可以灵活处理。
所谓“新韵”的声调,就是普通话的阴、阳、上、去四个声调。新四声没有入声。这是新诗韵的一个特点,新声、新韵、新节奏,表达新意境,这就是毛泽东所谓“新体诗”。改革之后的中华诗坛,仍然是百花齐放的群芳谱。
雪海梅河经过长期的探索钻研,对于中国古典文学有了非常深刻的认识,他说:“我喜欢古典文学,我热爱古典文学,我尝试着用自己的眼睛和思维去创作,用自己的记忆和畅想去继承和发扬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
他要“用更加敏锐的目光,用更加成熟的思想,去观察、去体会、去思考、去创作”;他越来越认识到“春夏秋冬、山川河流、花草树木都蕴含着博大的精神和内涵,其来去、其盛衰、其生死都有着深刻的禅意和哲理”;“应该更加紧跟时代,融合当代人的思维和理念,应该更加细心地学习万事万物所反映出来的内在规律”;“那里有着各种各样的美需要用文字和诗的语言去表达和诠释”。看到这里,我兴奋之极,浮想联翩,甚至夜不能寐,偶得仄韵律诗一首,附录于此,以记先读之快。
雪下梅花心里酷,清香醉倒人无数。
春风奏响转山谣,雷电喷发钻探赋。
宇宙无穷变化中,人生有限诗词路。
文章自古本天成,梦笔生花神自助。
我们期待《雪海梅河诗文集》早日出版,以飨读者。以上意见,纯属老生常谈,管窥之见,仅供参考,未必中用。如有错误,欢迎匡正。圣人云,大美无形,好者赏之。是为序。
2015年12月19日写于宁夏大学寓所
杜桂林先生,196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曾任宁夏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宁夏文史研究馆馆员,宁夏诗词学会顾问,兼任香港亚太国际经济文化交流中心首席国学导师。主要著作有《现代汉语虚词例释》《中华礼仪学》《毛泽东诗词格律与意境》《秋风》诗词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