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斋志异》的作者蒲松龄说:“性痴,则其志凝;故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世之落拓而无成者,皆自谓不痴者也。”
“痴”是个多义词,《现代汉语词典》列出的含义有四项:(1)傻,愚笨;(2)极度迷恋某人或某种事物;(3)极度沉迷某人或某件事物而不能自拔; (4) 变傻了,精神失常。蒲松龄说的“性痴”,指的应该是⑵,即“极度迷恋某种事物”。凝,本义“凝结”,即由气体变成液体或由液体变成固体。引申为“固定不变”。蒲松龄说的“志凝”取“固定不变”的引申义:坚定不移。有了“极度迷恋”,志向就会坚定不移,这是走向成功的必要条件。所以说,“性痴,则其志凝”。
蒲松龄的“性痴则志凝”和鲁迅主张的“韧性的战斗”,有异曲同工之妙。鲁迅认为对事业要“纠缠如毒蛇,执着如怨鬼”,这就是对事业的“性痴”。只有“性痴”,才会矢志不移,坚定而执着,坚持“韧性的战斗”,攻书则“文必工”,攻艺则“技必良”。志凝、文工、技良,都来源于“性痴”。一个人对某种事物达到痴迷程度,就会不怕困难,不怕挫折,摆脱个人得失,一门心思去实现目标,那么离成功就不远了。没有这股痴劲,什么事都不可能做成,所以蒲松龄说,“世之落拓而无成者,皆自谓不痴者也。”
蒲松龄本人就是一个“性痴”者。据《三借庐笔谈》记载:蒲松龄创作《聊斋志异》时,“每临晨携一大磁罂(瓷罐),中贮苦茗(茶水),具巴菰(烟叶)一包,置行人大道旁,下陈芦衬(苇席),坐于上,烟茗置身畔(身旁)。见行者过,必强执与语,搜奇说异,随人所知。渴则饮以茗,或奉以烟,必令畅谈乃已。偶闻一事,归而粉饰(创作)之。如是二十余寒暑,此书方蒇(完成)。”为了搜集创作素材,天天坐在大道旁,听过往行人讲述奇闻异说,如此坚持20余年。这段描述可能出于传说,实际上,蒲松龄20岁开始创作,40岁初具规模,此后又不断修改和增补,直至暮年才成书。他是倾注一生心力创作此书的。此期间,他家道衰败,又屡试不第。为了生活不得不做幕僚,寄人篱下,四处漂泊,“途中寂寞姑言鬼,舟上招摇意欲仙”。在极其艰难的境况下,耗尽一生心血完成《聊斋志异》。其性之痴,志之凝,由此可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