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为“冰心作文奖”的获奖作文写点评,在一篇高中生的作文中看到这样一句话:
“
刘亮程说,每个人都是一个人。我想,他看到了自己的崖。
刘亮程是一个作家,孤独的声音是他的风格。这个中学生看到刘亮程
写的“每个人都是一个人”这句话时,便想到他看见了自己的“崖”—我的心顿时怦然一动,我想,这个高中生一定遇上了什么事情,正面临着自己成长的“崖”,一如当年的我。
每个人都有自己“崖”,在一些特殊的时候你会遇上。崖边峭壁陡直,崖下深渊万丈。那深渊如同一张黑色的大嘴,等着将你吞噬。崖上只有你孤独一人。面对深渊,你必须做出选择—是被深渊吞噬,还是在黑暗中看见光明和希望。
我在高中的最后一个学期遇到了自己的“崖”。第一次参加高考,我连预考都没有通过,根本没有资格进考场。于是决定重读一年。重读的学校就是原来上高中的青山桥中学。一个学期过去了,我才惊恐地发现:原来教我们课的那些优秀老师都陆续调走了,身边成绩好的同学也一个个转走了。他们都去了一个地方 —宁乡七中。
春节过后,学校开学的时候,我和我的好朋友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 —我们也要到宁乡七中去读书。
这已经是高中的最后一个学期,每个学校都要升学率,我与我的好朋友在青山桥数成绩好、考大学有希望的学生,青山桥中学当然不愿意我们转学。而且即使我们想转到宁乡七中去,宁乡七中也不一定收我们。因为当年进宁乡七中复读的同学都是经过了严格的入学考试的。
这最后一个学期对于我们这两个农家孩子来说,可能也是考大学的最后机会。宁乡七中的教学质量比青山桥中学好许多,如果能到七中读书,无疑会增加我们考上大学的胜算。我们决定先跑到七中去找我们原来熟悉的刘谷宜老师探探路,看七中是不是肯收留我们。于是,一天晚上晚自习之后,我和我的好朋友偷偷跑出宿舍,硬是连夜从青山桥走到了宁乡七中。那时候的宁乡七中还在林山寺,从青山桥到林山寺少说也有十五六里地,我们还都没有去过,一路上问了不少人才找到。我们两个十五六岁的女孩子冒着风寒,在夜色中匆匆走着,仿佛有什么在追赶我们似的,一步也不敢停留。当我们走到宁乡七中,敲开刘谷宜老师的门的时候,已经是深夜。我们的到来把刘老师吓了一大跳。我们说明来意,刘老师也很赞同我们转学,但他也明白,如果按正常的转学手续办,可能办不成。刘老师在青山桥中学的时候就对我们关爱有加,他答应七中这边由他替我们想办法,嘱咐我们暂时不要声张,免得青山桥中学知道了反而坚决不放人。于是我们又连夜从林山寺走回青山桥中学,以便早晨像所有同学一样听到起床铃便能正常起床,到教室早自习。
那时是春节刚过,夜里应该有料峭的春寒。即便有月亮,也应该是冷月吧。但我至今想起那个夜晚,却一直如同白天一样明亮。也许,对于我们来说,投奔宁乡七中,就是投向希望的明天吧。我俩去的时候,心里装着满满的焦虑,回来的时候,心里装着满满的希望,居然一点也没有觉得累。这样的星夜奔驰,在以后的人生中再也没有过了。
我们都是住校生,那时候每周还是六个工作日。我们每周星期六下午放学后回家,星期天下午返回学校。那个星期天的下午,我们没有返回青山桥中学,而是去了宁乡七中,我们就这样成为了宁乡七中的学生。
到了七中以后,对于我们来说,学校是新的,同学是新的,许多老师的教学方法也是新的。我们从青山桥中学过来,学习基础比较差,更加增加了我们的陌生感和不适应。
高考的日子一天天临近,它就像一大朵乌云,黑压压地笼罩在我的头上,令我窒息。我本是抱着希望而来的,可是我的成绩和班上其他同学比总是相差一截,希望似乎离我越来越远。我那时是十五六岁的年纪,又是学文科的女生,更加多思善感。现在回想起来,正是在那段日子里,我真正感到了人生的孤独,体会到了“所有的人都是一个人”的寂寞。记得那时候到了晚上学校常常停电。在突然的黑暗中,教室里其他同学都闹哄哄的,要好的朋友都在一起叽叽喳喳地说着话,我却好像被人遗忘在荒岛上,只有黑暗包围着自己。
好在刘谷宜老师一如既往地关照着我,停电的时候或者晚上寝室熄了灯以后,还允许我到他的房间里再去学习一会儿,开开夜车。我的班主任闵柱勋老师平时虽然不多说话,但在肯定我作文的同时,常会用温暖的眼神看着我,给我鼓励。也是在这个时候,我第一次感受到了文字的魅力和文学的力量。
为了考大学,我们那时候真是焚膏继晷,夜以继日。寝室里的每个同学在熄灯铃响过之后,都会拧亮手电,躲在被窝里再看一会儿书,或者背诵史地知识。有段时间我每天晚上躲在被窝里读《成语词典》,我特别感兴趣的是每条成语后面的那个故事。故事的出处往往来自古代的典籍或者先秦的寓言,都是文言文。我发现成语里几乎涵盖了语文中关于文言文的基础知识,而成语虽然只有短短的四个字,总是特别富于表现力,这种语言的表现力令我着迷。
我学生时代唯一的一本优秀作文选是在七中高考前订购的,我记得是新蕾出版社出版的一本中学生优秀竞赛作文。那里面的每一篇文章我都拧亮手电躲在被窝里读了又读。
我们从青山桥中学不告而别,某种意义上是对青山桥中学的背叛和伤害,我因此心虚得很,一直不敢面对青山桥中学曾经特别对我寄予希望的班主任刘立林老师。可是有一天,我收到了刘立林老师给我的信,他相信并祝愿我在宁乡七中会学习得更好,还在信中附了臧克家的一首诗:
苦难是滋养人的/把苦难吞下去/让它化成力!不要想象着自己的孤独,悲愤/在茫茫的人海里/心在寻找着心。
我读着这首诗,感受到一股力量注入了我的心里。于是在高考前紧张的氛围里,在我觉得孤独的时候,我反复背诵着这首诗,感受着这首诗给我的力量。
学期结束的时候,我参加了高考,最终成绩并不如我自己想象的那样糟糕—我的成绩居然够上重点大学,当然是刚刚够,但这也说明我其实是多么幸运的一个人。
“每个人都有一方崖。看见它,是不幸,也是一种幸运。”那个高中生在文章中写道。
看到这儿,我会心微笑。我知道这个孩子会走过自己的崖,最终会让自己的崖变成自己的人生景观,而不是人生绝地。
成长并不总是一帆风顺的。如同我们的天气并不总是风和日丽。正如西谚所说,“每朵乌云都镶有金边”,重要的是要学会寻找光明,看见希望。
后记:
母校七中九十周年校庆,学校嘱我写点文字。我又想起了在七中的那段时光,想起了高考前的那些日日夜夜,想起了少年时代那个迷茫的自己。少年总是多思的,学会思辨与自省,便可调适自己的内心冲突,看清自己的崖,找到自己的路。谨以此文献给今天在七中成长的后辈学子们。祝愿每个成长中的少年都相信每朵乌云都镶有金边,心中总有光明和希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