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日子应邀给十来个喜欢写作的孩子们上了一堂写作课。课虽然早已结束,但通过课堂透射出来的一个跟写作无关的问题却一直在脑海中萦回。
在写作课上,我要求孩子们现场写一篇想象作文,作文的题目是《退休的鞋子》。我自己曾经以“退休的鞋子”为题写过一篇童话,这个写作练习也可以叫“和作家同题作文”。
来上课的都是写作拔尖的孩子,聪明,有想象力,文采斐然。半个多小时,每个孩子都构思出了一个曲折完整的故事,而且写出了其中的一部分。在检查的环节,我让他们每个人讲述或者读出自己写的故事,他们也都做到了。然而所有的孩子读完或讲述完自己写的故事之后,我发现这十来个故事居然有惊人的相似之处—虽然讲述故事的方式各有不同,有的倒叙,有顺叙,有的用第一人称,有的用第三人称,但内容都是围绕鞋子退休后的出路展开的,而且无一例外地,他们的主人公“鞋子”在退休的时候,都觉得被人抛弃,非常孤独悲伤,于是出门去寻找自己的新主人,最终被需要鞋子的人发现,又成为了别人的鞋子。
我们脚上的鞋子虽然是我们的生活用品,是为我们服务的,但一旦我们把鞋子拟人化,通过想象赋予它们生命与性格,在一个人的笔下写出来,就带有了这个人自己的思想,自己的情感和自己对世界的看法。所谓“言为心声”“文如其人”。
我说,你们发现没有:你们所有的鞋子都出门去寻找未来,最终又成为被人需要的鞋子了。
孩子们望着我,不明白我想说什么。
我说,为什么没有一双鞋子觉得退了休也可以很快乐的呢?它就做一双快乐的退休的鞋子,不可以吗?它就自己去玩,去冒险,不可以吗?为什么一定要去寻找一个新的主人呢?
孩子们却满脸惊讶,从他们的表情可以看出来,他们从来没有这样想过。
我说:你们要多一点儿自信。
孩子们更疑惑了:他们一个个都是学习很棒、被父母宠爱的孩子,他们哪有不自信了?
在生活中,许多孩子学习成绩好,乖巧懂事,在家里聚万千宠爱于一身,走路也把头昂得很高,看上去非常自信,其实并不是真正对自己有认识与认同。这并不是真的自信。他们的自信是建立在被人夸奖,考试成绩优异,或者爸爸妈妈有钱有权等外在物质上的,是从别人的目光中肯定自己,而不是自己对自己的肯定。这种自信往往是脆弱的,因而经受不起挫折。只有真正认同自己,才是真正的自信,拥有了这种自信才能处变不惊。美国电影《阿甘正传》有一个情节诠释了这两种自信:中学时代,阿甘的女友珍妮告诉阿甘说她的梦想是将来成为一个大明星,她同时问阿甘:“你有过梦想吗?梦想过你将来成为什么样的人吗?”阿甘来了一个阿甘式的回答,他反问珍妮:“我将来不能做我自己吗?”事实证明,阿甘一辈子一直只做他自己:一个傻瓜—善良,努力,信守承诺,勇往直前。而珍妮一直在追寻自己的梦想—但她到处受伤,甚至自杀。
一个孩子是在成长的过程中不断确认自我的。而自我的确认又是通过以别人为“镜像”实现的。别人的评价,别人的目光,别人对他的期待与要求,都会影响一个孩子自我的确立。我们的家长都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这种要求与期许让孩子否定今天的自我,只是一味去追寻明天的目标。在这样的环境下长大的孩子,内心其实是迷茫的,需要不断被肯定和确认。难怪他们故事里的鞋子一旦失去了原主人,就会变得那么迷茫和伤感,要急着去找一个新主人。
让一个孩子接受并认同自己,首先父母要接受他—允许他失败,允许他不够优秀。因为孩子的聪明和优秀都是相对的,是你将他与别人比较的时候得出来的结论。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个体,有自己成长的内在规律。给孩子留出一点儿自由的时间与空间,让一个孩子不需要急着长大,急着成名成家,急着成为一个别的什么人。孩子成长得越从容,自然的天性越能得到充分的发展—“我们的最大努力应当是发展自由的人,这能给他们的人生以目的和方向”。鲁道夫·斯坦纳—这位华德福教育的创始人如是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