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卯菊月。秋高气爽,艳阳高照。在举国欢庆祖国六十二华诞之际,也迎来了中国农村信用合作社六十岁生日。农村信用社自诞生到成长,从稚嫩到成熟,经过几代信合人的不懈努力,已出落得身强体壮羽翼丰满了。
在常人眼里,信用社职员是泥腿子、土老帽。这源于信用社的工作性质和不寻常经历。从1951年5月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召开的第一次全国农村金融工作会议决定大力发展农村信用社那一刻起,农村信用社就进入到寻常百姓家。这个经中国人民银行批准成立,由社员入股组成,实行民主管理,为社员提供金融服务的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经历了四个不同阶段。
1951年—1959年是信用社组建和发展的第一阶段。
1959年—1979年,信用社下放给人民公社、生产大队管理。信用社职工下乡,走到哪里,服务到哪里,劳动到哪里,黄挎包里装满艰辛。年关是最忙碌的季节,要参加大队生产队决分。那可是决定农民命运的决分呐!生产队会计宣布决分结果的时候,是最庄严的时刻,昏暗的煤油灯光,映衬着一张张严肃的脸,只有树圪 火苗发出呼呼声响。目睹余粮户的盛气凌人缺粮户的唉声叹气,我的小手同母亲的心一样攥得很紧很紧。母亲有一双勤劳的手,羸弱的身躯竟让“社员工分本”有365栏的充实,纤细的腰杆也支撑起了八口之家。在父亲参与决分下的结果,同样难逃缺粮户的厄运,这是一头沉干部家庭的悲哀。父亲匆忙赶往下一个生产队参与决分的背影消失在嘈杂会场时,母亲圪蹴在角落里独自承受痛苦……
1979年—1996年,信用社迎着改革春风,接受农业银行的管理,成为农业银行基层机构。基础设施、办公条件不断得到改善。父亲永远忘不掉枣刺别单据的艰辛垃圾堆里捡回复写纸再用时的尴尬。满墙的玻璃奖状记录着创业路上跋涉的足迹,省劳模的称号下有着不寻常的故事。作为信用社成立入社的第一代信合人,父亲婉拒老领导美意没能去更广阔的天地发展,深深扎根本土服务家乡人民。家乡的沟沟岔岔密布着他的足印,家乡的山山水水在他的情感里倍感亲切。为了家族中有人能继续从事金融职业,恋恋不舍地将班交给哥哥。退休后的父亲辛勤耕作十余亩责任田,还担负起信用站工作。身份的转换一点儿也没改变父亲的初衷,工作起来依旧那样一丝不苟那样受到群众拥戴。
1996年—2003年,是由中国人民银行托管着,此时的信用社在经济建设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扶贫帮困,新农村建设,抗洪救灾,随处可见信用社的身影。信用社成为“三农”的主力军,成为农民自己真正的银行。
陕西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2004年8月挂牌成立了,这是陕西信合人的一件大事,员工像过年节一样兴奋,全体员工群情激昂,纷纷投入到紧张的工作之中,用实绩展示新时期信合人的风采。商南县信用联社领导集体,深入农户、厂矿、个体工商户、中小企业当中,掌握第一手资料,了解群众需求,不断改进工作方法,提高服务质量,使群众到信用社有到家的感觉。迁址滨河西路,这里背靠琥珀山,面对塔坡,左邻县河大桥,右接文化广场,环境舒适,人气旺盛,实现了办公自动化。对边远山区农户,联社实行《信贷员定点服务报岗制》,把服务和温暖送到农家院落田间地头。信合小区的建设落成,员工有了温馨的家园。
莫道桑榆晚,人间重晚晴。就在昨天,联社领导班子为了让退休老职工分享信用社改革成果,举行“商南信用联社九九重阳节老职工座谈会”,几十位花甲、古稀老人欢聚在联社圆桌旁,倾听领导的成果汇报,共话信用社的美好前景,谋划信用社发展蓝图。我有幸为前辈们服务,端茶递水,献果敬烟,带领他们参观信用社支持下已成为“省级新农村建设样板村”的任家沟,又去古阳城驿品评商南茶的清香……
这一刻,我想起了父亲。他老人家一米八五的身躯和微驼的背影已在十九年前永远消失在视野里,但煤油灯下填制报表拨打算盘珠的从容淡定深深烙印在脑际,几回回梦中相遇,抛洒两行思念的泪。
六十年,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只不过短暂一瞬,对于中国农村信用社,却是经历了风雨沧桑一个甲子的轮回。与我魂牵梦萦与生命息息相关的商南农村信用社,是中国农村信用社一个缩影,从父亲那一代的白手起家,到现在已壮大成存贷款几十亿元的农村不可或缺的金融机构。每年招收大专院校毕业生,不断输入新鲜血液,吸纳优秀人才,壮大优化信合队伍。
曾记得,省城一媒体编辑问起我:每次投稿地址写成××信用社,请问信用社是做什么工作的。我很不自信地告诉她,信用社做信贷业务。以至于在我出版文集作者简介扉页上笼统介绍——从事金融业。
我是信合人的后代。从记事的那一刻起,就伴随信用社一起成长。作为这支队伍中的一员,在她六十岁生日里,有人再问询我信用社是做什么的时候,我会骄傲地告诉他——是您发家致富的桥梁,是您走向成功的希望……
原载《西安商报》2011.10.10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