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刻进心灵的文字

刻进心灵的文字

时间:2022-01-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当学生时,读书多为成绩为前途拼,闲情逸致的读书也是有过,但少。后来工作了,没有了分数的压力,工作更像是一个不会现场打分的人生舞台,这时候的读书会渐入佳境。有过最初对书的狂热和痴迷,这时多为狼吞虎咽型的读书。后来见得书多了,能识别书中文字的品质,更多时候会用一种相对恬淡、悠闲的心境品味书籍。

上学读了十几年的书,上班后从事报纸工作要常浸染于书,再加之我来《小龙人学习报》前后十多年一直在做读书版,我与书可谓是多年故交了。

历数我与书相伴的日子,有些感受只可意会,但还是想说一说。

当学生时,读书多为成绩为前途拼,闲情逸致的读书也是有过,但少。更多的时候,书本像是一个没被当作朋友的友人,它成就你的前程,把你从懵懂的自然人不断教化趋向于文明人,可你并不自知。后来工作了,没有了分数的压力,工作更像是一个不会现场打分的人生舞台,这时候的读书会渐入佳境。有过最初对书的狂热和痴迷,这时多为狼吞虎咽型的读书。后来见得书多了,能识别书中文字的品质,更多时候会用一种相对恬淡、悠闲的心境品味书籍。这就像交友最初的热情后,会用自己的阅历打量朋友,当然好的朋友会给人添加不竭的精神营养和前进的能量,书亦如此。这时会由迫不及待地接纳书为好友慢慢变成会理性地作一些辨识了。

今天,拿起一本书时,一如“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但亦感慨“世上好书千万,我只拿一本读”,可在诸多的诱惑和干扰下,要把一本认定的书读烂读透,这样的定性又谈何容易?

在不求甚解中翻了一些书后,如今亦发觉,依然要与好书相伴才不枉费光阴,关键在于,读书首在明理,明理后要力行,否则,不如不读。而所读之书,天地自然人事皆为书,是最生动的大书,也是常说的无字之书,读透这本书才是真功夫,但又不能简单地说手里的书就是单薄的。

君子之交淡如水。今天,常常在喧嚣的生活里忙里偷闲拿起一本喜爱的好书,和生活对照着,从中找寻生活的真意,安养一份好心情。在放下书后,更希望自己摈弃脑中由书盘结起来的条框,也放下读书给脑力带来的负累,像一个不读书的人那样去思考问题。

(原载于《小龙人学习报》2011年9月12日八年级读书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