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生命哪味药》散发着浓厚的乡土气息,质朴温暖的文字蕴含着亲情、友情、师生情,将精神追求植根于俗常生活之中,于繁复中现简约,于普通中见个性。细细读来,正如朱贻渊老师在序言中所说是一本“守护散文品质”的集子。在这本书里,见到了已远离近二十年的朱老师,还有他温和平易的文字,以及对才女学生的厚爱,这些都该是我们曾经作为学生的共同得益。当然,从序言里看出,朱老师对才女学生给予了更多的肯定和鼓励。毕业近二十年,读到低一级同乡师妹的这本散文集,虽然谋面的机会较少,但从作品里,相知的更多。
因为故乡在同一蓝天下,作者敏感细腻的笔触,引起了更多共鸣。
在这本集子里,第一次深刻地理解和感知“药”的价值和意义。日常生活里,以为“药”不过是一剂生命的调味品,专为解决某种身的问题而存在,但“药”在这本书里,蕴含了不同程度的“禅味”,这应该是作者多年来,生活中由“药”而生发的领悟。当“药”有其味,而更有“禅”味时,这“药”已经从具体的物相中脱离出来,有自得的修为了。“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万物各得其养,自况其味,被有心人用心“观照”,显出另一番光彩,不能不说是“药”处处皆为“药石”益于人生的最大“慈性”。
追溯这些起因,都是仗“药”而生的因缘。作者小时候,母亲是家乡声名远播的女医生,从小就闻着“药香”,曾经又受益于这些“药香”,身体和生命从中汲取营养,这本集子里的每一篇作品,都是对“药香”的回馈。外婆、母亲和自己,三代女性的人生经历,无论是思想、感情,在作者的记忆中,都有一种温暖的母爱相生相依,到共同经历过“药”的滋养,走入独立的人生阶段,在社会生活中体悟“触事皆为药石”的清醒、自警和自励。
生命有无数的味道,每一个体即是其中尘境微小而独立的组成部分。《我曾与死神擦肩而过》,一场病痛中的经历,使作者顿悟了生命的真谛,也确认了与“药”的因缘。所以,几篇非专业而与“药科”有关的文章,能让读者更深切地感受到药食同源,无处不在,食之性与药之性,各自独立又相互关联,其中又以亲情将二者融合起来。没有人比作者更深刻地理解和领悟了这一点。《我离故乡越来越远》,来自心灵深处的沧桑和失落,那种含着乡土风味的感情,在作者渐行渐远的脚步里,似乎缺少从小闻惯了的那种中草药味儿,或许那就是与生俱来的乡土情结。《飞雪擦伤我的眼睛》里,外婆无时不在想念属于她的那个坐落在故乡的“家”,“接不上地气”的感慨,是住楼后,生活更方便,却与生活了半辈子的故乡,与那里的蓝天、树木、小草熟悉的风尘味隔绝了。有时,来自精神、心理和感情上的欠缺,无法被取代,无法被更改,也无法被弥补,很多远离故乡的人正在经历同样的情感分割。这些日渐被迁移的生活撕裂的乡情,作者从外婆、母亲身上感受了,自己也亲身感受到了,并藉略带悲凉凄美的笔触传递给了更多的读者。
同学和学生在作者的笔下呈现了另一种情调和味道。《遥想同学当年》的系列散文,引起了关于同学这个特殊群体更多的联想和忆念。曾几何时,来自于同一故乡,在同一母校,受教于同一老师,同学情谊有共性而各得其趣,一段人生的美好时光,就那样在作者的笔下流光溢彩……令人遥想当年,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意气正盛,理想正在旺盛生长……时光催人,如今,同学相见,还在印证那一段共度的美好时光,还是当年的样子,一点也没变,这样的自信,只适用于一起读大学的,与别处不同的同学。
还有多年来,为师之后所教过的学生,他们丰富多彩的人生际遇,又构成生命历程中色、声、香诸多触法之一。
药是生命所需这一味,戏是人生所需之一色。《我看锁麟囊》将一个女子温婉细腻的心理情感,由喜而悲,因悲及喜的过程,观赏的心理反应,逐一娓娓道来,细致和深入。又见作者柴米油盐中的景,风云雨雪里的情……
在序言里,朱老师已对这本散文集作了深挚的关注,无法再多加续言,只得从中选摘几篇共鸣的作品,以点概面,分享“草木见真情,烟霞写精神”的旨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