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烟霞生背面

烟霞生背面

时间:2022-01-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大石城》记录的故事原型,来自公元1468年明宪宗年间,发生在火石寨大石城一场称为“四满之乱”的战争。《大石城》采用古典传统小说的章回体安排情节结构,在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的塑造上,层次分明。读完《大石城》这部历史长篇之后,重新认识了一回火石寨的石头。

西吉是西海固地域的组成部分,荣得“文学之乡”美誉,首因火石寨独特的丹霞地貌标志,成为游人向往的去处,突显了区域优势,某种程度上是历史造就了西吉人文地理的优越性;次因西吉近年来连续有十多位重量级作家,在宁夏乃至全国文坛,重磅出炉,引起很大关注,成为西海固作家群的主力队员。是这样一批作家撑起了西吉“文学之乡”的大旗,实证了西吉文化传承与发展的成果。

读到《大石城》这部历史长篇小说,不由得想追溯西吉何以得天独厚,作家层出不穷,作品不断涌现?或许,西吉遍地都有文字的油菜花开放,即使干旱少雨,时常缺水,他们依然能够突破困顿的极限,把精神创造发挥到极致,因为这片天,以蓝给自己看而独具品格。

这部长篇历史小说的诞生,缘于作者调任火石寨国家级地质森林公园管理处工作,有机会了解火石寨的历史渊源。对六百年前发生在这里震惊明朝朝野上下的“大石城之战”有了初步了解,又因偶遇明代马文升写的《西征石城记》,激发了作者勘察这段历史真相的兴趣。

他寻古访今,考证了以大石城为中心与此次战争有关的十几个地方,尽可能通过还原历史真相,再现历史遗存,而非以完全搜集小说素材的方式书写这段历史,意在突出这部作品的历史纪实意义,提升作品的史传价值。

他为《大石城》的面世,做了近四年之久的充分考证准备,他具备了注解这一段历史的初步信心。

更重要的是,工作环境的变化,从忙碌到清闲,他在矛盾的心境中,火石寨这段鲜为人知的历史为他打开了另一扇门。那些隐在历史深处的人物和场景,期待以小说形式传世而得以复活的契机。当这些人物和场景被他用文字牵进现实的层面与游客眼前,火石寨作为旅游胜地,又增添了历史人文遗迹的神秘魅力。

火石寨神秘的面纱,因他这样一个有心人的到来而被揭开,是他架起了历史与现实之间沟通的桥梁。

《大石城》记录的故事原型,来自公元1468年明宪宗年间,发生在火石寨大石城一场称为“四满之乱”的战争。他依据当地的传说寻找原始资料,根据《西征石头城》复原历史人物和战争场景,间以虚构和想象的弥合作用,打破了那一段被尘封的时空栅栏。使这些在历史天空里曾以血肉之躯,奋战于此的人们,再度复活在战马嘶鸣、呼声震响的山石间。火石寨那些色泽鲜艳的石头的确见证过这一惨烈的情景,所以时至今日,才能够理解这个地方的石头与别处不是同一色调的缘故。

《大石城》采用古典传统小说的章回体安排情节结构,在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的塑造上,层次分明。既与《西征石头城》中的真实原型相呼应,又把小说可以虚构的巧妙之处,融于无形之中。在人物群像的布局上点面兼顾,恰到好处地嵌入场景,追求了语言表达的声音和色彩效果,又能很自然地合于火石寨地理属性之中。这是有难度的创造,作者确实是费了心力,也见了功力。

《大石城》这部作品里,不只是看到了一场残酷的战争——朝廷动用11万多官兵,历经大大小小300多次战斗……在当时政治、经济都很落后的情况下,因战争而起的灾难,这样一个偏远的小地方会受到怎样的重创?我们看不到当时硝烟遍地、民不聊生的悲剧,已被时间的河流冲走了,我们能看到的只有火石寨火焰一样还在继续燃烧的石头。

还看到明朝社会,当地的政治、经济发展状况、文化民俗概貌;佛教、道教、伊斯兰教的兴起、衰落;特别是火石寨在古丝绸之路节点上发挥的作用,今天依然有古韵绵延的余音值得续接。

火石寨的石头,无论真实还是玄虚,都有着非同一般的经历。

那些石头的颜色,无论自然生成,还是后天染成,都有着不一样的内涵。

西吉是个有历史的地方,火石寨那些袅袅升腾的云霞,隐匿着这一段历史的余味。读完《大石城》这部历史长篇之后,重新认识了一回火石寨的石头。也看到了作者在他创作过程所体现出来的天分,以及伴随着石头持久而坚韧的振动频率所散发的艺术魅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