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永恒的“稻草人”

永恒的“稻草人”

时间:2022-01-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房海峰的摄影行踪和这欣赏的过程一样,他深入黄土高原的腹地,探索一个未知的领域,继而有了新庄的发现和后来新庄点亮的灯,单纯的审美其实是一种虚浮的存在,能够助益于人的心灵、思想和生活的审美才有实用价值,想想新庄,那个被遗忘的村落,多少人眼睛和心灵从此添了光彩,这是审美之外的收获。

看到这部作品,一种亲切的气息迎面扑来,当即决定要为它言说,把那些图片里动人的故事,触动心灵的细节,借助文字一一进行剖析,将心灵深处的共鸣一一晾晒在太阳底下,“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独自在山路上点亮一道风景,摄影让他有了一种寄托,有了一种独立思考的信念,也让他找到一种表达自我的方式。

所有的艺术形式本质上都是诗,不知牵移到摄影中是否合适,但欣赏完整部作品,真有一种读叙事诗的感觉,镜像中的人与物,土与尘,悲与喜,黑与白,存在与荒凉,都无法定论,只有感知,沉思,从熟悉到陌生,从陌生到熟悉,是横向时空里共享的历程,无法排斥、拒绝和否定,也无法抱怨和指责,只有远远地站在黄土高原的这个山峁,向那个山峁眺望,中间纵横的沟壑,已被来自心灵的理解铺平,结束。你在欣赏,如同你在摄影,你在摄影,亦如同你在欣赏,你来自那里,又寻找归属,用行走知解土地和生活,这是他的一种选择。特别是拍摄那一组《黑暗中的歌者——陕北说书盲人》系列作品,这些画面中的人物,已经是历史上风物的一部分,与黄土高原的背景无法剥离,欣赏作品的时候,已经注意不到个体的神态和相貌,而是感受到他们与黄土高原天然的默契与纯粹的相融,这是摄影家拍摄的视角,他可以选择对比,但对比同时又体现了自然的和谐。欣赏这些作品,听得到喧天的锣鼓,听得到咿咿呀呀的风俗唱词,听得到盲人说书的土腔土调,也听得到雨滴砸在细腻尘土中的扑扑声,原以为摄影只是一种静态的平面描述,与油画里浓重的色彩一笔一笔嵌进去的感情有很大的区别,但是,摄影像一组纪录片,叙述的过程本身就是故事的集结,它不加雕饰,原生态展现生活本身的故事,与草木和大地一样纯朴,简单的人们的生活。它就有了吸引人的地方,它遗留的空白处——本身像一面神秘的门,摄住了人的好奇心,引导着人去探索那些未知的,因为已知的,只是引子和线索……还有一年他去毛乌素沙漠一个叫新庄的地方拍照片,发现新庄就像一个被遗忘的角落,当他把全村村民生活困窘的照片在媒体发布后,随后这里修了公路,铺设了自来水管道,有了电灯照明,这无意的善举,摄影让他有了一种寄托,有了一处思考,也让他找到了一种表达自我的途径。房海峰的摄影行踪和这欣赏的过程一样,他深入黄土高原的腹地,探索一个未知的领域,继而有了新庄的发现和后来新庄点亮的灯,单纯的审美其实是一种虚浮的存在,能够助益于人的心灵、思想和生活的审美才有实用价值,想想新庄,那个被遗忘的村落,多少人眼睛和心灵从此添了光彩,这是审美之外的收获。

还有“盲人说书”组合,以为消遣和娱乐都是轻松的,面对说书人睁大的双眼和看不见的世界,每一个人都会感到震惊,他们走过山沟山峁,一路摸索着寻找演出的地方,也在不断破除心中的盲点,他们看不见镜子,镜子却全然接纳了他们的轮廓,包括细微的表情,摄影镜头为他们延伸了一个广阔的世界,他们寄居在乡村一隅,而世界却包容着他们的身影。摄影家选择的主题是明确的,看见人和他们的生活,就定格下来,摄影镜头为这些苦难的盲人和偏远到已成为盲点的山村,打开了另一个向度的空间。

摄影集里,全是作者亲身经历的事情,这些行走的风景,也要经过一番回味和洗练,把浮光掠影变得清晰、明朗,片面感受汇成完整印象,才能构成一篇作品的雏形。真的写出来,最恰当的时机,又不知等多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