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谋划移民博物馆

谋划移民博物馆

时间:2022-01-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红寺堡作为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宁夏最大的扶贫移民开发区,它的发展建设,不知承载了多少领导和仁人志士的关注和关怀。三要合理规划,加强对具有一定规模搬迁移民旧址的利用,通过三五年的努力,将其打造成我国写在大地上的扶贫移民博物馆和又一个具有鲜活生命力的新型西部影视城。

红寺堡作为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宁夏最大的扶贫移民开发区,它的发展建设,不知承载了多少领导和仁人志士的关注和关怀。二○○九年八月十七日,时任全国政协副主席白立忱怀着对这片土地的眷恋和深厚感情,专程从北京来到红寺堡开发区,在自治区领导王正伟、陶源等同志的陪同下,视察红寺堡各项事业发展、移民生产生活情况。在红寺堡镇中圈塘村的万亩葡萄基地,白立忱走进田间,抓住一串晶莹透亮的葡萄,情不自禁地说:“红寺堡的葡萄已形成规模,这个产业不错,是农民增收的好路子。”当来到红寺堡镇团结村农民马国兴的家里,白立忱紧紧握住七十一岁高龄老人马占山的手,和老人促膝交谈,谈移民搬迁前后生产生活变化,谈农业产业发展,谈孩子上学、医疗救助等。当了解到从罗山脚下大山深处搬迁的移民,通过发展高效节水农业、借助交通区位优势大力发展运输业,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后,白立忱动情地说:“作为1236工程的参与者、决策者,回想当年往国家计委和向邹家华副总理汇报工作的情况,再亲眼看到今天移民生活的巨大变化,我深感欣慰。如果条件允许,将来请红寺堡给我划一小块地,将我埋在罗山坡下。”

昔日荒漠地,今朝万顷田。红寺堡的发展着实令人振奋,葡萄产业刚刚兴起、慈善产业再掀高潮,发展的热浪一波高过一波,难怪乎全国政协副主席白立忱发出“将我埋在罗山坡下”的感慨。

为了加快红寺堡的发展,我也参与过包括红寺堡“十二五”规划、新一轮扶贫攻坚规划、慈善产业园区发展规划、建设高效服务型政府等文稿的编制、研讨和一些工作。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十一五”刚刚开局,新上任的红寺堡发改局局长张敏多次找我:一是共同探讨如何搞好发展改革工作,因我曾在西吉县计委任正副主任达十年之久,受到原自治区计委主任董家林的充分肯定和表扬,并号召全区计委向西吉计委学习,算有些经验;二是谋划如何加快红寺堡的发展。可由于工作较忙,一直没有机会去他那里调研学习。二○○七年八月中旬,恰逢我为完成自治区科技厅软科学项目《海原县加快小茴香产业发展研究》,需前往海原县进行实地调研,于是给张敏电话,想在返回银川前去红寺堡考察了解一番。张敏非常热情,当晚请主管区长共进晚餐,大家不免寒暄一番。晚餐结束后,尽管时间已晚,但我和张敏似乎还有许多要说的话,又再到宾馆海阔天空地聊这聊那,大胆地构想着红寺堡的明天。

第二天一大早,我们匆忙吃完早餐,在张敏的陪同下,深入移民新村、旧址一看究竟。当我们来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罗山脚下,站在已经被全部搬迁的原新庄集乡政府所在地和周边的几个村庄时,完全被眼前的景象震惊了。后来我在返回单位所写的《分析与建议:加强对红寺堡整村移民搬迁旧址的保护和利用》一文中,这样描述了当时的状况:“一是如此完整的被整村移民搬迁后遗留下来的移民旧址在宁夏尚不多见;二是整个村庄背山面川,四周都被近年来实施的退耕还草工程柠条大面积包围在宁夏很难寻觅;三是新村旧址相互映衬、尽收眼底的反差在宁夏绝无仅有。”并建议:一要正确认识当地拥有的优势资源和财富。谁也不曾想到坐落在银川市西夏区镇北堡镇的两座残破古堡,被富有远见的张贤亮慧眼识珠,打造成了今天中国影视作品走向世界的福地和吸引国内外人士旅游的4A级景区。犹如古人所言: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二要尽快行动起来,加强对整村搬迁移民旧址的保护,如果我们现在不加强对这部分已被全部搬迁的移民旧址的保护,是对历史的不负责任和漠视,将会使这部分宝贵的资源财富与我们擦肩而过。三要合理规划,加强对具有一定规模搬迁移民旧址的利用,通过三五年的努力,将其打造成我国写在大地上的扶贫移民博物馆和又一个具有鲜活生命力的新型西部影视城。

对此,宁夏日报记者苏峰在同年十一月宁夏日报《今日视点》栏目中写了一篇《移民旧址:废墟?财富?》的专稿,特意提到他在红寺堡南川乡采访时,乡党委书记马景棠说:“前段时间自治区发展改革委有关同志来到这里,发出‘整村搬迁后保存如此完整的移民旧址在全区尚不多见’的感慨。整个村庄背山面川,被柠条包围,很难寻觅。搬迁后的新村与旧址一沟之隔,相互映衬、尽收眼底的反差一览无余,在全区绝无仅有,令他振奋,可见其前瞻性”。

今天重提此事,并非要表功红寺堡所建的移民博物馆是我首先提出的,虽然这座博物馆的建设已偏离了我当初的构想,没有很好地利用坐落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罗山脚下的移民新村和旧址,实现今昔对比、交相辉映,如今它只是一栋建筑物而已,失去了应有的灵性,没能够给参观者留下巨大的心灵震撼。但相对宁夏而言,像新庄集旧址这样的“荒凉”地方大有所在,关键是我们能不能洞察隐藏在表象背后的深刻内涵。“十二五”期间,宁夏还将实施三十五万生态移民,自治区有关部门和相关市县,一定要本着对历史负责的精神,树立移民旧址资源化观念,超前谋划,主动作为,有选择性地加大保护和利用的力度,让张贤亮镇北堡“出卖荒凉”的好经验、好做法在宁夏中南部大地上再显新奇迹、再创新辉煌,造福这里的黎民百姓。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