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世界大战的转折期

世界大战的转折期

时间:2022-01-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两个多小时后,美国以20多艘战列舰和大型舰艇被毁,机场全部损坏,近200架飞机被炸,伤亡4500人的损失使太平洋舰队陷于瘫痪。几乎没有异议地通过决定:中国正式对日本、德国和意大利三国宣战。这位不可一世的独裁者固执地认为,只要日本在太平洋英殖民国领土上狠狠地教训英国人,却尊重美国的利益,就会使美国更加害怕战争。

公元1941年12月7日早晨6时(夏威夷时间,星期天),日本东京时间8日凌晨1时30分,日本联合舰队偷袭珍珠港,几乎使美国太平洋舰队全军覆没。

日本终于迈出了它战争棋盘上最冒险的一着,从而向美国人开战,以此揭开了长达4年之久的太平洋战争的序幕。

第三届近卫内阁是10月16日总辞职的,直接的原因是日军在中国战场,包括第二次长沙会战的失利,但更深层的因素,还在于日本制定《帝国国策实施要领》之后,围绕着对美英主和与主战的问题,政府同军方之间出现了严重的分歧。

作为主战派代表人物的陆相东条英机,认为如果不能执行既定国策,那么参与决策的政府就应该引咎辞职,另组新的政府来负责重新制定国策。

18日,东条内阁宣告成立。

至此,日本最终完成了以发动侵略战争为宗旨的天皇制法西斯军国主义体制。

23日,东条内阁召开政府和大本营联席会议,对日本国策重新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得出了新的《帝国国策实施纲要》,并于11月5日提交御前会议获得通过。

新的《帝国国策实施纲要》决定了作战与谈判并进的方针,强调了决心对美国、英国、荷兰开战,并将发动战争的时间定为12月初,如到12月1日零点,对美谈判获得成功,则停止发动战争。

《对美谈判要领》提出了两个实施方案。

甲案为总体解决方案,主要就日本在中国和法属印度支那驻兵及撤兵,对华贸易无差别待遇、对三国条约的解释和执行、美方提出的4项原则等问题规定了可以妥协的限度。

乙案为局部解决方案,提出了日美两国应保证不向法属印度支那以外的东南亚及南洋地区扩张,保证在荷属东印度获得各自所需的物资、将相互通商关系恢复到资金冻结前的状态,美国应保证供应日本所需的石油、不干涉日华两国实现“和平”的努力等最低限度的要求。

远在大西洋彼岸的美国白宫,罗斯福总统在椭圆形办公室中闻言,不觉惊呼:

“美国的民主受到了有史以来最严峻的挑战!”

随着谈判的陷入僵局,日本天皇和东条首相要改写世界历史的决心已经急不可耐了。

11月26日,山本五十六大将率领日本联合舰队在层层迷雾中从择捉岛的单寇湾出发。

实际上,早在年初,联合舰队司令山本五十六大将就上书提出了袭击美国太平洋舰队活动于太平洋上的基地珍珠港的设想。这位53岁的海军大将,积极主张摈弃在西太平洋迎战并消灭美国舰队的传统战略,鼓吹在开战之初以强大空军力量对敌人进行战略性的突然袭击,一举摧毁美国舰队的进攻能力,使之一时无法复原。

山本五十六大将站在“赤诚”号旗舰上,指挥6艘航空母舰所载400多架飞机和战列舰、巡洋舰、驱逐舰及潜艇,对珍珠港美军的机场和舰艇进行了三次攻击。两个多小时后,美国以20多艘战列舰和大型舰艇被毁,机场全部损坏,近200架飞机被炸,伤亡4500人的损失使太平洋舰队陷于瘫痪。

为了打破侵华战争的僵局,建立“大东亚共和国”,袭击珍珠港的当天,日本向英国、美国宣战。

日本天皇发表的广播诏书,从茫茫大海飘向彼岸。

同日,美国白宫。

富兰克林·德兰诺·罗斯福总统以最大的愤怒和生平少有的激动,坐在转圈扶椅上向美国人民发表广播讲话。

他宣布这一天是美利坚合众国的国耻日,他发誓要领导美国人民报仇雪恨。

罗期福此刻多想站起身来挥动拳头,可是20年前一场小儿麻痹症,使这位59岁的总统下肢永远瘫痪了。

他只能用他那成熟而杰出的政治家的演说表达自己的愤怒与决心。

透过洁净的窗户,他看到了如茵的草坪外聚集的游行的人群。

松散的美国朝野,全国各界各阶层人士的意志,一下子被珍珠港的大海熔炼成了坚强无比的利剑,罗斯福这时仿佛看到,美国大地的天空中,熊熊的火焰已经升腾。

第二天,美国宣布对日宣战。

伦敦,白金汉宫

担任过海军大臣的温斯顿·斯宾塞·丘吉尔首相将肥胖的身体从沙发中弹起,猛吸一口雪茄,激动地大叫起来:

“我们从此不会单独作战了!”

与美国同时,英国宣布对日宣战。

中国,战时陪都重庆。

蒋介石是在凌晨被急促的电话铃声惊醒的,得到日军偷袭珍珠港的报告,他阴郁的脸上绽开了难得的笑容,顾不上装上假牙,他立即吩咐召开高级幕僚会议。

蒋介石从重庆郊外的黄山乡居匆匆返城,沿途看到饱经战乱之苦的重庆人民,正在燃放鞭炮以庆,庆贺一个世界性的反法西斯战线的最后形成。

上午8时,高级幕僚会议准时举行。

几乎没有异议地通过决定:中国正式对日本、德国和意大利三国宣战。同时,向美、英等国提议,组成反法西斯同盟

蒋介石提出了关于同盟国的三项原则:

一、成立太平洋同盟和联军总司令部,推举总司令,由美国领导该同盟。

二、要求美、英、苏与中国一同对日宣战。

三、太平洋战争胜利前,联盟各国不许单独对日媾和。

再次审阅即将发往遥远的美国的电文时,蒋介石激动的心情仍不能平息,攥着电文的手仍随着心律的频动而微微发颤,此刻,他的眼睛有些湿润。

中国孤独地抗击着武装到牙齿的日本军国主义的侵略,已经快5年时间了,在这漫长的日子里,原本就陷于军阀混战的水深火热之中的中国刚刚得到统一,就独自抗击着日军的侵略。少有外援,被占了半壁河山,甚至连公正的道义的支持都没有。

但是,现在终于扛过来了。他和他的政府被逼到了西南的一隅,但他和他所代表的中国没有屈服,他至今仍然高擎着抗日救国的大旗。他是旗手,是号角,是不屈的中国的象征。

蒋介石不觉轻松地舒了口气。在他看来,美国是强大的,只要美国能将战略中心转移到亚洲战场上来,最多只需一两年的时间,打败弹丸之地且已强弓末弩的日本是毫无疑问的。

美国权威性的历史著作《二次大战白宫实录》一书,记载了罗斯福总统看完来自重庆的电文后,对儿子埃利奥特·罗斯福的一段谈话:

“你替我记下来,孩子。”老罗斯福看一眼小罗斯福,“我早就说过,要打败日本人,唯一的办法是抓住中国人不放。”总统轻轻点点头,继续自己的思路:“……如果中国因孤立而屈服,你知道这将意味着发生什么吗?这意味着日本人不仅可以从中国腾出100万到150万军队,而且还会再武装起500万到800万中国人来。这些黄种人的大军会像蝗虫,不,像狮子一样扑向白种人的澳洲,扑向印度和俄国,占领埃及,然后和德国人在中东会师。那时候美国人还能指望干些什么?噢,上帝才知道。”

正随着闪电战势如破竹推进战争进程的德国元首希特勒可没有蒋介石这样的兴奋。

希特勒一直肯定地认为,德国与美国迟早免不了有一场较量,但他清醒地看到,随着战争的进行,交战双方在人力物力上的巨大消耗,远在太平洋西海岸的美国,雄厚的经济实力不可低估。

因此,阻止美国参战是希特勒全球战略的一贯原则,希特勒的战略秘诀只有一个:远和近攻,并且一次只攻一个。

决定进攻苏联时,希特勒希望他的亚洲伙伴日本进攻英属新加坡,目的在于迫使英国早日屈服。这位不可一世的独裁者固执地认为,只要日本在太平洋英殖民国领土上狠狠地教训英国人,却尊重美国的利益,就会使美国更加害怕战争。

为了给日本打气,希特勒向日本人许愿,一旦日本南攻英属领地,造成日、美冲突,德国将对美国宣战。

而现在,德国进攻苏联受挫,日本因为陆军大部深陷于中国战场,根本无力抽兵相助,相反地,日本还在这样的时候向美国人开战。

希特勒有些恼火:矮小的自命不凡的日本人简直是疯了。

但是,为了将他的这个亚洲唯一的盟友紧紧地捆在他启动的已经没法停下来的战车上,也为了鼓舞德军的士气,希特勒不得不硬撑起面子,对美国宣战。

1942年1月1日,美国、英国、苏联、中国等26个国家的代表聚集在美国白宫,共同签署了强调为了保卫生命、自由、独立、宗教自由、为了维护人权和正义,必须战胜敌人的《联合国家宣言》,决心共同反对轴心国,决不单独媾和。

第二次世界大战从此进入了全球战略性的转折时期。

《联合国家宣言》的发表,标志着国际反法西斯的世界力量正式结成牢固的作战实体。

但是,正在与希特勒作战的斯大林苏联,一直拒绝对日宣战,《苏日互不侵犯条约》被保存到1945年4月6日,日本即将战败时,苏联才单方面宣布废除,并于日本宣布投降前一个星期对日宣战。

苏联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唯一一个对日本采取中立立场和保持外交关系的同盟国国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