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是国民党的创始人。在我抵达上海之际,这位博士恰好居住在法租界一个小屋子里。这个简单的屋子既是他和妻子宋庆龄的起居室,也是他的办公室。在这个办公室里,孙中山策划了各种政治活动。
后来,国民党作为中国执政党,实行一党专政的政治制度,这一度遭到人们的强烈批判。但从早期的成长史看来,说国民党是世界上最伟大的政党之一,一点儿也不为过。
澳门位于香港附近,是葡萄牙的殖民地。孙中山曾在澳门组建了一个秘密团体,国民党就是由这个秘密团体发展而来的。1892年,为了进行医药实习,孙中山先生前往澳门。当时,孙中山刚从香港一所医学院毕业,这所医学院是新近成立的。不幸的是,没过多久,葡萄牙政府便把他驱逐出澳门。他很快辗转于广东,开展秘密社团分支建设的工作。时间不长,秘密活动引起了广东当局的注意。之后,孙中山的一些同仁被捕处决,他侥幸逃到了香港。
孙中山是一位有勇有谋的志士,他在中国之外的华人世界里颇有影响。华人圈子里常常留下孙中山政治活动的踪影。为了革命活动的正常进行,孙中山在海外华人间组织募捐活动,并获得了一定的资助。孙中山常常把大笔的款项投资在反清人士身上,包括距北京皇帝很近的人群。1896年,中国驻英公使馆的官员将在伦敦的孙中山逮捕,关押在一个不为人知的屋子里,打算将他遣送回国,以便换取25万美元的赏金。詹姆斯·康德黎是孙中山的一位朋友,作为一名热血人士,收到孙先生的纸条后,他积极奔走,不仅向英国政府告发了公使的强横行为,还将公使的所作所为告知了伦敦报社。伦敦的中国使馆面对如此大的压力,只好将孙中山先行释放。由于政治问题,孙中山无法重返家园,作为英殖民地的香港也无法回去。不过,这并没有挫伤孙中山反清的积极性,他依然在国外继续进行反清活动。
1905年.孙中山在日本成立中国同盟会。同盟会作为一个较大的革命组织,囊括了不少反清的社会团体。孙中山不只停留在反清上,而是将目光放得更长远,开始考虑一个全新的中国如何发展的问题,并着手制定详细的发展规则。这些规则不但为目前的国民党所效仿,而且为后来南京国民政府的成立提供了理论依据。就这样,孙中山的革命计划一步一步地开展着。1905年,中华民族的概念已经在孙中山理念里诞生了。孙中山认为中华民族应该以民族性和民主性为基础,以共和政体和平均分配土地为特征。
孙中山及其同志的革命口号宣传了革命理念,加速了清王朝的灭亡。致使清王朝土崩瓦解的还有一些别的因素,从内部因素来说,官员腐败、赋税沉重致使民不聊生,内部矛盾激化;从外部因素来说,外国人为了谋取一定的利益,干涉中国的内政。面对这些反清的洪波巨浪,清政府发现得有点儿迟,只好临时变革制度。改革不但没能挽回清朝灭亡的命运,反而导致了1900年的义和团运动。由于慈禧太后从中作祟,后来,义和团运动将矛头直指外国人,义和团运动成为反帝爱国运动。
没过多久,革命运动在全国风起云涌。与此同时,孙中山不断从海内外筹集资金。但是,反清运动相继被清廷镇压了。1911年农历3月29日,孙先生在广州发起了黄花岗起义。起义虽然失败了,但是沉重打击了清政府。这次起义造成了严重的人员伤亡,72位革命志士壮烈牺牲,葬于黄花岗。这些烈士的名字永垂史册,在这次起义的文献记录中有崇高的地位。这次起义影响颇大,引起了全国范围内的骚动。
为筹备革命的后备资金,孙中山辗转地去了美国,同时任命黄兴为国内事务的代理人。人们积极响应孙中山的号召,譬如他在旧金山时,一个广东商贩团体许诺弃商从武,重返故国进行革命活动。洗衣店的老板就是商人团体中的一个,他与孙先生聊了半天。当孙先生问他一周收入是多少,一周能不能靠20美元维持生活时,他的回答是:一周净挣18美元,一周20美元足以维持生计。孙先生便对他说;“革命不分地域,不分行业,我们人多钱少,你应该留在这里继续做生意,烦劳你每周奉献6美元。”
1911年10月,孙中山抵达丹佛,丹佛属于科罗拉多州。在丹佛,孙先生从黄兴的一封电报中得知:武昌政府打算发动武昌起义,武昌即现在的武汉,这时是长江流域的武汉三镇——武昌、汉阳、汉口之一。起义发生之时,孙先生在国外,没能亲自领导起义,从而导致一些革命领导人被杀。不过,这恰恰激发了起义军的斗志,革命浪潮再度高涨。由于起义军在地方武装中积极做思想工作,一些地方武装得以归降。这些地方武装推翻了总督府的统治。总督无法在当地立足,只好寄居外国租界。
孙中山在国外的革命宣传活动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支持,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那个逃到外国租界的总督曾劝说外国领事,企图借助位于长江流域的外国炮舰对起义进行镇压。事实证明他的计划落空了,在满清总督召开的一次领事会议上,法国和俄国的领事均站在孙中山的一边,表示支持孙先生所领导的政党。
为了缓解紧张的局势,孙中山收到电报后,立即前往华盛顿,在这里就相关事宜与美国领事进行了谈判。之后,孙中山乘轮船抵达伦敦,并对英国领事提出了三项协议:一、英国金融机构不得对清政府予以任何资金方面的支持;二、孙中山可以在香港、新加坡、槟榔屿和其他位于亚洲的英国殖民地自由居住;三、为提防日本干涉中国革命,美国与英国应当合作。希望就有关协议达成一致意见。
1911年12月25日,孙中山返回中国后,召集他上海的拥护者向南京发起攻势。之后,在召开的南京国民会议上,他接受了南京国民会议的委任,担任了新共和国的临时总统。
在军队组织上,袁世凯发挥了不小的作用,称得上军事界精英。在军队里,袁世凯很有声望,为了挽救风雨飘摇的清朝统治,清政府曾向他求援。随着光绪帝、慈禧太后的逝世和宣统皇帝的继位,袁世凯在众多军队领导人物中,逐渐成为佼佼者。革命爆发后,袁世凯再次被提拔任用。战乱后的汉口一片狼藉,袁世凯在顺利拿下汉口后,与革命武装之间展开了谈判,可见他的二心与权威。1912年2月12日,在袁世凯的胁迫下,清帝被迫退位,从此推翻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由于袁世凯有强大的军队做后盾,在与袁世凯协商几天后,孙中山辞去了临时总统的职务。
1912年3月,南京国民政府召开国民议会。此次大会颁布了临时宪法,宪法规定:总统在国会的控制下行使职责。这时,国会成员大多由国民党成员组成。在孙中山及其同仁退居上海后,袁世凯北上,将国家的首都移到北京。作为满清时的故都,北京被专制气氛所笼罩,一个民主体制的政府自然是无法存活的。
袁世凯与英、法、德、俄等国的银行家协商贷款,他的这一举动遭到了孙中山及其拥护者的抵抗。这些反抗者纷纷举起反袁大旗,发起反对袁世凯的运动。因为在这些共和派人士看来,袁世凯可能利用贷款扩充军事实力,同时他的做法可能使国家陷于债务危机之中。后来,袁世凯颁布了一些法令,旨在提升个人军事权力。此举在南方引起了激烈的反响,南方人士举起了起义的大旗。由于政府派军队进行了强有力的镇压,起义宣告失败了。孙中山作为这次起义的支持人,被迫逃到了日本。同孙中山一起出逃的人有宋耀如和宋庆龄。宋耀如是一位出版界人士,专门出版有关基督教和革命文学的文献。宋庆龄既是宋耀如的秘书,也是他的女儿。1915年,孙中山抵达日本,在当地与妻子离婚后同宋庆龄结婚,孙、宋两个家族由此联姻,并为后来孙、宋、孔三家族的联盟奠定了基础。
从1913年9月开始,国会里的国民党议员相继被袁世凯赶走了。时隔两个月后,袁世凯宣布国会解体。1915年,袁世凯企图登上帝位,重操帝制,正是这种野心驱使他在政治道路上走了很远。可惜的是,好景不长,像孙中山的共和主义不被时下的中国接受一样,当时的中国是不允许他恢复帝制的。在没即位前,他出于无奈只好取消帝制。1916年6月6日,袁世凯因病魔缠身,在懊悔不已中与世长辞。后来,黎元洪接替了总统之职。自共和政体成立以来,黎元洪一直任新共和国的副总统。为了维护共和政体,黎元洪曾一度反对袁世凯称帝。段祺瑞曾是袁世凯的部下,他在袁军中很有影响力,因此他被任命为新共和国的总理。
孙中山及其妻子宋庆龄在袁世凯死后返回上海。此时我刚到上海,就与孙中山相约见面,准备对其进行专访。门口接待我的是毛里斯·科恩,他是孙先生的贴身保镖,随孙先生辗转于纽约、芝加哥和加拿大,最终到达亚洲。毛里斯·科恩是个极风趣的人,每天坐在大厅前的长板凳上,因为枪袋里左轮手枪的缘故,他的裤子下垂得很。广东政府当局曾赋予毛里斯·科恩“将军”的名号,以资鼓励,不过这个名号遭到了当地英文报社的嘲讽。在瓦解几次图谋杀害孙中山的活动中,毛里斯·科恩都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由于毛里斯·科恩的保驾护航,孙中山多次幸免于难。毛里斯·科恩不愧是忠诚的卫兵。
在毛里斯·科恩的带领下,我来到了一个花园,他招待我在花园旁边的一个屋子里歇息,还把我介绍给了孙中山。我有幸与中国的革命领袖——孙中山面谈,很是高兴。
我见到孙先生时,他身穿传统的民族服装。这种服装是由薄料子做成的。这时,51岁的孙中山头发稀少,两鬓发灰,显得沧桑。但是,当孙中山眼望窗外的花园时,脸上流露出平静的情思,这很富表现力的举止让人不得不怀疑他骨子里仍然透着一种活力。
一番寒暄之后,孙中山邀我谈谈我的中国之行。我向他讲述了火奴鲁鲁的事情,他对此饶有兴趣。从孙中山那里我得知:他不仅在火奴鲁鲁读过书,而且曾一度流落为政治难民,居住在那儿。当我谈及长崎之旅时,我们彼此的注意力随之转入日本。就现时日本的状况,我们进行了激烈的讨论。欧洲战争发生不久,日本进占中国青岛,并将位于这个港口的德国军队驱逐出去。一直以来,德国占领着这个港口。这时,英国和美国主要投身于欧洲战场,无暇东顾。日本趁机在东北和中国北部扩张势力,速度之快令人震惊。
谈及日本时,我们彼此有说不完的话题。我们聊得正酣,忽而孙中山严肃地对我说:“美国不应该纵容日本,应该将其驱逐出朝鲜。”
听了孙中山的话,我很是惊奇。孙先生察觉到我的惊讶表情,忙解释说,美国与朝鲜曾经签过这样一个协议:当朝鲜遭到外国侵犯时,美国应该予以援助,保护朝鲜安全。当时,朝鲜被称为隐士王国。事实上,当日本进犯朝鲜时,美国没有出动一兵一卒。甚至日本将朝鲜吞并之际,美国也没有支援。孙中山郑重其事地说:“倘若美国积极抵御日本的侵犯,日本将很难在亚洲实施其侵略计划,世界局势将不会是现在的状况。”孙先生谈道,朝鲜的战略位置非常重要,它是亚洲的门户。在被占领前,朝鲜像一把长矛一样插入日本的心脏地带;而在被占领之后,它成了日本与亚洲大陆之间的桥梁,如此加快了日本侵略亚洲的步伐。在孙中山看来,朝鲜这一亚洲门户大开,世界形成混战局势,这在很大程度上与西奥多·罗斯福有关。因为西奥多·罗斯福为了日俄和平问题,置朝鲜于不顾。需要指出的是,西奥多·罗斯福当时是美国总统。
对于“美国应该把日本赶出朝鲜”这个问题,我们没做进一步交流,因为对于朝鲜附近地区的情形我并不清楚。我对朝鲜周围的情况有所了解后,认真地思考了这个问题。我认识到当时日本实力还不是很强大,倘若美国及时给予日本强有力的回击,世界历史将会改变。可惜的是,历史是不可以假设的。
后来,我又拜访了孙中山,就第一次世界大战时中国参与欧洲战争的问题进行了交流。孙先生与其朋友黎元洪总统持一致意见,他们都认为中国不应卷入这场战争中。在孙中山看来,第一次世界大战与中国没有多少利益瓜葛,向德国宣战表明自己立场的做法没有任何实际意义。孙中山进一步讲道,参战会影响到中国内部的稳定,因而国民党不主张中国参战。孙先生说:“中国人见识浅薄,可能分不清不同民族的外国人。此外,中国老百姓没经历什么大风大浪,比较淳朴。倘若这些中国人收到歼灭德国人的指令,他们或许会将矛头直指境内所有的白人,疯狂杀戮那些白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