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既出成果又出人才的宁夏大学西夏学研究团队
庄电一
在我国的西夏学研究阵营中,有一个团队令人刮目相看,这就是宁夏大学校园里的西夏学学者。在宁夏大学,不仅有全国高校中独一无二的西夏学研究院,而且有学科门类齐全、队伍整齐的研究团队,那里聚集了全国最多的西夏学博士、硕士。近几年,每年都有一些西夏学硕士、博士从那里毕业,每年都有一批研究成果从那里诞生,有些成果一问世就引起中外学者的关注。
筚路蓝缕:西夏学在艰难中起步
宁夏是西夏的故地,西夏建都就在今天的银川,当时称作兴庆府。研究西夏,是宁夏学者的历史责任。在宁夏大学,虽然早有学者关注西夏、研究西夏,但有组织的研究还是从20多年前开始的。
1991年,中文系成立了西夏文化研究所,中文系副主任张迎胜兼任所长。与此同时,历史系成立了西夏历史研究所,历史系副主任王天顺兼任所长。两个研究所针对西夏在各自领域开始了拓荒式的研究。那时,不仅缺人才,而且缺经费、缺资料,西夏学教学、研究都举步维艰。
1993年,两个研究所从系里分出来,合并成西夏研究所,隶属于宁夏大学科研处,王天顺、张迎胜分别担任正副所长,随后,杜建录、韩小忙又相继出任副所长。1999年,宁夏大学、宁夏工学院、宁夏农学院、宁夏教育学院四校合并重组宁夏大学。在机构设置中,又将西夏研究所从科研处分出来,成为与院系平行的科研单位,杜建录任所长,韩小忙、龚世俊为副所长。2000年,西夏研究所更名为西夏学研究中心。2001年,经教育部批准,西夏学研究中心成为省属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008年,经教育部批准,更名为西夏学研究院,杜建录任院长。
回顾宁夏大学西夏学研究的历程,西夏学研究院院长杜建录特别感谢老校长张奎。他说,张奎校长虽然学的是物理学专业,但对社会科学相当重视,他常常亲自带人跑项目、争取经费、选调专门人才,随时解决遇到的问题。
1983年,杜建录从陕西师范大学历史系毕业后,分配到固原师范专科学校当教师。大四的时候,他在杨德泉老师的指导下,选定西夏历史作为研究方向,他的毕业论文《试论宋夏战争性质及影响》一经发表,即被人大复印资料《宋辽金元史》全文转载。这对初出茅庐的他来说,是莫大的鼓舞。从此,他更加专注于西夏,他的研究成果和学术潜力也引起学术界的关注,有几家教学科研单位都有意调他。宁夏大学爱才心切,将他和爱人一起调入宁大,并在住房紧张的情况下为他安排一套很不错的住房。提起这段往事,杜建录动情地说:“没有张奎校长的支持,就没有宁夏大学的西夏学研究,也没有我的今天!”
很快,宁夏大学就聚集了一大批才华横溢、颇有建树的专家学者:张迎胜、王天顺、陈明猷、杜建录、龚世俊、冯玉涛、韩小忙、王亚勇、王勇、尚世东、吕科、刘菊湘、陈广恩……他们只用几年时间就相继出版了《西夏战史》(王天顺主编)、《西夏学概论》(王天顺主编)、《西夏文化概论》(张迎胜主编)、《西夏与周边民族关系史》(杜建录著)、《西夏王陵》(韩小忙著)、《西夏书事校证》(龚世俊等校证)、《贺兰集》(陈明猷著)等著作,为学术界所瞩目。
在宁夏大学历任领导的支持下,西夏学研究迅速驶上快车道。1998年,宁夏大学的又一批西夏学研究成果问世,《天盛律令研究》(王天顺主编)、《西夏经济史研究》(杜建录著)、《西夏道教初探》(韩小忙著)、《西夏纪事本末》(龚世俊、陈广恩等著)、《西夏志略校证》(胡玉冰著),就是这一时期的突出成果。
这期间,有些西夏学者退休了、调离了,但有人仍然痴情于西夏学,依然坚持西夏学研究。张迎胜继1995年推出《西夏文化概论》之后,相继发表了20多篇西夏研究论文,又在2009年出版了《西夏人的精神世界》,前后持续研究达20多年。王天顺也把对西夏学的研究持续到退休之后,又出版了《河套史》等专著。
研究成果:令人目不暇接
西夏学研究中心成为人文社科重点基地,特别是更名为西夏学研究院之后,更把组织重大课题、产出重大成果作为突破口,很快就在很多领域取得突破。
2000年申报、2001年立项的“国内藏西夏文献整理出版”,被教育部列为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的重大项目。为了完成这个浩大的文化工程,西夏学研究中心联合国家图书馆、敦煌研究院、甘肃博物馆、内蒙古博物馆、内蒙古考古研究所、宁夏博物馆、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等20多家文博单位,共同整理出版了17卷20册的鸿篇巨制《中国藏西夏文献》,完成了迄今为止规模最大,内容最全面、最丰富的国内藏西夏文献收集整理工作。正因为如此,中央有关部门和学术界都对这项成果给予了高度重视。2007年11月6日,全国政协副主席白立忱和教育部、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国家社会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宁夏回族自治区政府、中国社会科学院的领导及全国著名专家都出席了在北京举行的出版座谈会,领导和专家纷纷发言,对这部巨著的出版意义和学术价值给以很高评价。
2008年,他们又和内蒙古考古研究所、甘肃省古籍文献整理编译中心共同整理出版了10卷本《中国藏黑水城汉文文献》,把西夏与黑水城文献整理研究推向了新高度,又为西夏学研究提供了系统的、详实的资料。
整理、出版散落在各地的西夏文献,并进行科学的释读、考证、校勘,这是西夏学研究院对西夏学研究的重大贡献,这些基础性工作也为此后的全面、系统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文献整理出版的同时,他们又承担了国家和教育部的许多重大研究课题。其中,有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中国藏西夏文献整理研究”(杜建录)、“中国藏黑水城汉文文献整理研究”(杜建录),有国家社科基金特别委托项目“西夏文献文物研究”(杜建录为第二负责人),有国家社科基金规划项目“天盛律令研究”(杜建录)、“黑水城西夏文辞书〈同音文海合编〉整理与研究”(韩小忙)、“西夏艺术的内涵与民族文化交流”(汤晓芳)、“传统典籍中汉文西夏文献研究”(胡玉冰)、“中国西部地区古文献普查及其文化价值研究”(胡玉冰)、“西夏历法研究”(彭向前)、“语言背后的文化流传:一组西夏藏传佛教文献解读”(段玉泉)、“夏译汉籍中的古代汉语对音研究”(王培培)、“东千佛洞西夏绘画艺术研究”(史伟),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网络下的西夏文及西夏文献处理研究”(柳长青),有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中国藏西夏文献整理出版”(陈育宁)、“西夏社会文书研究”(杜建录)、“中国藏黑水城汉文文献整理出版”(杜建录)、“中国藏黑水城民族文字文献整理出版”(陈育宁)、“西夏文学研究”(胡玉冰)、“汉文文献中的党项与西夏地名族名人名官名研究”(彭向前),有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规划项目“西夏艺术史”(陈育宁)、“西夏姓氏研究”(佟建荣)、“他者的视野:蒙藏史籍中的西夏”(杨浣)、“天盛律令农业条例考释”(潘洁)。
近10年来,宁夏大学西夏学重点研究基地除了整理出版大型文献丛书《中国藏西夏文献》(17卷)、《中国藏黑水城汉文文献》(10卷)之外,还出版了两辑《西夏研究丛书》(12种)以及《西夏经济史》《传统典籍中的汉文西夏文献研究》《西夏艺术史》《西夏社会文书研究》《辽夏关系史》《党项西夏文献研究》(6卷本)、《天盛律令与西夏法制研究》、大型学术集刊《西夏学》(1~8辑)、科普读物《说西夏》等30余种著作。其中,杜建录所著《西夏经济史》,与国内西夏学名家所著的《西夏史稿》《西夏佛经史略》《西夏史论文集》一道被国内大学列为宋辽夏金断代史的参考书,尤其引人注目。
2012年年初,他们精选35位基地专兼职研究人员的68篇论文,汇成《西夏学论集》,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这么短的时间,有这么多研究成果诞生,足以让人刮目相看。
人才济济:西夏学群星争辉
是什么样的人创造了如此不凡的业绩?让我们走近这支朝气蓬勃、气度不凡的科研队伍。
陈育宁教授,著名民族史学专家,曾任宁夏社会科学院院长、银川市委书记、自治区政协副主席兼宁夏大学党委书记、校长,现为宁夏大学西夏学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虽从政多年,但从没放弃过学术研究,在担任书记兼校长期间,大力支持西夏研究和回族研究,支持中国少数民族史研究,他和史金波、杜建录等共同主持完成大型文献丛书《中国藏西夏文献》,他与爱人汤晓芳教授合著的《西夏艺术》是我国西夏艺术第一部图经。在此基础上,他和汤晓芳教授精心撰写的《西夏艺术史》,则通过广泛搜集资料第一次构建了西夏艺术体系。在这部有分量的著作中,他深入解读和分析了西夏各类具有代表性的艺术品的内容和特征,这部专著也因此成为目前关于西夏艺术研究最全面、最系统的集大成之作。这对生活中的伉俪、学术上的伴侣,常常在西夏学的研究及其他学科的研究中比翼齐飞,共同谱写了一段又一段人间佳话。目前,他们正联合相关专家,全力攻克国家社科基金特别委托项目的重点子课题“西夏建筑研究”。
韩小忙,西夏学博士,1994年调入宁夏大学,担任过西夏学研究所的副所长,曾拜师于著名西夏学专家李范文门下。他的博士论文入选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之列。他还主持了多项国家和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在西夏道教研究、西夏美术史以及西夏文辞书研究等方面颇有建树,虽然在前两年调陕西师范大学工作,但他仍没有告别西夏学,现已转入西夏文献研究。
胡玉冰,北京大学博士,有4项研究获得国家社科基金和教育部的资助,长于典籍文献整理,主持完成的“传统典籍中的汉文西夏文献研究”,入选国家社科基金文库。目前正在主持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西夏文学研究”。
彭向前,是2001年宁夏大学与河北大学联合培养的博士,中国社科院博士后。他十年磨一剑,点校出版《宋史夏国传集注》,他的《西夏文〈孟子〉研究》也入选杜建录主持的《西夏文献研究丛刊》,即将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目前,他正在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西夏历法研究”。
杨满忠,研究员,近年来致力于西夏文化应用开发,还就此发表过一些论文,他撰写的《西夏文化开发研究》即将出版。
赵彦龙,教授,文献学专业,主持关于西夏文书研究方面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和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项目,出版《西夏公文研究》等著作两部。
杨志高,副研究员,点校明代著作《宋西事案》,后转向西夏文文献研究,在研究西夏文佛经方面颇有心得。
杨浣,2001年宁夏大学毕业后留校工作,在复旦大学取得博士学位,后又成为中国社科院院士史金波的博士后。2010年,他出版了《辽夏关系史》,目前正对西夏地理进行深入研究。
段玉泉,宁夏大学硕士,兰州大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博士后。他主持完成了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语言背后的文化流传:一组西夏藏传佛教文献解读”,在努力做好教育部社科规划项目的基础上,他还致力于西夏文献、西夏语言、西夏宗教的研究。
佟建荣,宁夏大学自己培养的博士。她承担了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项目“西夏姓氏研究”和国家社科基金特别委托项目的子课题“西夏姓名研究”,其中《西夏姓氏研究》即将在《西夏研究丛书》第五辑出版。
潘洁,宁夏大学培养的第一个西夏学博士,硕博连读。她已经发表了不少高质量的论文,目前承担教育部社科规划项目“天盛律令农业条例考释”。
王培培,宁夏大学硕士,中国社会科学院博士,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夏译汉籍中的古代汉语对音研究”。王培培博士具有语言学基础,将来有望在西夏语言、语音研究方面取得突破。
梁松涛,副教授,兰州大学博士,宁夏大学民族学博士后流动站在站研究人员,他正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西夏医药文献整理研究”,目前还有1个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个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由他负责,他还获得了“全国博士后基金二等奖”,是西夏学界的后起之秀。
在读博士柳长青,正在致力于西夏文献数字化研究,他主持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有望实现在网上任意查询西夏文献。
在读博士史伟,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东千佛洞西夏艺术研究”,博士学位论文也在这一领域展开。
在读博士许伟伟,主持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项目,正运用夏汉文献互证的方法对西夏文天盛律令进行深入研究。
在读博士尤桦,亦运用夏汉文献互证的方法对西夏文天盛律令进行深入研究。
……
当然,这里需要重点介绍一下杜建录博士。作为西夏学研究院院长和学科带头人,他见证并参与了宁夏大学西夏学研究的发展历程,也为建立国家重点学科,创办西夏学硕士点、博士点、博士后流动站付出了大量心血。
杜建录早在30年前就开始研究西夏并发表研究文章,1992年,他从固原师专调入宁夏大学专门从事西夏学的教学、研究。由于业绩突出,他36岁就被破格评为教授。2002年,他被聘为河北大学博士生导师,2006年,他又被聘为宁夏大学博士生导师。他悉心培养有志于西夏学研究的青年才俊,有一批已经崭露头角的西夏学学者,就出自他的门下。他现在还兼任着中俄西夏学联合研究所中方所长、中国社会科学院西夏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等职务。
自1983年以来,他在《民族研究》《中国史研究》《中国经济史研究》《宁夏社会科学》等刊物发表论文100余篇,出版《西夏经济史》《西夏社会文书研究》(合著)、《天盛律令与西夏法制研究》《西夏与周边民族关系史》《中国藏西夏文献研究》等专著6部,主编出版《中国藏西夏文献》(合作)、《中国藏黑水城汉文文献》(合作)、《党项西夏文献研究》《西夏学论集》《二十世纪西夏学》《西夏学》(1~8辑)等十余种图书,其中有多项研究成果获得省部级奖励,他本人也入选国家“千百万人才工程”一、二层次人选,教育部“新世纪人才工程”人选,先后享受自治区政府特殊津贴和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西夏学,曾被视为冷门学科,就是现在,国内外关注的人也不是很多。杜建录说,研究西夏学的,要耐得住寂寞,坐得住“冷板凳”。只要老老实实、扎扎实实做学问,就总有一天会被人们认识、会被社会认可。杜建录本人就是一个例证。他把兴趣全部放在专业学习和学术研究上,从不感觉到辛苦。在宁夏大学的校园里,无论周末还是寒暑假,他都会准时出现在“上下班”的路上。晨练的退休老师碰见后经常打招呼:“你是上班去?”“怎么星期天还上班?”起初他还不好意思,后来也就习惯了。
杜建录的观念和生活方式,影响着宁夏大学的西夏学者,彭向前、段玉泉等一批人也是像他一样学习、工作,全院钻研学习的空气越来越浓郁。
培养人才:积蓄永不衰竭的力量
现在,在宁夏大学聚集了大量高学历的西夏学学者。虽然不能说“少长咸集”,但却可以说“群贤毕至”。西夏学,在宁夏大学呈现出生机勃勃、后继有人的繁荣景象。
有一件事,许多人都津津乐道。有一次,校园里举办西夏学学术活动,散会后大家坐到一起,有人发现,有十几个人都具有博士学位,其他学历的竟然是极少数。当大家细说各自来历时,引得旁观者赞叹不已。
当年,汉高祖刘邦在夺取天下之后回到家乡,感叹安邦定国人才的缺乏,吟出了“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的诗句。就是现在,也有很多地区、很多单位频频发出缺人才的呼吁。而在宁夏大学西夏学研究院却几乎听不到这样的呼声,因为他们这里堪称人才济济。
过去,宁夏大学的西夏学研究机构只有单纯的科研,但他们很快就认识到,只有培养足够的人才,才能积蓄永不衰竭的动力。他们也就把单纯科研转向教学与科研并重。经过不懈努力,宁夏大学培养人才的层次不断提升:2003年,他们有了历史文献学硕士点;2006年,他们又有了中国少数民族史博士点;2009年,他们建起了民族学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这也填补了宁夏文科博士点和文科博士后流动站的空白。2008年,由他们牵头建设“中国民族史学理论与回族史西夏史”国家“211”工程重点学科,2010年,又被确定为中国少数民族史国家重点(培育)学科。
西夏学研究院特别注重西夏学人才的培养。西夏学研究院的负责人和老师们对人才培养都有充分的认识。杜建录说:“西夏学学科平台建设和人才培养,是我学术生命的一部分。学生不仅可以延续老师的学术生命,而且可以提升学术价值,让学术再放异彩。”许多老师也把培养、提高学术团队作为自己义不容辞的职责。近年来,他们每年都要招收西夏学硕士、博士、博士后,目前已毕业了6届硕士、两届博士,在读的西夏与宋元史硕士有27名,西夏学博士有5名,还有1名西夏学博士后在站人员。
有志于西夏学研究的学者越来越多,一批又一批有志人士聚集到西夏学的门下。而横在许多西夏学学者前面的“拦路虎”,仍是难认、难写、难懂的西夏文。在这种背景下,西夏学研究院等单位决定借助国家社科基金的资助举办为期一个月的西夏文研修班。2011年5月,70余位有志于研究西夏学的学者从全国各地,甚至从国外云集到宁夏大学校园。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西夏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史金波教授亲自担任西夏文研修班的主讲教师。在一个月的教学中,他对西夏文的语言、词汇、语法进行了系统的讲授。史金波兴奋地说,我原来估计,这个研修班能来20人就不错了,结果一下子来了70多人。既有来自宁夏大学、北方民族大学、宁夏社科院、宁夏考古研究所、西夏陵管理处、宁夏人民出版社的当地学者,也有来自北京、甘肃、河北、内蒙古的外地学者,还有来自更远的台湾学者,其中来自西夏黑水城故地额济纳旗的学者就有四五人。
宁夏大学西夏学研究院教授杨满忠也参加了这个研修班。他讲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参加学习的人,学历齐全,有专科、有本科、有硕士、有博士,职称也涵盖了各个层次,有初级、有中级、有副高、有正高,年龄更是参差不齐,最小的20刚出头,最大的已经58岁了。这充分显示了西夏学的魅力和感召力。西夏学已拥有越来越多的富有才华的学者,这期研修班也被人戏称为西夏学的“黄埔一期”。这也让史金波教授信心倍增:今后我还要办一个提高班,西夏文读书班。只有达到一定基础,取得初步成果的,才配做学员。
现在,在宁夏大学西夏学研究院,学科齐全,分工严密。有研究历史的,有研究文献的,有研究地理的,有研究宗教的,有研究语言的,有研究艺术的,有研究法律的,有研究文化开发的,几乎每个门类都有人在研究,这在国内外都没有第二家。
学术交流:提升的不仅仅是学术
“西夏学不一定是冷门,也不会永远是冷门!”杜建录说这句话时,是充满着自信的。
2010年3月,他们出版了《西夏社会文书研究》,颇受社会关注。仅仅过去一年,这本书就再版了。
2012年3月下旬,杜建录应日本东京外国语大学亚非语言文化研究所之邀到日本参加“西夏与契丹文献国际学术研讨会”。在会上,他作了《中国藏西夏文献研究的回顾与展望》的学术报告,引起很大的反响。为了配合他这次学术交流活动,上海古籍出版社特意将新近出版的《西夏社会文书研究》《西夏学论集》邮寄过去,供各国学者选购。结果,杜建录发现很多学者手中都有这两本书。外国学者对中国西夏学研究的重视,让他感到十分高兴。
这让杜建录产生一种沧桑感。过去,宁夏大学西夏学研究刚起步的时候,缺少在全国有重大影响的研究成果,国内外许多大学和研究机构对他们也不了解,有些学术活动干脆不通知他们,而他们要搞学术活动,有些人还请不来。现在,国内外主动与他们联系,邀请他们参加活动的院校、研究机构越来越多,有些还表达了与他们合作的愿望。也许一个细节很能说明问题:过去的学术交流,往往是自己出钱,现在则多是由对方出资。有的国家更是主动来联络,随时了解他们的研究动态和活动信息。这也让他们进一步增加自豪感:我们不仅代表一个学科,也不仅代表宁夏大学,还代表一个国家!学术上的交流,不仅提升了他们的学术自信,而且提升了他们的民族自信心。
近年来西夏学研究院国际合作交流迈出了坚实的步伐。2009年,在中俄人文合作委员会(副总理级)中方主席刘延东的亲切关怀下,西夏学研究院承担了中俄语言年活动项目“西夏文化研究”。2010年,该项目进一步明确为“黑水城文献与西夏研究”。为此,西夏学研究院和俄罗斯科学院东方文献研究所签订协议,成立联合研究所(分别在宁夏大学西夏学研究院和俄罗斯科学院东方文献研究所挂牌,杜建录任中方所长,波波娃任俄方所长)开展合作研究,举办国际学术论坛,互派留学生和访问学者。2010年10月,在宁夏大学举行了中俄(俄中)西夏学联合揭牌仪式。2011年9月,又在俄罗斯圣彼得堡举行俄中(中俄)西夏学联合研究所揭牌仪式。俄罗斯科学院东方文献研究所所长、俄中(中俄)西夏学联合研究所俄方所长波波娃在致辞中说,所有这些都将载入俄中人文合作交流和国际西夏学的史册。
而西夏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宁夏首府银川已经举办两次了,每次都吸引大量国内外学者远道而来。宁夏大学的西夏学学者应邀到俄罗斯、日本、美国、韩国等国参加学术交流活动的也越来越多,内容也越来越丰富。
2010年,西夏学研究院成功地举行了首次黑水城文献与西夏学国际学术论坛,克恰洛夫、波波娃、索罗宁、波丽娜、荒川慎太郎等外国专家都来了,现场气氛很热烈。2011年,宁夏大学的西夏学者又应邀到俄罗斯参加了学术活动。
2012年3月,教育部专家组在对宁夏大学“211工程”建设进行第三期评估时,对西夏学研究给予高度评价,认为他们完全有可能发展成为国际一流的学科,这让他们更加提振信心。
我们有理由相信:宁夏大学的西夏学研究会越来越兴旺,他们在国内外的学术地位也会不断提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