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贺兰雪浪,在历史的长河中激荡

贺兰雪浪,在历史的长河中激荡

时间:2022-01-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由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宣传部主抓的40集电视连续剧《贺兰雪》正在紧锣密鼓地拍摄中。1995年12月1日,国家广电部发出文件,通知宁夏电视台立即停拍《贺兰雪》。不仅如此,为《贺兰雪》的拍摄,还在灵武建起了占地110亩的横城堡西夏影视城。此时,作为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的张怀武感受到生平最大的压力与最深的痛心。中央领导在信访摘要上作了批示,要宁夏协助调查此事。自治区党委非常重视,随即派人前往西吉县调查。

乔勤

幅员辽阔的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族共创中华”和“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和而不同”(费孝通)是历史的必然。在波澜起伏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各民族均以自强不息的精神气质创造了特色鲜明、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并经相互影响与交融,极大地增强了中华文化的生命力,极大地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历史证明,所有民族均对伟大的中华民族的形成作出了独特而卓越的贡献,并共同创造了绚烂夺目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题记

冬日的西北,朔风凛冽,万木飘零。连绵起伏的贺兰山,白雪覆顶,静穆肃立。远望,犹如一座座高耸入云的军营大帐,一派巍峨壮观雄姿俊彦,令人不禁想到“抬望眼,壮怀激烈”的宋词名篇……

驰目骋怀之间,贺兰山东麓,黄河北岸,舒缓地展开了一片辽阔的古战场——800多年前,在中国大西北崛起的西夏王朝,便是在这里展开了一次次狼烟四起、开疆拓土的征战。

此刻,一幕历史大剧正在这里真实再现——

在弥漫的滚滚风烟中,千军万马,奔涌冲撞,杀声震天,旌旗飘荡,一场气吞山河的战争正在广袤的宁夏平原上,有声有色地上演……

这是1995年,一个惊心动魄的冬日。由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宣传部主抓的40集电视连续剧《贺兰雪》(初名《西夏王》)正在紧锣密鼓地拍摄中。

《贺兰雪》真实描绘了公元12世纪前后崛起于贺兰山下,活跃于黄河中下游各地的党项人及其所建的西夏王朝,在祖国西北地区纵横四方、繁衍开发的悲壮历史;生动演绎了西夏与中原地区进行经济文化交流的全景式故事;着重揭示了西夏几代英雄人物叱咤风云的传奇人生与悲欢离合的曲折命运。全剧深刻彰显了中国各民族不断走向统一的历史趋势。

迎着历史的风起云涌,对十年一剑总算开拍的《贺兰雪》,时任自治区党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的马启智再三强调,一定要确保拍摄质量,一定要做到精益求精!一定要通过这部大剧的播出,再现中国历史文化辉煌的一页,并最终达到宣传宁夏、提高宁夏在海内外知名度的目的,并以此促进宁夏文化、经济及旅游事业的发展。

时任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贺兰雪》总顾问、总监制的张怀武,兴奋地忙碌着,精心地协调着各部门、各方面的关系。

要知道,这是宁夏第一次拍摄一部40集的大型电视连续剧,投入的人力、财力前所未有,其影响力同样前所未有——作为宣传部常务副部长,他深感责任重大,意义非凡;作为一个史学专家,他更有如愿以偿的自豪感与欣慰感。

此刻,金戈铁马,飞沙走石,正在拍摄的是著名的西夏与宋朝发生的好水川之战。披着军大衣的总导演陈家林站在摄像机旁,举着话筒正在指挥“兵车成岭,刀戟如林”的宏大场面。呐喊声声之中,刀光剑影之下,他双目炯炯,精神抖擞地导演着一个个震撼人心的历史画面。

看起来,一切似乎都很正常,一切都在顺利进行。对这部已是轰动上下的历史大剧,从自治区党委、政府到西夏学专家学者,都寄予了深切的厚望,宁夏各族人民更是满怀期待,翘首以盼。

然而,就在这时,犹如晴天霹雳,一个巨大的意外打击,竟然自天而降,重重砸在了《贺兰雪》的头上!

1995年12月1日,国家广电部发出文件,通知宁夏电视台立即停拍《贺兰雪》。12月4日,文件传达到剧组,引起一片震动!一时间,风沙扑面,贺兰雪凝。

——为什么?人们惊呆了,更多的是难以接受!

——怎么办?大家困惑了,更多的是进退两难!

要知道,此时的《贺兰雪》已完成了70%的拍摄任务,再用一个月就可以结束前期的拍摄工作,最迟至1996年春节期间即可封镜。而此时拍摄费用也已超过1580万元!停拍,就意味着这些钱全部都打了水漂!剧组会计急呼:这笔投资相当于国家拨给宁夏电视台事业经费五年的总和,谁还得起啊?!何况,因宁夏财政困难,这笔钱是剧组采取了银行贷款、社会赞助、个人投资等方式千方百计筹集到的,本想等电视剧在中央电视台播出后,通过广告收入还款。

不仅如此,为《贺兰雪》的拍摄,还在灵武建起了占地110亩的横城堡西夏影视城。不仅修复了古城墙,新盖了6个城门楼,而且新造了5700平方米的元昊大殿、德明大殿、死囚牢以及野利古堡等8处景点,还在银川剧院和宁夏宾馆搭建了一部分内景。同时剧组还购置了4000多套服装、3600件道具、2000件兵器,近百匹的战马、骆驼、牦牛等也都全部到位。还有,从全国38个文艺团体邀请来的众多明星、演员以及摄像美工灯光及服化道等演职人员的劳务费及返程路费又将如何筹措?

总之,为了《贺兰雪》这一大型文化工程,宁夏已投入了巨大的人力与财力,倘若半途而废,经济上的巨大损失难以承受不说,政治上的影响更是后患无穷,令人担忧!

一系列的严重问题,如泰山压顶,摆在眼前,都亟待一个明确的答复与妥善的解决。

此时,作为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的张怀武感受到生平最大的压力与最深的痛心。他敏锐地意识到,《贺兰雪》被停拍的背景,一定与年初那封恶毒中伤的冒名诬告信有关。

那是1995年3月25日,就在《贺兰雪》抓紧筹拍之际,中共中央办公厅转来了一封信。

宁夏有人以“宁夏西吉县36名山区教师”的名义,向中央写了一封诬告信。诬告信的题目是《对宁夏耗资二千多万筹拍大型电视剧〈西夏王〉的意见》不仅送给了中宣部部长丁关根,还送给了江泽民、乔石、胡锦涛、曾庆红等中央领导和中央有关部门。

诬告信借1993年发生过的西吉事件称:“西吉事件虽已平息,但至今动乱因素仍在酝酿和发展。一些反动的宗教上层人士和大阿訇已放出口唤:古代党项族能叛宋称王立国,难道现如今我们回回就只能有个‘自治区’,而不能建个‘回回国’吗?”

诬告信还称,“台湾企业愿意分批投资60万元加盟拍摄《西夏王》,群众议论说:西夏叛宋称王,台湾鼓吹台独,历史与今天何其相似啊!”

诬告信甚至还“建议”:“西夏这段历史是倒退的历史,应属于文艺作品表现的禁区!”云云,皆是耸人听闻的狂言悖语无稽之谈。

中央领导在信访摘要上作了批示,要宁夏协助调查此事。自治区党委非常重视,随即派人前往西吉县调查。调查结果表明,这封诬告信根本不是西吉县教师所写,而是宁夏电视台一名干部因没有达到个人任职目的而伙同个别人冒名所为。

为了使电视剧能够继续拍下去,时任自治区党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的马启智专程去石家庄给中宣部部长丁关根作了汇报。之后,马启智又以党委办公厅名义给中央写了报告,说明《西夏王》并无任何政治问题与经济问题,匿名信内容全系编造。

1995年4月底,中共中央宣传部文艺局来电调剧本正式审查。

1995年5月22日,中宣部文艺局致函宁夏区党委宣传部文艺处和《西夏王》联合摄制组:认为剧本创作认真严肃,在努力尊重历史的前提下,艺术地描述了12世纪初叶我华夏边民统一开发祖国西北边疆的壮阔历史面貌,生动地塑造了以李元昊为代表的西北边疆少数民族杰出人物形象,读来感人。

为了避免引起歧义,也为了更准确反映崇尚白色的西夏王朝最终融入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历史真实,剧组在又一次组织剧作者高树榆、刘鹏越、杨杰对原稿进行多处修改之后,决定将《西夏王》正式更名为《贺兰雪》。

突起的波澜总算暂时平息下来,《贺兰雪》由此被准予开拍。

著名导演陈家林应宁夏方面盛情邀约,欣然担任了这部大剧的总导演。《贺兰雪》于1995年5月正式开机——宁夏有史以来最大的一项影视文化工程终于拉开了帷幕。

可是没想到,最终还是因为那封诬告信,中央电视台不再履行联合拍摄的合同书

难道就此停拍?损失不可估量,谁都不甘心。

不停拍呢?怎敢违抗组织原则?后果将非常严重。

进退维谷!张怀武第一次品味到这四个字的分量——进则险,退则艰!

作为主持工作的副部长,他当时面临的处境可谓非常艰难——不但有一些人借机指责决策失误,而且还有如此重大的经济压力,又该怎么处理?!

不仅如此,还可能引发社会不安定的因素——在灵武横城堡修建占地110亩西夏影视城时,因为有自治区领导挂帅,加上陈家林导演的名气,灵武的回汉干部通过借款集资了210万元投入其中;另外,西夏影视城是由区建一公司垫资承建的;海内外一些投资商也因有自治区党委、政府的支持才融资加盟的。一旦停拍,必然引起各方面对党委、政府的不满,并同时引发债务索赔的更大纠纷……

——原想着闯出一条小省区也能办大事、办大文化、不向国家伸手的新路子,难道就这样被砸了!

古往今来,挫折与磨难常与人生相随相伴。它可以锻炼意志,也可以摧垮意志;它可以启迪智慧,也可以蒙蔽智慧;它可以高扬人格,也可以摧折人格;它可以激发生机,也可以毁灭生机。卓越者,则常能以自己的品格和智慧肩负起使命而负重前行。

入夜,一天的喧嚣渐渐平静下来,身心疲惫的张怀武却毫无睡意,捧着的一杯热茶已渐渐变凉。一个人站在书房的阳台上,仰望夜空,星光闪烁,遥远的回忆不期而至,使他的心绪久久不能平静……

从少年时代就酷爱历史故事,有一种解不开的历史情结。1964年,他考入兰州大学历史系。大学期间,他最喜欢待的地方就是校图书馆。

在那里,他如饥似渴地翻阅史料,饱读史书。千古历史之风云,铁血铿锵,常常令他感慨万千,情不自禁;中华文明之演进,绚丽多彩,每每让他思如潮涌,热血沸腾。几近湮灭的西夏,就在这时如顿悟般地与他发生了感应。贺兰千丈雪,黄河万古情——来自西夏故地的他,尽可能地收集和记录着一切与西夏有关的资料,以备将来研究之用——做一个有史识、有史德、有史胆的历史学家,就是当年历史系大学生张怀武的职业理想

1969年,他大学毕业了。然而命运似乎比意愿更有力量——他成为了一名共青团干部。曾任银川市团委书记、自治区团委副书记和宁夏教育学院党委副书记——古老的历史与青春的华章交织在一起,在他那里就凝聚成了两个字:担当!

1993年,他被任命为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仿佛天意垂青——历史赶来敲门。

到宣传部就任不久,一天下午,阳光和煦,一个名曰《西夏王》的剧本,放在了张怀武的办公桌上。他眼前一亮,立即展读。剧本乃宁夏作家高树榆先生所写,据说1986年就开始酝酿,已是几易其稿了。读后感觉整体不错,忠于历史,人物生动。自青少年时代就在他心里扎根的历史与西夏情结被深深触动。

当时,宁夏知名度低。一些人甚至包括国家部委的人写信的封面居然也是甘肃宁夏或甘肃银川。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在《宁夏日报》开展了“宁夏在哪里”的大讨论,把宣传宁夏,提高宁夏知名度摆上了宣传工作的重要日程。而宣传宁夏的突破口就选择从宁夏的地域历史和特色文化入手——沉寂已久的《贺兰雪》,自然风云际会应运而生。

一天,自治区党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马启智在宁夏宾馆主持研究拍摄《西夏王》(初名)的会议。会上他强调说,拍这个电视剧的目的,就是我们宁夏要利用独有的文化资源宣传宁夏,而且一定要把这个文化工程做成精品!自治区财政困难,只能立足自筹经费,探索按市场规律运作的创新之路。同时明确分工,宣传部主要把政治关,顾问组主要把剧本关,电视台负责落实经费和拍摄任务。

会后,宁夏电视台台长徐志健半开玩笑地说,启智是中央民族大学历史系毕业的,怀武是兰州大学历史系毕业的,而我是四川大学历史系毕业的,我们三个学历史的,拍不好西夏历史说不过去啊!

1993年10月5日,由自治区党委宣传部牵头,向自治区党委、人民政府送呈了《关于筹资拍摄电视剧、电影〈西夏王〉(初名)和建西夏城的请示报告》,报告很快得到批准。

1994年1月11日,电视历史剧《西夏王》筹备领导小组成立。领导小组由组长马启智(自治区党委副书记)、副组长刘仲(自治区人民政府副主席)、徐志健(宁夏电视台台长)等人组成。顾问组由张怀武负责。

张怀武深知,文学剧本乃一剧之本,是一部电影或电视剧投拍的基础,是一部影视产品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而只有首先突破文化束缚,解放所有的精神桎梏,方能创造出真正打动人心的文化作品。他要求作者,在整部作品中不要只是描写战争,还要着重表现党项族与中原汉族进行经济文化交流的史实,反映中原文明对西夏的影响力和凝聚力——以此承接并传递历史文脉,可以极大地丰富中华民族的文化宝库。同时,一定要突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与向心力,彰显中国各民族之间只有团结和睦,才能共同生存与发展这一深刻主题,弘扬爱国主义的主旋律。

他邀约作者详谈修改意见,还写信给剧作者高树榆、刘鹏越等人,指出:“描写有关西夏的东西,离开黄河不行,因为宁夏的历史可说是一部黄河开发史,早在两千多年前宁夏就开凿出了秦渠、汉渠、汉延渠,后来又开凿出了唐徕渠。西夏时期开凿的昊王渠遗迹至今尚在……历代王朝在这里兵戎相见,争相残杀,究其原因,都是为了争夺得益于引黄灌溉之利的宁夏平原……”他强调,“写西夏王朝的文治武功,武功的资料可能多一些,写文治就不那么容易了。但开凿‘昊王渠’引黄灌溉,这可是件大事,这是写昊王文治中的重要一笔,希望不要忽略它!”

之后,张怀武根据相关精神,就“关于如何正确处理历史上的民族关系问题”致函《西夏王》的主创人员,又提出四点要求:

一、历史上各民族之间的战争是国内的民族战争,辽、金、元的统治者都以“中国”自居。元世祖下江南檄文称:“先谓吊民而伐罪,盖将用夏而变夷”,说得最是明白。

二、尽管是国内的民族战争,但仍应分清是非,区别战争的正义和非正义性质。

三、历史上没有统一全国的少数民族统治者,在他们统治的地区内,或维持安定局面,或在大乱中给北方人民提供一片乐土,或恢复社会秩序,使经济文化重获生机,都值得肯定。但对上层人物的罪行应予谴责,要有辩证观点。

四、全剧要强调各族人民共同缔造中华文明的历史贡献。

他不仅在政治方面、史实方面进行宏观的指导,而且在细节方面也一丝不苟要求。被邀来与高树榆一起合作的辽宁作家刘鹏越曾写过《远东阴谋》等名剧,很有才华,擅长创作。但他写双方作战时由于历史知识欠缺,写“吹响了鸣镝”。张怀武指正,“鸣镝”是响箭,不是军号,是不能吹的……

高树榆先生后来在《宁夏日报》发文赞叹“坚持双百方针”的张怀武,“他本着实事求是的精神,既不横加干涉,又不疏于引导,而且是充分尊重文艺创作规律,充分尊重专家学者和编导人员,充分调动全剧组的积极性,并不断增强主创人员的社会责任心和历史使命感……”

在认为剧本已修改得较为成熟之际,张怀武及时组织召开了由宁夏史学界、影视界、经济界专家参加的讨论会,对拍摄此剧的必要性进行了论证。会议达成共识:不但要将这个本子拍成一部具有较高思想价值和艺术价值的电视剧,同时要借该剧兴建一座西夏影视城,为黄河金水旅游区增添一处胜景。

总之,宁夏拍《西夏王》,当时的想法很单纯,概括起来不过8个字:宣传宁夏,古为今用!

1995年1月26日,中央电视台影视部和宁夏电视台签订协议书,决定双方联合拍摄40集电视剧《西夏王》,中央电视台台长杨伟光要求拍成精品。

紧接着,便是诬告信卷起的波澜——调查取证,向中央呈送督察报告,剧本送审,《西夏王》更名为《贺兰雪》,获准拍摄……

此刻,因诬告信所引发停拍事件的发生,使眼前一切皆被颠覆而面目全非……

面对社会上的质疑与抨击,张怀武的回答自始至终都是如此明确:“从《西夏王》到《贺兰雪》,整个剧本的主导思想和修改过程我都非常了解,有没有问题我最清楚!”可谓旗帜鲜明,掷地有声!

此刻,人们谁都没想到,这个平时亲切随和、平易近人、宽容大度的张部长,一反常态,意志竟然这样的坚定,追求竟是这样的执著!

他是勇者,也是智者,懂得在重重压力下如何以退为进,力挽狂澜。他明白,天有不测风云,乃上天之本性;人有旦夕祸福,是人生之本质。他的信念明确无疑,那就是:决不能让《贺兰雪》功败垂成!

不畏难,方能克难;不怕事,方能成事。

他于第一时间稳定了剧组人心。并立刻向自治区党委书记黄璜汇报情况,表明态度:一是如果停拍政治影响很大,中央有关部门不了解实情,一旦停拍,诬告就成了事实;二是停拍后经济纠纷非常麻烦。

黄璜书记的答复是,还是要看政治上有没有问题,如果有问题,不要说一千万,就是投资一个亿该停还得停。你们先召集有关专家开个座谈会讨论一下剧本,如果没问题,党委再研究。

在讨论如何落实广电部停拍通知的大小会议上,张怀武以他一贯的民主作风,鼓励大家敞开心扉,畅所欲言。著名西夏学专家李范文、韩荫晟、高树榆、王天顺等人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他们通过摆事实、讲道理,对停拍通知所列举的理由,逐条进行了申辩。

大家一致认为,文学作品在政治思想上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和文艺观,它的题材领域应当是宽阔的,表现形式应当是多样的,对于《贺兰雪》这样的剧本,重要的是看它如何真实客观地表现了西夏这段历史。

陈家林导演本是个温和大度的人,在会上也忍不住含泪讲出了激愤之言:“我们干得好好的,上边既不看剧本又不看片子就叫停拍,难以服众啊!”他还说:“我在宁夏拍了半年片子,观察到宁夏好人很多,坏人极少。但好人太傻,坏人太坏!”

之后,一封以陈家林、高树榆等著名导演、编剧和李范文、韩荫晟等著名历史学家共十几人署名的《关于电视剧〈贺兰雪〉遭停拍的申诉信》很快寄往了北京。

毕竟得道多助。《贺兰雪》被迫停拍10天后的1995年12月15日,中央驻宁新闻单位由新华社宁夏分社社长陈思禹牵头给中央政治局发去了一份题为《40集电视剧〈贺兰雪〉停拍,宁夏各界反应强烈》的内参。反映《贺》剧的停拍“不仅会造成经济上的重大损失,而且会带来政治上的不良影响,严重损害当地党委和政府在群众中的威望,甚至会造成新的不安定因素……”

1996年元旦前,自治区党委办公厅主任任怀祥按照黄璜书记的意见,主持召开了西夏学和有关部门专家座谈会,对《贺兰雪》剧本,专家做了一致的肯定。会后,任怀祥将座谈情况如实向黄璜书记作了汇报。

在《贺兰雪》处于困境之际,张怀武于1996年春节登门看望九十高龄的自治区民盟原主委、诗人贾朴堂先生,病中的贾先生拄着拐杖坐起来,执一管毛笔,颤抖地写下了《感事酬张怀武部长》的诗:“大名天下无凡鸟,运志山中有杰英。当代公卿能荐举,神州何处不清明”!

——此之谓人心所向。

背负压力,张怀武的心情是沉重的,也是欣慰的;他的信念是坚定的,行动同样是果敢的。

1996年3月初,在全国人大八届四次会议期间,张怀武专程赶到北京。

他先到中央电视台会见领导,坦陈直言:中央台撕毁合同,完全是宁可相信匿名的诬告信,而不相信一级组织。张怀武反问中央台领导:中央台正在播出《水浒传》《东周列国志》,能往歪处联想吗?中央台应重新考虑。

他又连夜赶到宁夏代表团驻地京西宾馆,面见自治区主席白立忱,向他汇报《贺兰雪》遭诬告的情况。

他还约见了有关部门的相关负责同志,分别向他们汇报和介绍情况,尽最大努力争取更多的理解和支持。正所谓:岂能尽如人意,但求无愧我心!

俗话说:祸不单行。事情偏又一波三折,关键时刻,他意外地听到因到年龄,宁夏电视台台长徐志健将被安排退休的不利消息。作为《贺兰雪》的总制片人,徐台长在这个当口退了怎么行?他立即出面找领导恳谈,为了《贺兰雪》延缓徐台长的退休。好在有惊无险,上级同意了他的建议。

不料,又出了一个小插曲。一天,黄璜书记转给张怀武一封信,没有批示也没有表示任何态度。是全国政协转给他的。信的内容大意是,宁夏各地用“西夏”命名街道、商店、企业名称的现象很多,不妥,要求纠正。认为宁夏出现“西夏热”,不利于国家的统一和稳定。

虽说没提《贺兰雪》,但仍给人一种无形的压力。

随后,宁夏电视台、《贺兰雪》摄制组也联合向广电部呈送了《关于宁夏拍摄电视剧〈贺兰雪〉受诬告遭阻停拍事件的申诉》。《申诉》特别强调,筹备拍摄电视剧《贺兰雪》的工作,一直是在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政府的决策领导下进行的,自治区党委宣传部与宁夏电视台共同组织专家几易其稿,历时10年创作的《贺兰雪》剧本,因主题立意鲜明积极,符合新时代高扬主旋律的要求,不仅将其列入了“五个一工程”,同时上报到广电部“全国电视剧创作体裁规划会”后,又被列为全国历史剧作重点题材剧目。

宁夏电视台台长、总制片人徐志健也以个人名义,满含热泪给广电部写信倾诉衷肠,说明《贺兰雪》的拍摄乃是“人心所向,势在必然!”

张怀武不失时机地又印发了史学家白寿彜、李范文和吴天墀等先生关于西夏及《贺兰雪》剧本的几点意见。史学家们均以高度的历史责任感与做人的良知对西夏、对剧本给予了客观公正的评价。

中国社科院西夏学专家史金波、西北大学教授周伟洲闻讯后,也分别在《光明日报》发表有关西夏研究的文章。

终于,在各方面努力之下,广电部表态,《贺兰雪》复排与否由自治区党委决定!

于是,在被停拍37天后的1996年1月15日,张怀武向宁夏电视台台长徐志健传达了自治区党委的批示:“同意继续拍摄《贺兰雪》!”

接着黄璜书记会见了陈家林导演,感谢他对宁夏电视文化事业的支持,并对全体演职人员表示慰问。马启智、刘仲等党政领导也常到剧组看望,给大家以很大的激励。

1996年3月30日,《贺兰雪》封镜。

当天,锣鼓喧天,彩旗招展,宁夏各级领导、各界嘉宾和各族群众云集黄河之畔的西夏影视城,热烈庆祝《贺兰雪》圆满完成前期拍摄任务。

看着眼前这一片欢腾的景象,张怀武和剧组主创人员莫不百感交集。当然更多的是欣慰与喜悦。此刻,怎不令人想到一句名诗: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1996年10月中旬,《贺兰雪》在北京制作成功。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和广电厅为此召开了审片会,邀请了国内18位专家学者看片讨论。审片持续了整整5天。

5天后,专家学者的总体评语出台:

——我们参加了40集电视连续剧《贺兰雪》审片会,认真地审阅了全剧,一致认为此剧在政治上、艺术上都是一部很好的作品。

——此剧艺术地再现了中国中古时期西夏王朝的历史。实事求是地肯定了西夏王朝的历史地位和历史贡献。较好地处理了中国历史上分裂和统一的辩证关系,表现了中国历史上各民族密切交往、相互依存、共同创造中华民族历史这一民族关系的主流,令人信服地显现出中华民族凝聚力形成的这一段曲折过程。

——剧作所表现的西夏境内各民族生产和文化活动,诸如修水渠、冶铁、纺织、创制文字、兴办学校等,都能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剧中主要人物和主要故事情节,既具历史的真实性,又富有艺术上的可欣赏性。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情节跌宕起伏,故事引人入胜,精彩场景目不暇接。很多画面十分优美,有浓郁的地方、民族特点。不少对话带有哲理性,令人深思。

——总之,我们认为这是一部优秀的剧作。基本上达到了思想性和艺术性的统一,具有较强的吸引力和感染力,给人民群众提供了一部质量较高的精神文化产品,相信广大观众是欢迎这部力作的。

在经过三次严格的逐级审查后,广电部于1996年12月20日正式复函,同意宁夏的审查结论,同意播出《贺兰雪》。

1997年1月18日,历时三年拍摄完成的长篇电视连续剧《贺兰雪》,在宁夏电视台首播。该剧与全区各族观众见面后,好评如潮。《宁夏日报》推出专版进行报道。

之后,由北京台、上海台带头,全国34个省级电视台都购买了《贺兰雪》的播映权。《贺兰雪》不仅在国内销售顺畅,而且远销到了海外,取得了高覆盖的收视率。

更令人振奋的是,《贺兰雪》播出后,赢得了全社会广泛的关注和高度的评价!

人民政协报以《悲壮的历史,神秘的故事》为题,盛赞《贺兰雪》“是一部弘扬爱国主义主旋律的鸿篇巨制”。

世界日报以《贺兰雪揭破千古之谜,陈家林再现西夏风云》为题,浓墨重彩地推介《贺兰雪》,引起台湾收视高潮。

广州日报也发表了题为《西夏王朝探胜,广东客人居多》的报道。

海内外同样热爱这部电视剧的网友,纷纷到西北来旅游,他们在网上描述自己如何在当年《贺兰雪》的拍摄景点任神思遨游:

——遥想当年西夏王李元昊与没藏黑云在贺兰山下戈壁滩上纵马扬鞭的英姿,就感觉无比的浪漫。那高山与流水间响彻的清音,仿佛是元昊与黑云曾经缠绵的对白……

——我最喜欢的国内两部史诗式连续剧,一部是李少红的《大明宫词》,一部就是陈家林的《贺兰雪》。一说起剧中的女主角没藏黑云,记忆里浮现的就是一双迷蒙的眼眸,里面是浓得化不开的温柔,令人深陷其中而陶醉。

1997年5月30日,光明日报著名记者庄电一在他所发表的《小省区也能干大事》中,盛赞“宁夏的有识之士”:以极大的魄力将“40集大型历史连续剧《贺兰雪》拍摄成功并在全国各地陆续播出后……广受好评,令人刮目相看”。

2000年4月2日,宁夏广播电视报刊登了宁夏中国旅行社总经理何乃钧的文章《酒香也得吆喝》,其中写道,今年大年初二,香港有两个旅行团抵达宁夏,引起他们兴趣的是,看了香港亚视播出的电视剧《贺兰雪》。旅行团来到宁夏之后,广袤的山川大地,雄浑的大漠风光,西夏王陵的文化韵味和神秘色彩,都令他们流连忘返。

2007年春,在全国政协开会期间,云南省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主任蒲元华认识了时任宁夏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主任的张怀武后很高兴,立刻向他索要《贺兰雪》的光盘。张怀武惊喜地问道,这么多年了,你还记得《贺兰雪》?蒲主任说,当然!我们云南就是因为看了播出的《贺兰雪》,当年就连续几次组织人到你们宁夏去参观的。大家都感到西夏故土宁夏,是个很有特色的地方呢!

宁夏旅游局的同志曾当面感激说,《贺兰雪》在广东与港台播出后,不断有台湾、香港同胞从香港专门包机到宁夏一游。仅一年就为宁夏带来了一两个亿的旅游收入。

《贺兰雪》堪称一部宁夏文化史上前所未有的大制作、大手笔,它以空前的影响力,成功地宣传了宁夏,弘扬了民族文化,使社会各界人士由衷赞叹,各族人民欢欣鼓舞。而这一切的取得,不知凝聚了多少人的心血、汗水、泪水……

《贺兰雪》这部揭示历史之谜的历史大剧,亦终将被历史之碑所铭记。

2012年春暖花开之际,笔者与本书主编朱鹏云相约敲开了张怀武先生简朴的老宅——他已在这里住了20年,唯一“奢华”的是窗外中山公园一角的碧波与垂柳。

老宅的书斋里堆满了书,与众不同的是无论卧室还是客房四壁也都是书柜。目之所及,他的书有:思想类、人生类、辞典类、文学类、宗教类、艺术类……足有数万册!当然更多的还是史学类书籍。在笔者看来,尽管张怀武先生多年从政,然其最本质的社会身份当是史学专家,一个有史识、有史德、有史胆的史学专家。

张怀武在2012年发表的《数典莫忘祖——读史笔记之十六》一文中特别共鸣余秋雨先生在谈及宋代历史时所说“如果从宏观的中华历史来看,其他各方(辽、金、西夏)也同样是主角……根本无法受制于同一个价值体系。宋朝固然有英雄,其他各方也都有英雄,而且都是中华民族的英雄”。

青年时代喜读鲁迅,始终记得先生的这句话:“从血管里流出的毕竟是血。”后来做了记者,阅人无数,不时发现我们这个古老民族还有一类人,他们的血管里奔流的永远是鲜血。而那血,又总是热的。我以为,触手可及的热血忠魂者,凡决策、领导、参与和支持拍摄了《贺兰雪》的有识之士,都当之无愧!

“崇高的事业,必定是经过自强不息的奋斗之后才达到理想的彼岸的。”——《品格的力量》的作者斯迈尔斯说得何等好啊。

作为拍摄《贺兰雪》主要领导的马启智,回顾这一段充满艰辛的历程时如是感慨:拍摄中间经历了许多曲折,最终还是硬着头皮拍下来了。播出之后总体反映还是很不错的,特别是国外一些大使馆反响很大。我出访中得知,大使馆许多人都喜欢看这个电视剧,很为宁夏这一文化亮点感到自豪和欣慰。他还肯定了张怀武当时为了《贺兰雪》不至半途而废顶得比较硬,具体办了不少事,给人以鼓舞。

一位资深记者在时隔多年后,评价已退休的张怀武:他是一位勇于担当的官员,政绩有目共睹;还是一位具有人文情怀的知识分子,富于真知灼见的力作不下百篇。但更让人敬重的是他的精神品格,他的文化境界,这一切在《贺兰雪》拍摄的曲折过程中,可谓体现得淋漓尽致。也许,豁达之中另有一种难言的苦衷与委屈,非当事者恐不能深切体味……

抚今追昔,张怀武常感荣幸——在任期间能遇到拍摄《贺兰雪》这个历史机缘,可谓不负今生。因此,他总是情不自禁地回想起当年那一幕幕感人的场景。他由衷地赞叹道,《贺兰雪》的成功,首先取决于上级领导高瞻远瞩的决策与支持,之后是大家呕心沥血的共同努力。忘不了:宣传部文艺处长马宇桢上下沟通积极促进;总导演陈家林在被迫停拍后,春节时困在宾馆里毫不退缩的据理力争;总制片人徐志健百折不回志在必拍的全力以赴;制片主任李宪为解决经费困扰的四处奔波;还有新闻媒体陈思禹、庄电一等记者不畏风险的仗义执言;更有李范文等专家学者们的锲而不舍,他们用自己的专业精神提供了最有力的学术支撑——特别是年届八旬的韩荫晟先生不顾病痛,一次次拄着拐杖坚守历史良知的慷慨陈词……

《贺兰雪》,正是由这样一群不负历史使命的文化推动者,披肝沥胆共同铸就的辉煌啊!唯其如此,它的文化价值和历史价值,早已超出了它所表达一切。

联想到在张怀武先生家里看到和感受到的一切,那成千上万册的书籍,那沁人心脾的书香,正所谓:“栽松可以邀风,植柳可以邀蝉,藏书可以邀友,积德可以邀天。”——德,乃天地之大道也!

此刻春意盎然,贺兰山的积雪已经融化,那汩汩雪水,正千曲百折地汇入滔滔黄河;黄河川流不息,又千回百转地汇入汪洋大海——生生不息,源远流长;感天动地,亘古激荡。

写到这里,笔者实在忍不住想将《贺兰雪》的主题歌词做一点小小的改动,以使那沉雄顿挫余音不绝的历史旋律,能更深切地抒发出一种挣脱了千年束缚之后的自由与奔放——

大雪茫茫,依然飘洒着古老的梦想;

黄沙漫漫,难以掩埋那往昔的辉煌;

长河滔滔,不断激荡着英雄的传奇;

羌管悠悠,恒久诉说着岁月的沧桑。

啊——天风荡荡,给我一副坚强的翅膀,

让我飞到白雪融化的贺兰山上,

看一看,再看一看我的故乡,这辽阔神奇的地方!

——时至今日,《贺兰雪》的主题歌如果这样传唱,是不是会更加深入底蕴而荡气回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