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西夏王陵的开发者、建设者和守护者们
张爱林
初秋的黄昏,夕阳把大地映照得像是在梦幻中一般,金碧辉煌,气象万千。远远地望去,贺兰山的轮廓越发凝重、深沉,整个山脉犹如一个巨大的黑色剪影,被镀上了一层耀眼的纯金。
此时,我站在西夏陵区,极目四望,只觉得周围的一切——天地宇宙、日月星辰,甚至像花草、树木、房屋,这些凡尘俗世间的东西似乎也都被披上了一层神圣的外衣,越发显得庄重和古朴。这就是被世人誉为东方金字塔的西夏王陵,它看上去似乎一望无边,由于没有建筑物的遮掩,大约50平方公里的占地面积显得极为空旷、苍凉。
西夏王陵作为中国现存规模最大、地面遗迹保存最完整的帝王陵园之一,目前已发现9座王陵。这9座王陵每一座都是独立而又完整的建筑群体。在它的四周,又星罗棋布着253座陪葬墓。这些西夏时期的陵墓,一座座陵台、一堆堆封土、一堵堵神墙、一个个土台、一片片砖瓦、一块块残碑,无论是在参观者、旅游者的眼中,还是在考古学家们的眼中,都深藏着鲜为人知的秘密,埋藏着许多历史之谜。
然而,来到这近千年逝者的安详之地,我并没有把目光停留在考古学家们所关注的历史研究和文物发掘过程上,而是投向了那些公而忘私、献身西夏王陵景区保护和发展陵区事业的开发者、建设者和守护者身上。因为只有他们才是活在这个陵区的有血有肉的真正的英雄,也正是因为有了他们可贵的献身精神,才会使西夏王陵这样宝贵的国家财富不遭破坏,完整地被保护下来,造福人类、造福于子孙后代。
——题记
西夏王陵开发建设的一号功勋人物——王月星
让我们穿越时光的隧道,来到公元1996年的夏天。
这一天,同样是黄昏,同样是贺兰山下,雄浑苍凉的王陵前,残阳如血,一位个头不高、年过半百的男人久久伫立在夕阳中……他就是刚刚走马上任的西夏陵区管理处主任,也是后来西夏陵区最忠实的守护人,西夏陵区建设规划、开发的创始者——王月星。
但十分遗憾的是,在我动笔写这篇文章的时候,王月星却早已在8年前,一次下班回家的途中遭遇车祸不幸去世了。于是,我带着一种深深的惋惜心情和人生无常的感叹与触动,在了解和认识他的人当中走访、倾听,并在翻阅西夏王陵规划建设的历史资料中为他写下这段文字。
那是1996年5月,塞上,一片姹紫嫣红,春花烂漫。时任银川市文化局、文物局局长的王月星,同时又担任了西夏王陵管理处主任。面对贺兰山下几百座虽是黄土堆积但极为雄浑壮观的西夏王陵,他心潮起伏,思绪万千……
西夏是公元11世纪至13世纪以党项族为主体建立的地方民族政权。党项族是我国古代西北地区羌族的一支,它有8个部落,其中拓跋氏最为强盛。西夏王国的出现,是我国古代历史发展中的重大事件。这一时期,西夏国与北宋、辽、南宋、金并立近两个世纪,创造了独特的民族文化,成为中华民族文化园中的一朵奇葩。后因西夏典籍渐被湮灭,西夏历史被蒙上了朦胧的面纱,神秘的西夏王国,留给后人诸多待解之谜。
20世纪二三十年代,随着西夏考古的重大发现,国内外曾掀起过一次西夏研究热潮,但主要限于对西夏文字的研究和西夏文文献的整理。进入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迎来西夏研究的春天,一批批国内外专家学者不畏艰难,投身到西夏研究的行列,取得了前所未有的研究成果,一门新兴学科——西夏学脱颖而出。与此同时,有关西夏的宣传报道屡见报端,西夏历史、西夏文化引起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
有“东方金字塔”美称的西夏王陵,是西夏王朝辉煌与沧桑的历史见证,是西夏文明的集大成者,在考古、学术研究、旅游等方面极具价值,被有关专家称为“世界性垄断资源”,发展前景十分广阔。
1986年,西夏王陵作为我国现存规模最大、最重要的一处西夏文化遗存正式对外开放。1988年,又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第二批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
但令人十分遗憾的是,在此后漫长的十年中,西夏王陵景区各项工作进展缓慢,各项工作都处于停滞状态。但见眼前的陵区开阔而起伏不平,随处可见断瓦残砖,到处是沙丘和乱石堆积的丘陵,满目荒芜。王月星不由一阵心痛,他暗下决心,一定要把西夏王陵保护好,一定要把西夏王陵的开发建设工作搞上去,让党和国家放心,让全宁夏的老百姓放心。
为了尽早由一个外行转为内行,也为了早日熟悉和掌握国家关于文物旅游开发工作的各项政策法规,从此,人们便可看到王月星的办公室里常常亮着一盏明灯。他每天坚持学习到凌晨二三点钟,搜集和查阅有关西夏王朝的历史文献资料。除了对自己严格要求之外,王月星还十分注意尊重人才。作为一个领头人,他深知人才的重要性,每次遇到专家学者,他都热情相待,主动求教,对于下级员工提出的合理化建议和意见,他都能认真听取,及时采纳。在原西夏博物馆筹建期间,他多次主持召开专家论证会,还亲自拿着方案到专家家里,虚心征求意见。西夏陵石像生群工程,从策划、设计到工程竣工,历时两年多,仅图纸、校样就出了二十几稿,专家讨论会开过十几次。
为了尽快使西夏陵区的管理工作走上正规化,在王月星的主持下,出台了《西夏陵区文物保护管理办法》《西夏陵保护规划》和《银川西夏陵区保护管理条例》等有关文件,经有关部门审议通过后颁布实施,使景区文物管护工作有史以来有了法律依据。为了有效防止景区内文物遭到人为破坏,他组织人员全面清理了景区内各种违章建筑,并配备专人加强陵区管护巡查,同时,协同文物管理部门,按照自治区整体规划,逐步加大文物考古挖掘工作力度。在他主持西夏陵区工作期间,共发现、开挖、清理、维护陪葬墓59座,并完成了西夏陵三号陵园的保护性挖掘,对陵园的建筑结构、布局、风格都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王月星深深地明白,文物管理工作的根本在文物保护,重点却在发展特色旅游。对于西夏陵来说,特色旅游就是文化旅游,但是仅凭几座饱经千年沧桑的古墓是不行的,硬件设施尤其是文物展示和旅游综合服务建设是陵区开发工作的重中之重。
为了加快陵区建设步伐,王月星四处奔波,多方筹措资金。有一年冬天,正值冰天雪地,为得到国家某部委负责人对陵区工作的支持和帮助,他竟在人家的大门外等候了整整一夜,终于感动了这位上级领导。
就是凭着这样一种精神,王月星感动了许多人、许多部门,使西夏陵区在短短几年的时间里,完成了景区道路、供水、供电、通讯工程,增加了石狮、桥栏、馆碑、纹香炉等小型景点,兴建了大夏宾馆、西夏史话塑像馆、西夏民俗风情园、跑马场等一系列综合性服务设施,从而使景区旅游服务项目更加丰富多彩,服务水平也明显提高。特别是西夏博物馆的建成,结束了银川市无博物馆的历史,填补了我国无系统陈列反映西夏历史文化专题博物馆的空白,为宁夏建立西夏史学研究中心开创了良好局面。
工作是搞上去了,王月星的身体却垮下来了。人们都知道,王月星是一个为大家舍小家的人,为了工作不计劳苦。尤其是西夏博物馆在建期间,他每天吃住在工地,就连老母亲病重也没有请一天假。结果母亲突然去世,他没有来得及看老人家最后一眼,留下了终生遗憾。由于他长期视工作如生命,长期超负荷工作,身体患上了多种疾病。大家还记得有一次正在工作时,王月星突然脸色发白,豆大的汗珠直往外冒,疼得连话也说不出来了,原来是他的老毛病胆结石病又发作了,大家慌忙把他送到了医院。大夫为他检查之后决定立即给他动手术,可是王月星一听连连摆手。就这样,反反复复多次。
据说到了2001年春节,王月星的胆结石病又一次发作了,他被家人强迫送进医院做了手术。手术后,主刀大夫举着几块鸽子蛋一样大小的结石对王月星和他的家人说,要是迟来几天,石头把胆囊磨破,后果就不堪设想了。
2003年10月4日,那是一个不同寻常的日子。王月星像往常一样下班回家,可是,这一次他却是走上了不归路。一辆飞驰而来的大车和王月星所乘的小车相撞,当场夺去了王月星的生命。就这样,我们党失去了一个好党员,西夏王陵管理处失去了一个好带头人。
之后,由于种种原因,西夏陵区的工作一度跌入了低谷。曾有人武断地预言,谁到这里也搞不好。
顶风而行,受命于危难之时的徐坚
2009年元旦刚过,一位身材魁梧、目光坚定的中年男子迈着自信的步伐走进了西夏陵区。他叫徐坚,年方53岁。
徐坚先前曾担任过银川市地震局局长、银川市政法委副书记……说实话,走马上任西夏陵区管理处主任一职并不让他感到意外。上任伊始,他所面对的形势是,职工人心涣散,干部队伍不稳,各项管理松懈,背负着400多万元外债,其中拖欠银行贷款370万元,职工工资难以保障……
塞上隆冬,寒风凛冽。压力、责任重似千钧。虽然徐坚有着充分的思想准备,知道来到西夏陵区的工作不会是一帆风顺,可怎么也没有想到陵区的状况居然会窘迫到如此地步。他决心要和西夏陵区的干部群众同心同德,同甘共苦。后来,经过与银行多次交涉,又四处奔波,这才让单位和职工安然渡过这一难关。
虽说到西夏陵区管理处工作之前徐坚曾在几个部门担任过领导,对领导基层工作有着丰富的工作经验,可他还是决心从一个小学生做起,加强学习,尽快进入角色。上任后不久,一个春意浓浓的日子,徐坚专程来到镇北堡西部影城,他要拜访红遍全国的著名作家和企业家张贤亮,求教旅游景点的管理经验。年逾70岁的张贤亮热情地接待了他,接下来的交谈甚为融洽,张贤亮给徐坚出了许多称得上是“金点子”的好主意。
此后,一连几天,陵区工作第一线都可看到徐坚的身影。他和蔼可亲,满面笑容,像一个大哥哥一样和职工聊天谈心。通过调研,徐坚了解到,在西夏陵区有60%的职工是合同制职工。这部分职工工作岗位虽在一线,可工资待遇却比在编职工低很多。有些职工已经在陵区工作了十多年了,可就因是编外人员,工资还是上不去。这种同工不同酬的现象,严重地影响了广大职工的积极性,也让他们对陵区的领导失去了信任。
夜晚,苍凉的贺兰山像一幅巨大的黑色剪影高高耸立,山下,荒冢古墓一片漆黑,陵区的小道上早已没有了游客的踪影。职工们都睡了,可徐坚还坐在灯下苦思冥想。作为一个长期在基层工作的领导,徐坚深深明白,一个单位,当职工对公正、公平丧失了信心时,工作就会搞不好,职工就会没有工作的热情和积极性,人与人之间就会矛盾重重。眼下,最关键的是:只有恢复了公平、公正,才能让群众对领导班子恢复信心。可靠什么才能做到这一点呢?徐坚清醒地认识到,威信要靠自己来树立。他决定尽快解决职工的工资待遇问题。
没过多久,西夏陵区成立了工资并轨领导小组。经过几个月的反复调研工作,本着公平、公正、对职工一视同仁的原则,终于使西夏陵区的工资问题得到了圆满解决。这一举措深得民心,极大地调动了职工的积极性,也感动了所有不在编的新老职工。
在工作中,徐坚时时刻刻警示自己,对党纪国法要有敬畏之心,对人民群众要以诚相待。西夏陵区除贺兰山岩画的防洪工程因情况特殊他亲自过问外,其他所有工程项目,他一概放手让具体部门去做。这一点让职工们心服口服,可也让一些人不相信不理解。
经过一段时间努力,西夏王陵管理处人心凝聚了,士气提高了,干部群众奋发进取,初步形成了一个克服困难、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
紧接着,是如何提高旅游区内的服务质量的问题。服务质量,说到底,是一个员工素质的问题。为了提高员工素质,强化服务意识,提高服务质量,不久,陵区热热闹闹地举办起了各式各样的学习班和讲座,分不同岗位、不同专业人员进行培训,并根据学习培训内容进行考评,检验学习效果。徐坚还鼓励大家通过各种方式学文化、学技术,只要取得了国家认可的技术等级或职称,单位一律报销学费。经过此番工夫,西夏陵区职工素质整体有了很大提高,讲解员水平也更上一层楼。其中现已是西夏博物馆副馆长的师培义和讲解员赵爱玲更是出类拔萃,他们的讲解由于掌握了丰富的历史知识而显得深刻、生动,常常博得游客的阵阵掌声。
由于陵区位于贺兰山下,远离城市,文化业余生活相对贫乏,徐坚决定狠抓企业文化。他除了组织员工进行全天候、全封闭式的军事训练、作风纪律整顿,还举办歌咏比赛,举办以“热爱本职岗位、提高服务质量”为主题的演讲比赛,还举办了有三人篮球、足球、象棋等项目,内容丰富,趣味性强,参与面广的职工运动会,使员工文化生活有滋有味,极大地增强了职工的凝聚力,激发了职工的工作热情。试想,在这样的文化氛围中,何愁培养不出一支懂业务、善管理、执行力强的员工队伍。
作为西夏陵区的领头人,徐坚深知,西夏王陵历经沧桑,虽已发现二十余载,但文物保护远远不够,他决心要把老祖先留下的这份宝贵文化遗产保护好,管理好,利用好。他说,在做每项工作时,我都一再提醒自己不能有丝毫失误,失误了我就是历史的罪人。为此,在做《西夏陵景区3号陵游览区旅游修建性详细规划》时,他和有关专家学者反复研究修改,五易其稿,才算完稿。为了加强对4号陵、6号陵的保护,西夏陵管理处请来了目前在土移置加固保护方面具有国内顶端技术的敦煌研究院的考古学者对4号陵、6号陵进行地表主体遗址的加固保护工作,并从2011年起每年安排100万元用于文物保护工作。
目前,陵区的文物保护工作进一步深入,旅游资源得到有效利用,干群关系更加密切,职工凝聚力明显增强,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客源市场进一步拓宽,品牌效应明显提升,旅游人气大幅上涨,2011年旅游人次有望突破45万。
在采访中,我注意到徐坚谈起工作来一五一十,滔滔不绝,却很少谈到他自己。
当我请他介绍一下他上任以来在加强文物保护和基础设施方面都做了哪些具体工作时,他的回答非常简练而到位:
一是我们与敦煌研究院联合完成了6号陵的保护工程前期试验,为下一步全面实施保护工作奠定了基础。
二是启动了西夏陵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立项申请工作。
三是与自治区考古研究所完成了6号陵考古发掘出土遗物整理并开始发掘报告的编写。
四是完成了《西夏王陵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的修编,在规划中西夏王陵景区将和贺兰山东麓所有景区组成各具特色的有机整体,届时会吸引更多的游客光临。完成了……
徐坚还告诉我,目前的西夏博物馆已远远不能适应新时期发展的需要,许多高科技的东西也已因馆内条件所限不能展示。根据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条件,在核心区内不能有任何建筑物。所以尽管困难重重,现有的西夏博物馆必须得搬迁,否则就没有申报资格。新的西夏博物馆馆址已获国家文物局批准,就等设计招标了。
谈到远景规划时,徐坚充满了信心。他说,新的博物馆建筑面积一万余平方米,无论是从设计理念、风格上都要达到国际一流水平。届时,将运用文物、绘画、影印图照、模型,尤其是最为先进的声光电展示手段,真实地再现西夏历史和西夏文化的同时让所有游客从中感受到高科技服务的魅力。比如说我们可以制作三维短片让人们更加形象地了解西夏历史,也可以把世界各国的皇家陵园实景制成短片,让游客不出国门就如同目睹,丰富和拓展人们的历史文化知识。
还由于从李元昊建国到公元1277年西夏被蒙古所灭,西夏统治今宁夏、甘肃、陕西北部和内蒙古西南部等地区达189年之久,有许多十分珍贵的西夏文物散落在民间,我们还将开辟一个民间文物收藏品的展馆,让散落在民间的珍贵文物也能得到一个在国内外游客面前展示的机会。
采访结束了。按理说,我可以坐下来写我的这篇文章了,但在我思想的深处,却还有诸多问题没有得到解答。
于是趁着“十一”长假,我来到了西夏王陵。当陵区管理处办公室的小帅哥肖静海把车停靠在一排矮小陈旧的小平房后时,我还在纳闷,这是什么地方啊?为什么会把我带到这里?小肖这才向我介绍道:“这就是我们的办公室。”
闻听此言,我大惊。前几次来西夏王陵,都是以游客的身份参观游览,根本不会想到在这一排排白杨树身后却藏匿着一排如此破旧低矮的小土屋。我不得不用怀疑的目光又一次打量了一下这一排似乎是解放初期才会见到的小平房,它的外墙已斑驳陆离,形象低矮破旧,比起现今许多单位窗明几净的高楼大厦来说真是具有天壤之别。
面对如此情景,为了获得更加真实的素材,我索性隐藏了记者的身份,有意接近了一些员工,从他(她)们的口中我了解到:
在群众的心目中,徐坚是一个一身正气、为人公正公平的领导。
谈到徐坚是如何以身作则,靠以诚相待,靠有敬畏之心赢得民心时,有员工深情地对我说,每天徐主任上班,小车从来不直接开到办公室门口,他总是让司机把小车停靠在陵区的大门口,然后自己步行到办公室。在这几百米的路程中,他就像一位虔诚的清洁工一样,走一路捡一路垃圾,每天上班来,捡一趟,下班去,又捡一趟。就这样,风雨无阻。工作中,他从不讲大话空话,事无巨细都要亲自操心。西夏陵有许多开发项目,他总是亲自出马一趟成功,这样既节省了时间,又节省了人力。
在工作中,徐坚时时刻刻警示自己:在这个地方工作一定要有敬畏之心,这里面包含着对党纪国法和对人民群众的敬畏之心,还有对历史文化的敬畏之心,除此之外,对所有的人都必须以诚相待,否则一切都是小动作。
员工们还告诉我,到西夏陵以来,徐坚对人对事是公平公正的,在西夏陵的发展建设上是全心全意的,可以说,是倾注了全部心血,在用良心做事。他对下属人员和其他同事总是以诚相待,对职工的困难他总是挂记心里。徐坚是个心细如发的人,他提出要以感情留人,以事业留人,以待遇留人。他刚来的那年,正是隆冬时节,当他来到职工杨月红的工作室时,被这里艰苦的环境感动了。这是一间很小的工作室,室内没有通暖气,只靠一台小小的电暖器取暖,室温很低,他还细心地看到,小屋里的水桶里结着一层薄冰,再看职工杨月红的头发上,竟然挂满了白色的冰霜,徐坚心头不由一阵难过,泪水在他的眼眶里打着回旋,他在心中暗暗地发誓:绝不允许这种现象存在下去。几天后,职工守陵的小屋出现了一组簇新的电暖气,职工杨月红感动地说,真想不到徐主任刚来就看到了这些不起眼的小事,他真是一个关心职工的好领导。
平日,只要哪位职工家里有困难,徐坚总是会想方设法帮助解决。他还经常放弃休息日,加班加点,经常奔走在工作一线,当部下提醒他注意休息时,他却笑笑说:如果大家都像我一样操心我就不累了。
在徐坚的带领下,经过大家共同努力,他到任的当年游客人数就由2008年的29万人次增至38万人次,增长率达30%,门票收入首次突破1000万元,实现了“两个效益”的双丰收。
听了大家的介绍,再看看眼前简陋的工作环境,我的心中充溢着一种感动。我想无论是徐坚还是他的职工们,就是在这种环境中,双肩挑重担,守护着西夏王陵。他们就是这样,在这远离城市的地方,守住一片寂寞和荒凉,默默无闻地奉献着自己的全部心血和生命。他们是值得歌颂的,也是值得书写的。而西夏王陵,这座西夏历史上独一无二的帝王陵园,在西部大开发的进程中,必将成为一个更加耀眼的明星,为更多南来北往的客人讲述那一个个久远的故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