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新华社记者发问

新华社记者发问

时间:2022-01-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捧读着新华社青年记者陈聪的战地纪实,我感觉到,汩汩泪水从北非开罗解放广场,一直流淌到西亚大马士革萨拉丁城堡脚下。知道陈聪,是从他发自埃及和叙利亚的一篇篇散文诗般的新闻特写,以及充满思辨的新闻分析。陈聪就是潜伏于大河之中的蛟龙之一,只要有风有雨,只要给其机遇,必然一飞冲天,一鸣惊人。

捧读着新华社青年记者陈聪的战地纪实,我感觉到,汩汩泪水从北非开罗解放广场,一直流淌到西亚大马士革萨拉丁城堡脚下。这泪水,既是阿拉伯普通民众的苦难倾诉,更是极富人道情怀的媒体人的情感宣泄,尽管这种宣泄比较含蓄、克制、冷静。

知道陈聪,是从他发自埃及和叙利亚的一篇篇散文诗般的新闻特写,以及充满思辨的新闻分析。新闻界很久没有出现诗人了,现在有了;诗人圈很久没有出实录者了,现在有了。这就是陈聪给我的强烈印象。

当一位瘦弱而其貌不扬的青年男子,以灵光四射的文字和淡定超然的电视表达展现在我眼前时,我一度震惊:快男时代怎么还有如此低调而阳刚的青年人?外星语言流行的今天怎么还能看到如此行云流水、外美内质的典雅报道?当我应邀做新华社“新锐青年”评委,系统接触陈聪文字和电视报道集锦时才发现,我了解的他只不过是一位战地记者的冰山一角,他日常的报道大致如此,而且无不以基本事实为底色,节奏、韵律感分明得像钢琴的黑白键,又洗练得像雨水冲刷过的山石,藉此,你能嗅到战乱之地生命的短暂和平安的脆弱。

坦率地说,陈聪在驻外记者中已成另类,不仅因为其勇敢,因为其低调,更因为其震撼人心、征服读者的文字,不长的篇幅,几乎每每千字一篇,还没有来得及读够,报道已经划上句号,或戛然而止,或耐人寻味。

陈聪也创造了奇迹,我等过往之人惭愧不如。以他初生牛犊的资历,居然赢得新华社为其举办作品研讨会的殊荣,这种殊荣,不仅只有新闻泰斗才可享受,而且普通媒体人终生不敢企及,而他无论如何只是个新兵蛋子。很显然,他是靠作品征服了新华社的新闻评论人,靠灵性超越了太多的前辈,而新华社从来不是个埋没人才的地方。

当我捧读陈聪的文字时,一时感动。新华社就像一条流淌的河,貌似平静,实则流动;平时波澜不惊,每到危机总有鲤鱼跳龙门,足以证明这里是藏龙卧虎之地。陈聪就是潜伏于大河之中的蛟龙之一,只要有风有雨,只要给其机遇,必然一飞冲天,一鸣惊人。

有陈聪这样的青年,新华社就会永远年轻;有陈聪这样酷爱行走与实录的记者,互联网就永远无法战胜职业记者。

关于陈聪战斗过的埃及、叙利亚,关于他经历的日夜、甘苦、得失,我无需在此赘述,因为和他的形容状物相比,和他的快意抒发相比,我自愧不如。更何况我曾熟悉的埃及和叙利亚,已今非昔比,唯有把时间和空间留给读者,留给陈聪奇妙的文字,才显示我的真诚和对这名晚辈的敬重。

这本书,值得您仔细阅读,细细体味。至少,这是对我自己的进言。

博联社总裁、国际问题专家马晓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