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在写《刘志丹》小说中认识张秀山

在写《刘志丹》小说中认识张秀山

时间:2022-01-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写小说《刘志丹》之前,我没有见过张秀山,只是听一些老同志说此人精明强干,忠心耿耿,在西北干部中是不可多得的人才。在写《刘志丹》的过程中,我在查阅历史档案时,看到了1942年张秀山在西北局高干会上和1945年张秀山在西北历史座谈会上的发言,才对他又加深了一层认识。但不曾想到,他因审阅《刘志丹》小说,也受到了牵连。

李建彤(刘景范之夫人)

在写小说《刘志丹》之前,我没有见过张秀山,只是听一些老同志说此人精明强干,忠心耿耿,在西北干部中是不可多得的人才。

在写《刘志丹》的过程中,我在查阅历史档案时,看到了1942年张秀山在西北局高干会上和1945年张秀山在西北历史座谈会上的发言,才对他又加深了一层认识。他的发言很精辟、很全面、很实在。他把陕甘边区所进行的对敌斗争、路线斗争的历史,都讲得条理清楚,是非分明。

他讲到阎家洼子会议,对那位从北平回来传达“左”倾路线的人,表示出极大的愤慨。那次的传达,实际上是大规模肃反前的一个序幕。再往下看去,使我受到了极大的震惊,怎么会是这样的呢?刘志丹和他的战友们在陕甘边界开辟了20多个县的根据地,在那些执行“左”倾路线的人眼中,非但无功,反而有罪!

看了他们对刘志丹等人的指责,更使我目瞪口呆。他们把在山区建立根据地斥为“梢山路线”;把开展游击战争斥为“逃跑主义”;把用枪杆子打天下斥为“枪杆子万能论”;就连刘志丹收编黄龙山的土匪,也被斥为“有浓厚的土匪色彩”。

后来,正是这些大“帽子”吸引着我,促使我到处去寻找正确的答案。在寻找答案的过程中,我越来越深刻地体会到,当年刘志丹他们在创业的过程中,可算是多灾多难啊!随着调查的不断深入,我又发现,张秀山就是在1935年陕北进行肃反时,始终不向错误路线低头的人。他不求那些人放过自己,只求能用自己的生命来换取千百名红26军干部、战士的安全,因为这支革命力量来之不易,而且都是经过千锤百炼的精华。

新中国成立以后,国家在给干部定级时,给他定为四级,当时他是东北局副书记。后来听东北出差来的人说,在高岗事件的株连之下,他已被降级减薪,下放到一个农场当副场长。可是,他没有消沉,对于党的事业依然是那样的赤诚,对于工作依然是那样的热情,而对于他一生所走过的道路,他无怨无悔,并充满了自信与自豪。

由于张秀山是创建西北革命根据地的当事人,又是刘志丹的战友,我为了写《刘志丹》,在50年代末,到沈阳,第一次采访了张秀山。

那次,他谈得很全面、很清晰、很有条理,而且还列举了一些事例来说明当年的历史。例如,他用雨原战斗、马兰山战斗来说明刘志丹的正确的战略战术,用红2团南下,来说明当时两条路线斗争的尖锐复杂,用开辟陕甘革命根据地,来说明刘志丹的高瞻远瞩。他讲得生动、逼真,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就连敌人报纸上,哪年哪月哪日刊登了有关西北红军的什么重要消息,他随口就能说出来。

之后,我将《刘志丹》小说初稿送他审阅,他怀着对陕甘边根据地和红26军的深厚情感,对一些亲身经历的历史事件的时间、地点作了校订。

但不曾想到,他因审阅《刘志丹》小说,也受到了牵连。有人以此为由,拒不重新安排他的工作。一直到“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他调到北京工作,我才又见到了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