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小约翰:
讨厌得到令人不快的批评,世上所有的人概莫能外。从古至今皆是如此,因此我们不用去回避这个事实,也回避不了。
我知道在上周,哈里批评了你,从你脸上写满了的愤懑表情上就可以看出,也许到现你还为此心怀不满吧!对你而言,这个打击一定难以接受,对你此时的心情我表示能够理解。且不去管哈里对你提出的批评是否完全正确,但我明白,他一定强烈地伤害了你的自尊。你一定明白,对你横加指责的人不一定是就事论事,也有可能是想借此宣泄对你的不满或者是企图达到其他某种目的。因此,在你愤愤不平时,应当冷静下来想想,对你施以指责的人究竟是什么样的人。
不管他是谁,即便是大家眼中的强者也有一定的性格缺陷。通常来说,心胸狭窄的人不会对周围的人或物给予爱心和关心,他们鼠目寸光,只纠缠于些许关乎自身眼前利益的琐事。以我多年的经验看来,大约只有10%的“批评”才是有价值的,其他的90%都掺杂了嫉妒、恶意、愚笨甚至无礼。赶紧将那90%的不正确评语抛诸脑后,不合理的批评或恶意中伤的指责只会给你带来无谓的烦恼!如果你不能洞察秋毫而一味地耿耿于怀,你将会与许多使自己进步的机会失之交臂。因此,衡量“批评”的价值就变得尤为重要。
批评的杀伤力,往往更甚于武器。因此,你对别人施以的批评要有纯熟和准确的判断力,否则你将会陷入对方设置的陷阱里而遭受别人的恶意攻击,对你造成的精神伤害将会是巨大的。在这里,我并不是将所有的“批评”一概否定。在我看来,善意而巧妙的批评会让人受益匪浅,甚至可能会改变人的一生!
运用巧妙的方法提出建设性的批评,会使被批评者毫无意识地接纳,当然这种“毫无意识”是指没有抵触意识。这种巧妙的批评,就是引人向善的智慧箴言。而没有经过深思熟虑就脱口而出的批评,自然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作为管理者,你一定也会对你的员工用到“批评”,如何运用它是你必须掌握的。你的批评是具有建设性还是破坏性,能不能让对方乐意接受并决心改正错误,有没有伤害到别人的自尊?这些问题,你都应该在批评别人之前做认真的自我检讨!如果你对下属的批评伤及到了他的自尊,那么你不但不会收到预想中的效果,反而会因为这次不得当的批评而失去本不该失去的东西。所以,掌握巧妙批评的方法,是管理者需要注意的。
人们常会忘记,人的心态与习性各不相同。可以将有些人比喻为蒲公英,而有些人的特质则像是玫瑰,你不能对他们做同样的要求。譬如在同一个办公室里的人,他们的习性与个性全然不同。有的积极主动,有的消极被动;有的人擅长某一领域,而有的人则在其他领略才能施展才华。对于这些不同的人,你用同一套方法、同一个标准去要求他们,团队效率肯定会大打折扣。同样在对他们作出批评时,你的方式必须因人而异。
尽管批评者在提出批评时始终保持着友善和中肯的态度,但是被批评的人未必有广阔的胸襟去接纳别人的忠告。如果他只介意于别人的“评语”,即使是恳切的忠告也会将他刺痛。这样的人不但无法得到进步的机会,他的一生也将生活在沮丧与痛苦中。
在企业的经营管理上面,时下流行一种所谓“职务评价”的方法,即把公司所有职员一一叫到跟前,然后细数他们在一年工作中的优劣得失。我本人非常反对这种管理方式,因为这不仅会牵涉人类心理的问题,而且那样做就是违反人性的。为什么这样说?因为除了极少数的人能够接受之外,一般人都很难接受,特别是在短暂的时间内,突然承受一箩筐的赞美或者一大堆的批评。
我认为,最好的方法是每天都应该进行“职务评价”。对于公司的主要干部,你要每天考核他们的效率如何,以便时时予以鼓励或者指正。一年一度的大量奖惩,就好像是学校期末考试的成绩单,我认为那太过于公式化了,没有实质的意义,我也不赞成这种做法。如果对某些事物存在疑惑的下属需要得到你及时的教导与指正,你为什么非等到3个月后的“评价日”呢?所以我要再提醒你,千万不要让可能避免的错误延到第二天。况且,我深信,一时蜂拥而至的大量批评绝对比不上平时程度缓和的批评。唯有平时缓和的批评,才能让员工卸下心头的压力和负担,朝更有效率的生产目标靠近。当然,你任何时候都不要忘了,注意批评的技巧性。
让我们暂时放下这些一般性的问题,现在来分析你最近的情况吧!你有没有冷静地考虑过那位批评你的人呢?他提出的批评是否属于根本不值得在意的90%范围内,还是他并不是在吹毛求疵、确实是针对你的毛病所提出的建设性意见?你必须对此加以思考,如果最后得到的答案是负面的,那么你就必须找到他再做沟通。但是你一定要保证自己不能丧失自制力,否则结果会变得更糟糕。
亨利·汤姆林斯曾忠告人们:“切莫被批评之风击倒!”的确,“没有经过深思熟虑的批评就像城市里未经保养的下水道一样,随时都可能爆发危险!”我们一定要仔细思考别人提出的所有批评,并且要进行恰当的处理。对于别人中肯的批评,你一定要虚心接受别人的善意,帮助自己改进,而对于那些妄加指责的人,你可以选择忽视或者直接驳回,千万不可在意让那些心怀叵测的人施以的恶语中伤。
人的一生中,总免不了遭受批评或者向人提出批评,尤其是当你想创造一番事业的时候,接受或提出批评更是无可避免。因此,还年轻的你趁着这大好时光,好好学习如何应对这无可避免的批评吧!这一定会让你受益无穷。
爱你的父亲
约翰·皮尔庞特·摩根
培根曾说过:“一个人从另一个人的诤言中所得来的光明,比从他自己的理解力、判断力中所得出的光明更是干净纯粹。”常有人批评与嘲笑自己,会给自己敲响警钟,避免走弯路、少犯错误或不犯错误,这是件好事。俗话说得好:“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下棋时,观棋人在旁边指点一下,下棋人可能就会恍然大悟,不能接受别人的意见、批评与嘲笑的人,必然不能够更快地进步。因此,面对批评与嘲笑时,我们应该虚心接受。
抗战时,清华、北大、南开南迁昆明,建立了西南联合大学,很多当时的文化名流都齐聚昆明,可谓是昆明有史以来的一场文化盛宴。在众名流中,有一个不受云南欢迎的人,他就是被作家施蛰存称为“被云南人驱逐出境”的李长之。是什么原因让李长之被驱逐出境呢?就是因为他提出了一些可贵但逆耳的意见。
毕业于清华大学的李长之,1936年留清华大学任教,次年秋天赴滇任教。李长之才华卓越,其专著有荣获学术界高度评价的《中国文学史略稿》、《批判精神》等。来昆明不到半年时间的李长之写了一篇短文《昆明杂记》,随即引起了轩然大波,以至于被云南人驱逐出境。为什么才华出众的李长之会招此恶果?原来,在这篇杂文中,昆明人根本找不到夸赞云南人的词语,也找不到赞美云南美景的语句,看到的只是批评、嘲笑和指责,惹得云南人大为恼火,当时昆明大大小小的报社都发表文章对李长之群起而攻之,李长之自知待不下去,只好卷铺盖走人了。
《西南联大在蒙自》是余斌先生所作,他在文中这样评价李长之事件:“李长之尽管恃才傲物,话说得偏激一些,虽有以偏概全之嫌,倒也非凭空捏造,昆明人那时不知为什么竟有点儿反应过度。”
针对“李长之事件”,楚图南先生后来说道:“来到云南的学者名流,对于云南的印象总是冠冕堂皇的一套恭维,如云南天时气候如何、人民性质如何、社会秩序如何之类,照他们说来云南真好得像天堂一样,但情况并非完全如此。云南固有得天独厚之处,但也有许多不足。真有自尊与自信者,就不应讳疾忌医,害怕批评与嘲笑,哪怕批评与嘲笑很严厉,有些过火。”
针对当时的状况,楚图南先生还写道:“那只是反映了云南社会落后、幼稚、无知,才有着这种需要,需要表面的恭维,无论真心也好,假意也好,至少反映了云南还不能容纳真实的批评与嘲笑,无论是在极细微的地方。也就是云南还没有对人尊重和对学术宽容的雅量。”
余斌先生也针对当时的状况很有感触地说:“你爱夸耀云南是什么什么王国,人家就送你一顶又一顶‘王国’的金冠,你说云南民族文化丰富多彩,人家就说确实丰富多彩。但你能听懂此话背后的意思吗?这王国那王国,不就是些资源吗?所谓丰富多彩,不就是色彩斑斓下面的落后吗?”通过表面看本质,许多学者已经看到了侮辱和欺骗就藏在恭维背后,但深感遗憾的是,李长之事件已经成为既定的事实,再也没有回头可言。
这件事虽时隔多年,但也为我们后人提了个醒:一定要正确对待批评与嘲笑,如果提出批评与嘲笑的人的出发点是好的,即便他们的批评与嘲笑有些过头,也不要对其怀恨在心。要学会宽容大度地去包容,然后去反思自己不对的地方。要容得下“李长之”式的人在自己的身边。
想要进步,就要敢于虚心接受批评与嘲笑。能够接受建设性的批评与嘲笑意见,并且依言而行,这种表现就很成熟。
你的朋友、同事或者家人,就像是一面明镜,他们能随时指出你的缺点,随时给予你必要的批评和指正,从而给你前进的动力,因此不要太过于相信自己的眼睛,毕竟“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有时候,身边一些人的批评和意见虽然听起来有些尖酸刻薄,但你冷静下来仔细想想,认真地分析分析,就会发现他们所言不虚。
所以,在面对批评与嘲笑时,请用宽心去对待,批评与嘲笑能帮助自己改进工作、克制情绪、完善自我个性,让心态走向积极的方向,如此一来,就可以将批评与嘲笑转化为动力,让自己的速度加倍,我们就可以快速前行了。
请冲破固有的思维禁锢吧,用一颗宽容之心去对待批评与嘲笑,对批评与嘲笑的人所提出的意见充满谢意,虚心承认自己不足的地方,那么你就会像一列疾驰在铁轨上的火车一样,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中必然会有所作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