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本镰仓时期的屋岛合战中,梶原景时提出在船上装逆橹[1],以方便撤退。这个提议在当时就遭到大家的嘲笑,直到七百年后的今天,这件事仍是日本人的笑柄。但是我们要明白,兵法中进退都有很大的学问。如果只是一味地进攻,就没有必要研究兵法了。战争的真正目的在于决出胜负。然而日本人经常忽略这一点。他们过于重视名誉,宁为玉碎,不为瓦全。这种本末倒置的想法使得这支没有安装逆橹的军队在战争中惨败。
日本的船头没有桨也没有舵。中国的船上则是两者兼备,因而非常实用,进可攻退可守。中式的船舵位置设有一把船桨,船的两侧各有两把,沿着船的中心轴上也装有船桨,可以连续划上很多天。这种情况在日本是无法想象的,因为日本人只会顺风扬帆。而在中国,即使是在逆风的时候人们也会扬起船帆。这在日本人看来就很神奇。不过逆风行船的时候,船的行进路线会呈“之”字形弯曲,非常巧妙。另外一个有趣之处就是中式的船头设有舵,它与一块(特制的)长木板相连。当风浪太大难以自然改变船的行进方向时,用力转舵,很容易就能变向了。扬起帆的船有时会因为风力而倾斜,这时松开安装在船侧面的网(我不知道具体叫什么),就能恢复平衡。这种船的制作方法非常实用,值得我们日本人学习。一直以来,大家都说日本军人从来都不后退。我不相信这件事。因为我知道撤退和进攻一样,都是兵法的一种策略。日本的军队绝对不是一支不知进退、有勇无谋的军队。我觉得大家之所以嘲笑主张安装逆橹的梶原,并非因为逆橹本身,而是因为大家看出了他的胆怯,明白他这样做只是想尽快逃跑。兵法上讲的撤退,和进攻一样堂堂正正,没有什么见不得人,也不是什么羞耻的事情。
我曾经见过中国人打年糕。他们把大石头安在杵上,人手执杵身和杵头,往下捣的时候,身体也会顺着杵使劲儿,把力量卸在年糕上。同样是打年糕,日本人只用手腕的力量,中国人用的却是全身的力量。这和划船的方法相同,是顺着身体的力量去做动作。锯的使用方法也同理——日本人通常是把锯拉到身前,身体没有剧烈的动作,而中国人则是带动全身的力量。刨木板的时候也是这样。中国人使用工具时,除了腕力,还会借助全身的力量。日本人之所以工作细致、擅长制作小巧的东西,原因正是在于他们只重视手的动作,而非全身。我说日本文化是“三合板文化”,正是要强调这一点。还可以说成是小杯酒、杂烩汤、寿司卷或是乌冬面灯笼文化等。其实举出这些例子,只是想说明一件事情:日本人很擅长像园艺、盆栽、盆景这种手上的活计,但是人生的一些大事,需要全身心的投入。
在这些方面,中国人有很多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
[1] 日本镰仓时期的战船,其船桨是固定在船上的,且只能往一个方向划,不方便掉头。梶原景时所说的“逆橹”,就是在船的尾部装上方向相反的船桨,类似于汽车的倒档,可以快速后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