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日本人具有“岛国根性”。那么,到底什么是岛国根性呢?就是说无论是做事、计划还是思考,其格局和规模都很小。但是,我想再稍微说明一下。所谓岛国根性换句话说就是小、孤立、集中,这也与岛的原本意思相关。不管哪个字典里,关于岛的解释都是相同的:
岛——四面被水环绕的小块陆地。
因为四面都是水,就刚好形成了一块集中的陆地,它被孤立在水中央,面积也不大。这就是我对岛的理解。并非自夸,这个理解是绝对没有错。也就是说,日本人的岛国根性就包括了小、集中、孤立这几个特点。举个例子,日本的小学老师批改学生作文的时候,经常会有这样的想法:“这个学生的思路怎么这么混乱啊?文章没有中心论点,写得不行。打4.5分吧,顶多也就5分。”拿起下一篇作文:“写得真好呀,构思很精巧。而且绪论、本论、结论各处都思路清晰,中心明确,能得10分。”估计大学的论文也是采用这种评分方法。也就是说,日本人以论点是否集中作为评判的主要依据。但是在实际生活中,不是所有的事情都能够总结清楚。即便要总结一个人的一生,也要从呱呱落地开始到死去才算完结。人世间也是一样,正是由于人类繁衍不息,所以只要人类不灭亡,这世上的事情就不会有个结论。世事本来就没有什么结论,却硬要总结出来一个,还把它当成重点,再套上评分的标准,当然是错误的。日本人就是因为总是把结论作为重点,才会在不知不觉中做出一些奇怪的事情。
托尔斯泰《复活》一书的日译本出版之后,大家争相阅读,掀起了一股阅读热潮。于是,他剩下的作品如《少年》《塞瓦斯托波尔故事集》《仟悔录》《艺术论》《战争与和平》等被陆续翻译成日文。不久,便登载出了即将出版托尔斯泰全集的广告。之后每月一本,共出版了二十四本。一时间托尔斯泰成了宠儿,人们的书架上摆的都是他的作品。同时期,还有另外一位流行的作家歌德,他的作品以同样的套路翻译出版,大家也都纷纷购买。总之,托尔斯泰、歌德、安德烈·纪德、罗曼·罗兰、爱因斯坦等人的作品都被一一整理出版。已经去世的人的作品可以整理成全集出版,但像爱因斯坦这样还健在的人物,日本早在十几年前就出过人家的作品全集,实在是矛盾、荒谬。为什么要做这样的事情呢?
我认为日本教育中关于“岛”的解释和这种现象有密切的关系。所有的字典上都这样写:
岛——四面被水环绕的小块陆地。
其实我们更应该关注水面以下的部分。岛的根是与世界紧密地连在一起,和大陆连在一起。但是日本字典里对岛的解释只有水面以上的说明,一点也没有提到水面以下的部分。从日本的解释看来,岛像是浮在水面上的岛。日本的创世纪神话中记载,天神从海中提起了天沼矛,从矛尖滴下来的海水凝聚成了日本岛。所以,日本的岛没有根。因此只有关于水面以上部分的解释。其实,不管多小的岛屿都不是在水面上漂着,它们的根都在水下,和整个地球连在一起。如果让我来解释的话,我想我会这样写:
岛——露在水面以上的部分是四周被水环绕的小块陆地,水面以下的部分则是世界那么大的陆地。
没有水面以下部分的解释是一个很大的缺失。我认为这是形成日本人片面岛国思想的最重要的原因。
不知道什么缘由,日本人似乎讨厌以“大”和“多”为基础的东西。
有一天,我碰见几个小孩在柿子树下争论树上到底有没有柿子。我抬头一看,偌大的一棵树上零星地挂有几个柿子。一个孩子说“有”,另一个孩子说“没有”。说“没有”的孩子追问道:“哪儿有啊?”说“有”的孩子就指着藏在树叶里的柿子说:“在那儿呢!”说“没有”的孩子嘲笑道:“不就才一个嘛。”说“有”的孩子争辩说:“就算是一个也是有啊。不能说没有。”
这是典型的日本式思维。因为对于日本人来说,只有一个,也算是有。一个都没有才叫没有。但换做中国人来看的话,情况又会是什么样呢?
中国人认为只剩一两个的话那叫例外。有很多才叫有,如果少到可以忽略不计的话就算没有。总之,日本人总是着眼于只占一小部分的“局部”。关于岛的说明,日本人只解释了岛屿在水面以上的部分,但是其实它仅仅是整体的一小部分,而对身为主体的水下部分则完全忽略。
《墨子》里有“尚贤”一词,意为尊重贤德。有贤德的人、贤德的思想、贤德的行为等都应获得尊重。也就是尊重个体的才德。但是,接下来墨子又说“尚同”,意思是凡是有贤德的东西都要推崇。也就是在尊重个体才德的同时,尊重大多数的才德,着眼于大多数的意见。但是在日本的字典中没有这个词,日本的文化之所以不完整,其原因也正在于此。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