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历史转折关头的新典型
九间棚调查报告刊发得并不顺利。
起初,新华社总编辑南振中把调查批给编辑部门,编辑却以正面报道为由,不肯发内参。1990年3月,我与记者刘德玉赶赴北京,专程向编辑部汇报九间棚情况,并陈述九间棚的时代意义与推广价值。几经努力,调查最终得以刊发。这组题为《背水决战,穷村巨变》、《九名党员九根擎天柱》的调查报告虽然长达一万余字,新华社内部刊物破例全文采用,提供给中央政治局领导。
之后,《人民日报》、《农民日报》、《半月谈》、《瞭望》等刊物相继刊用报道九间棚的文章与照片,新华社随后又发了题为“九柱擎天”的通讯。这时,山东省委组织部长张全景把九间棚作为全省党建的先进典型树立起来,山东省委书记姜春云也高度重视九间棚与“沂蒙精神”的宣传,并在济南召开“沂蒙精神”报告会。省委书记亲自出席,让九间棚党支书刘嘉坤第一个发言。
宋平读了九间棚的报道后深受感动,当即写信给中共山东省委书记姜春云,他说:
他们在那么穷困落后的地方,依靠自己的双手艰苦奋斗,改变了家乡的面貌,人均收入达到七、八百元的水平,实在是了不起的成绩。现在我国类似这样的地方还不少,农村富余劳力很多,这是我们的一大优势。如能有像九间棚这样公而忘私的党员干部带头,党员又能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把人民群众组织起来,就什么样的困难也能克服,什么奇迹也可以创造出来。
时任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田纪云专门来到九间棚村。他看了引水上山工程、山顶天池、果园和九间棚旧址,对陪同的山东省副省长王乐泉说:“如果我们大家都能发扬九间棚精神,那么中国的什么事也办好了!”
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李铁映,中央书记处书记温家宝也相继来到九间棚。
几乎一夜之间,九间棚的名字传遍神州,到九间棚参观学习的热潮骤然兴起,出现了自“农业学大寨”之后没有过的农村参观潮。
我住在山上,接待了一批又一批从全国各地赶来的基层干部。陕西省米脂县有个贫困村,听说了九间棚在极为恶劣的条件下发生的巨大变化,很想了解实情,全村凑起300多元钱,让干部专程来九间棚学习。这个小伙子每天只吃一顿饭,赶到九间棚。他从山脚下一直爬到山顶,走一处停一处,到村中一户一户地看过去,了解架电、修路、治水的情况,记了厚厚一大本。
据平邑县委九间棚接待站统计,从1990年到1991年底,全国有186万人到九间棚参观,还有6个国家的客人到九间棚参观。党和国家领导人,有6位到九间棚考察。有30个省市与自治区的110位省部级干部来到九间棚。48所大学的师生到九间棚考察,办调研班,或开展夏令营活动。我和李敬堂拍摄的《九间棚之路》录像卖出上千盘,以我写的文章为主的“九间棚事迹材料汇编”卖出6万本。反映九间棚的电影、电视剧、报告文学、小说接连面世,理论研讨会连续开了三次。
宋平与刘白羽谈起这件事,刘白羽又推荐李存葆与王光明一起写出长篇报告文学《沂蒙九章》,使得沂蒙精神在全国得到进一步推广。
同时,相关荣誉也接踵而来。九间棚村党支部书记刘嘉坤成为全国瞩目的人物,在中央电视台1990年春节联欢晚会上,刘嘉坤作为特邀嘉宾出现在镜头前,被选为全国劳动模范、党的十四大代表、全国九届人大代表,九间棚党支部成了山东省和全国基层组织先进单位。
九间棚的声名远播,与1990年8月的莱西会议有极大的关系。莱西会议是党建史上极为重要的一次会议,在那次由中组部、民政部、团中央、妇联联合召开的会议上,宋平讲话时一连三次讲到九间棚,说着说着便激动地站了起来。团中央书记刘奇葆主持会议时,正好是村支书刘嘉坤发言。发言结束后,刘奇葆举起胳膊,大声说:“九间棚,了不起!”整个会场掌声雷动。我坐在台下,浑身的血液似乎沸腾了起来。我把自己了解的信息一封又一封信写出来,寄给临沂地委书记王渭田,鼓励了他们宣传与推广九间棚与沂蒙精神的决心。
从1990年初到1992年前,九间棚成为中国农村影响最大的典型。
《临沂大众报》在1989年12月12日刊登九间棚长篇通讯时,临沂地委委员、宣传部长李祥栋配发一篇题为“发挥老区优势,弘扬沂蒙精神”的评论,是“沂蒙精神”四个字第一次出现在报纸上。因此,人们认为,沂蒙精神源自九间棚精神,是九间棚这个典型的发现与总结揭开了沂蒙精神宣传的序幕。以后,我跟踪、报道和研究沂蒙精神二十多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