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胡锦涛说,“你会搞调查,会总结经验”
1994年9月11日,九间棚典型提出的四年后,我有机会与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书记处书记的胡锦涛进行了一次长谈。谈话发生在山东威海飞往济南的飞机上。当时胡锦涛到威海参加全国党校会议后返回济南,我作为随行记者从文登大水泊机场同机返回。我们两人在飞机上谈论了30多分钟,一直谈到济南。谈话的重点内容,是对九间棚典型的认识、宣传和推广到抓典型的一系列问题。
当时胡锦涛独自在前舱,随行的山东省委副书记李文全找到我,“你不是十一届团中央委员嘛,陪着老领导说说话吧”。他带着我来到前舱,向胡锦涛介绍:李锦是老团中央委员,新华社名记,搞了不少有影响的报道。胡锦涛笑着说:“知道,是名记。团中央委员中你是宣传战线的。”
李文全书记接着介绍说:“李锦抓了不少典型,万元户是他发现的,九间棚就是他写的。”胡锦涛点了点头:“知道,中央对这个典型很重视。”
我试探地问,“锦涛同志,您知道九间棚?”胡锦涛说:“是沂蒙山区的一个村庄,住在山顶上,四面是悬崖峭壁,只有一条羊肠小道与山外相通。”我惊讶万分,这正是自己调查报告开头的一段话。胡锦涛说,“典型事迹要突出,有特点才有吸引力,要用事实讲话,生动形象,让人记得住。九柱擎天,九个党员嘛,还有山洞里九间石棚,就记得住。”
听取了我对九间棚的汇报后,胡锦涛说:“九间棚这个典型在关键时刻发挥了重要作用。”他说,“当时形势动荡,人心涣散,从九间棚这个典型身上反映了一种精神。那么小的一个小山村,在党支书带领下,依靠自己的力量,架上电,把路修上去了,把水引上山,事迹很感人。特别是在出现困难时,九个共产党员团结一心,干成那么多事,真是了不起。这是发动群众、组织群众、依靠群众办事的好典型。”
陪同的省委领导告诉胡锦涛,我当时是带着被子、蚊帐和手电筒上的山,独自在村中先后住了52天,也不要人陪,就是一个人挨家逐户地走访,大人、小孩的名字都说得出,病在山上半个月,很艰苦。胡锦涛听后对我说,“你吃苦了”。他沉思良久说,“深入群众、调查研究这条路一定要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我们党的思想方法和基本的工作方法。”他说,“提高抓典型水平,关键在人。光靠写不行,要研究。发现和挖掘典型要花很大功夫,是个艰苦劳动。”胡锦涛仍能记起我以前调查研究的事迹,他说:“中央直属机关在1982年号召向你学习,就是因为你深入到农民中调查研究,搞了很多有影响的报道,对中央决策起了参考作用,为宣传三中全会立了功,当时让你当团中央委员,还安排向中央领导汇报。难得的是你这么多年一直深入群众调查研究,坚持了下来。”
讲到这里,胡锦涛问我山东还有什么好典型。我向他介绍了自己所跟踪的滨州“兴福现象”。胡锦涛听后说,观察一段,先放一放。7年后,我写出了反映新阶层可以入党的调查报告,胡锦涛做出长篇批示,认为“这个问题可以做结论了”。
当胡锦涛了解到九间棚这一典型在全国引起的轰动性效应后,他高兴地说:“很好,典型就得在实践中行得通,群众接受,学了有效果”。他继续询问:“这个典型现在怎么样?有什么新发展?党员发挥作用怎么样?”我汇报了九间棚村下山办厂的情况后,他对我说,你熟悉这个典型,要注意跟踪,注意培养,有什么困难也要帮助解决,发现有什么新的变化,要进一步宣传。
9月12日晚上9点多,在胡锦涛即将离山东之前,我到南郊宾馆送照片并为之送行。胡锦涛说,“你会搞调查,会总结经验,以后有什么好典型,可以直接向我报告。”说完,又让在场的省委秘书马世忠为我们摄影留念。合影前,胡锦涛看到我的上衣有颗纽扣没有扣好,马上帮我扣好,这一瞬间被抓拍了下来。每当看到这张照片,我就有一股暖流涌上心头,深感党和国家领导人对新闻记者和新闻事业关爱之情。
与胡锦涛在飞机上的谈话,气氛轻松而随意,时间不短,主题也相对集中。正是在这不经意的交谈中,可以窥见胡锦涛对典型的深刻理解,对群众路线的高度重视。虽然谈话已经过去二十年了,但是我对于当时的情形依然历历在目,胡锦涛“要深入生活、深入群众,调查研究,继续抓出好的典型,这一点,一辈子不要动摇”的嘱咐,我也一直谨记在心。
在九间棚后,我又挖掘出了“双星道路”、“兴福现象”、“中石化大明集团”、西藏“甲日经验”、“拉啤模式”等重大典型。其中西藏甲日乡反分裂斗争中基层党建与兴福新阶层入党现象两个典型,胡锦涛分别批示“经验很好”、“值得关注”。两个典型表达的主题对西藏工作与新阶层入党工作的决策,都起到了智囊作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