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劳动伙伴的真情告白

劳动伙伴的真情告白

时间:2022-01-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农村监督劳动时,劳动伙伴眼中的王庆同是什么样子?王庆同注:2011年12月14日,我收到当年劳动伙伴张学义的《读王“三本书”后感》。劳动回来,焖成啥吃啥)。(这里有个情况需要说明:社员劳动间隙回家吃饭的时间很短,一吃完饭马上得再出工。)当时他们来,正赶上秋收,他没有劳动过,割糜子、拔荞麦、挖山芋,他的手全是口子。老王回忆他过去的苦,可真正的苦,他还没有写出来。

劳动伙伴的真情告白

在农村监督劳动时,劳动伙伴眼中的王庆同是什么样子?我们接触到一篇题为《读王“三本书”后感》的文章,具体地反映了当年王庆同迁赶到盐池农村监督劳动时的情况,也就是当年劳动伙伴眼中的王庆同。

读王“三本书”后感张学义

王庆同注:2011年12月14日,我收到当年劳动伙伴张学义的《读王“三本书”后感》。那时(1966年9月),他是十七八岁的青年,我从银川迁赶到盐池县高沙窝公社苏步井大队双井子(油坊梁)生产队“劳动改造”时,几乎每年冬天都和他一起起五更送粪,春天和他一起起五更揭(耕)地。我在回忆录《毕竟东流去——几只狗和一个人的记忆》里有专门回忆他的一节。他读了我的三本书(即《毕竟东流去——几只狗和一个人的记忆》《边外九年》《岁月风雨——“半个西北人”散文选》)写了这么一个材料,表达了对我这个知识分子的深情(他当时是生产队贫农代表的儿子),对“劳动改造”知识分子的种种具体情况的回忆。

我十分珍惜他的友好情感,希望更多的人分享一个真正的贫苦农民对人间真情的理解,对知识的尊重。一个只念过两年小学的人的话语,对我这个教授具有教育意义,让我看到他的内心。我还觉得这是一份绝对真实的史料,应该留在人世间。

现在全文录在下面,一字不动,全照原样,个别地方我作了括注。

王庆同同志是1966年9月份从银川迁赶到我生产队的,当时,他们来到我队是俩(两)家,除了他,还有一个叫刘耀先的。刘在银川可能是修理工,不知反(犯)了什么错。刘当时来代(带)二妻二儿一女,共六口人。他是一个人。

来到我生产队已是晚上,他们在队长家吃了晚饭,第二天上午给他们各找了住处。刘的人多,当时我们跟前有旬(荀)记(家)旧房,也大些,是三间,一明两暗,刘的人多就让刘住了。可他一个人,西面(边)有郭记(家)旧房,也年多没人住,就把他打发去住。郭记(家)旧房在一个沙窝里面,他一个住在那里,吃水、出入各方面都不方便,可当时再也没有能住人的地方了,就让他住那边。

来的时候,刘有二个妻子(带着大老婆、小老婆),家里能留一个人做饭,他一个人没人给他做饭。第二天就让他们劳动,可他没人给做饭,只好用火盆做饭(实际是把灶火点着,把钢精饭盒或像饭盒的小钢精锅里放了米的水烧开,用灶火的余热焖饭,人就劳动去了。劳动回来,焖成啥吃啥)。火盆上做饭方便倒是方便,可就是他用火盆就不方便了。他做饭用的是饭合(盒),水米一起下,放在火盆上没有人看,他上工走了,回来就吃那里边(面)的饭。早晨起来,把火生着,饭合(盒)放在火上,水米一起下,他走干活,回来饭合(盒)的饭,有时是生的,有时是胡(糊)的。我记得有一次,他回来时饭合(盒)的饭全胡(糊)了,下面是黑黑一层,上面是烟串过的黄色。他没办法,就放水冲上吃。他现在的胃不好,我想就是那时生一顿、胡(糊)一顿吃的,把胃吃坏了。(这里有个情况需要说明:社员劳动间隙回家吃饭的时间很短,一吃完饭马上得再出工。我回来再做饭就赶不上出工,而那时的我,不按时出工是不行的——王庆同注。)

当时他们来,正赶上秋收,他没有劳动过,割糜子、拔荞麦、挖山芋,他的手全是口子。十个指头全放胶布包过来,就象(像)代(戴)的手套一样。老王回忆他过去的苦,可真正的苦,他还没有写出来。住在沙窝,吃水要到很远的地方去担,烧柴要到好远的地方去背,劳动到了晚一点的时候,就抹(摸)不着自己的家,每天晚上睡不好觉,早上要早起做饭,天亮就上工。那是(时)生产队有这样的规定,硬上(让)误在地里,不让误在家里。那时来迟了不行,象(像)他硬(宁)要早到三分,不能迟到一秒。再的人来晚了,扣工分,可他来晚了,双罚,扣工分、挨斗。那时生产队也有积极分子、红卫兵,他们来迟了就不行。刘在我队待了不长时就走了,他一住就是九年。这九年他受了,我看了他写的三本书《岁月风雨——“半个西北人”散文选》《边外九年》和最近的这本书《毕竟东流去——几只狗和一个人的记忆》,他说了他在这里的苦,可真正的苦他没有写,不知是为什么。

他来时正在秋收,割糜子,他是不会干,学着干,每人两沟(也就是两行),谁割完,谁回家,而他不会割,常常是人家都回去了,他还在地里割,他割完回家,人家饭都吃了。他回去赶紧吃火盆饭合(盒)里的饭,吃完还是老办法,水米一起下,放在火盆上就走。你们想,这样的饭是什么样子?他吃了这样的饭,他的胃能好吗?当时他还年轻,要是现在马上就病。

1971年双井子分了两个队,他就到了油坊梁的喂猪房去住。那时还可以,因为他劳动了几年,看来干活是不成问题了。做饭有了锅台,每天早上起来,把一天的饭做好,每次回来吃一份,这就是煮一顿,吃三顿。就这样又是几年。

老王是个硬汉子,要是换给别人,不一定能活下来。那时的“三反”、“四清”,死了好多人。

老王也是一个“吃水不忘挖井人”的人,1975年离开油坊梁,一致(直)保持着和我们写信联系。20世纪90年代回油坊梁,还给油坊梁的小学生买了本子和笔,让转交给学生。我给小学生的时候,在本上面写下,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下面是王庆同爷爷赠。这些孩子问我,王庆同爷爷是谁,现在在哪儿,我给他们说,他在宁大,原来在我队劳动过,回去问你爷爷奶奶,连你爸都不知道,因为老王是1975年7(6)月份走的,这些娃娃的爸是1971年到1973年出生的,有的是1976年以后生的,这些娃娃的爹他们就不知道王庆同爷爷是谁。

老王回油坊梁三次,前两次我都在家,和他一块照了相。1980年(2008年)他来,我不在家。他提前给我打电话,因我给人家放羊,没能回来,可我回来时听说,他还去我门上看了看,我心里实在难受。我就说这个人和我有特别的关系,没能见到人还去看房子。

我和老王有点感情,因为我在他跟前学了不少知识,不少字,不少迷(谜)语,字迷(谜),他是我的老师。我在他跟前学的迷(谜)语,字迷(谜)我都转(传)给后人了。什么的“左边不出头,右边不出头,不是不出头,就是不出头”,还有好多的,我就不一一写了。

他在书上写我替他打牛的事,可他当时也能把牛训(驯)服,也不要我替他训(驯),可在那个时候,我把牛打成啥样,没关系,换各(个)他就不行了。他要是把牛打得厉害了,要挨斗,他来的时候,还给他们订了十不准,要是把牛打了就说他不爱护公共的牲口,要在社员会上斗他。

那时生产队有义务工,修路,每年到了11月份就走人修路,他是一个。1997(1967)年他和我去四墩子,挖石子,这个冬天也是雪下的(得)早,冻的(得)很。去四墩子在人家将(刚)盖的新房里住,没有窗门,地下放麦柴,上面把行李一铺,睡的时候冷的(得)睡不下,起的时候冻的(得)起不来。我们在那儿吃饭没有菜,也没米汤,就水泡米饭放点盐。最后生产队给我们代(带)了三斤羊肉,这回可用上了。他给我们做的酱羊肉,我们顶菜吃了好长时间。在那儿没有什么娱乐活动,他的点子多,捡了32个石头,在石头上贴上纸,上面用红兰(蓝)笔写上车马炮,象棋成功了,我们下象棋。当时我不会,是他们下,给我教,从那时我学会了下棋。总的来说,我在他跟前学了不少的文化知识。我从小没念过书,只上了两年小学,连第六册书都没有学过,10岁就跟父亲放羊,一天五分工。我买了新华字典,每天起来就在沙坝上学写。他来了以后,我当了记工员,他给我教了不少在农村常用字,现在有些字我还用着,有些还给他了。农村农活的常用字多,我一不会就去问他,问他他没有烦过一次,都是给我教了。这个人总觉的(得)心好。我对他的影相(印象)好象(像)多一些,每年冬天拉粪,春天耕地总有他和我。

今年我走西安的时候,这个好心人还到火车站送我,给我买了好多吃的东西,给我教了出门的经验。到途中还给我发短信,让我注意孩子,注意钱。这个人使我终生难忘。

老王哥,我忘不了您,油坊梁和你一块劳动的人忘不了您,可您也没有把我们忘记。我们因(应)保持常时的友谊,要不是把你打成反革命,我们没有这个友谊,我们能认识吗,让我们的友谊长存。

张学义2011年11月鄂前旗打工写

这是张学义2011年12月到银川看望王庆同时,在王庆同家中,当面交给王庆同的文章。王庆同后来征得他同意,发在宁夏新闻网·蔓草社区,看的人很多,也有回帖。一位叫“ybqiangjgblog”网友回帖说:“一个人被人,尤其是底层人记住和感念,我觉得是他的善良。王老师是一个善良的人,让我们在读他书的过程中也能成为一个善良的人。”王健回复说:“张学义的读后感我是含着眼泪看完的,特别是最后‘老王哥,我忘不了您,油坊梁和你一块劳动的人忘不了您,可您也没有把我们忘记。我们因保持常时的友谊,要不是把你打成反革命,我们没有这个友谊,我们能认识吗,让我们的友谊长存。’张学义文化不高,但他说出了一个哲学家不一定能说出的道理!王老师真得很羡慕您,坦诚为人终有所报。”薛社娇反馈说:“张学义老人的回忆很质朴。所谓‘患难见真情’,这样的朋友,一不为名,二不为利,让人交往着踏实。有这样的朋友,也是您真诚对他人的回报。看着张学义老人对您当年被迁赶生活的描述,也更明白您轻描淡写了艰辛,浓墨重彩了乐活。向可爱、可敬的不倒翁致敬!”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