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嫩扁担”之一

“嫩扁担”之一

时间:2022-01-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沈希军的父亲和未婚妻千里迢迢从大连赶来,他也顾不上照顾……1895年4月,外国专家陆续撤离主要生产岗位,新的重担压在了沈希军肩上,他被调到中央控制室当值班长。后来沈希军从中控室赶到现场,专门叮嘱这件事。那几天,沈希军夜不能寐,心头沉甸甸的。沈希军过来观察,发现液位计指示仍在下降。沈希军赶到现场,和操作工一起,做了应急处理,虽然暂时停车,但避免了更大的损失。

“嫩扁担”之一——沈希军

1985年他被共青团中央评为全国新长征突击手,曾任主要生产厂涤纶一厂聚酯车间中央控制室值班长。我采访时,他已是涤纶一厂生产科副科长了。

他给人留下的印象是,坦率、热情。那黑红的脸膛上,既留有故乡大连海滨海风吹拂的旧痕,也显露出在化纤工地经风沐雨的印记。

“有什么好谈的呢?”他明白了我的来意,淡淡一笑,建设好现代化的企业,靠的是群体精神。不说别的,就是我们1982年毕业的这批大学生中,当车间主任的就有好多了。我只不过是其中的一员。

他谈起那些同伴,如数家珍。

突如其来的电话铃声打断了我们的谈话。望着他接电话时那兴致勃勃的神情,望着生产科那井然有序的生产网络图,使我们不由得想起从侧面了解到他的成长轨迹。

这个1982年从大连工学院毕业的年轻人,风尘仆仆地来到了扬子江畔,展现在他面前的,是一幅至今难以忘怀的画面:一万多亩被推平的土地上,推土机、打桩机,往来运输材料的车辆,脚步如飞的人们,交织在一起,融汇在一起,显示出整个民族向四化进军的庄严而扣人心弦的主题。他兴奋、激动,能投身这个具有八十年代初世界先进水平的工厂的建设,成为这幅宏伟画面中的一抹色彩,实在是太幸运了。

正是凭着这种信念,他刻苦钻研现代化技术,短时间内掌握了聚酯工艺。在巨大的生产心脏圆盘反应器旁,在纵横交错的管线上,到处都留下了他忙碌的足迹。上百份描绘管线走向的图纸和材料清单上,印上了他审视而热恋的目光,凭着这些扎实的功底,在管线吹扫试压中,他分管的27000多米长的管道,被誉为质量信得过的区域。

正是凭着这种信念,1985年初,他和同龄人组织了青年突击队,承包聚酯二线的机械试车任务。按照外国专家规划的“MPM网络进度表”,开车准备需要75天。突击队员们决心冲一冲禁区,因为早一天投产,能为国家创造100多万元利润,拖后一天,还要多付32万元利息。这笔账揪着他们的心。突击队开工的前一天,厂长来了,车间主任来了,向沈希军敬了酒,他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发表了即席演说。整个春节期间,他们都是在工地上度过的。沈希军的父亲和未婚妻千里迢迢从大连赶来,他也顾不上照顾……就这样,他们终于提前20天完成了开车准备工作,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1895年4月,外国专家陆续撤离主要生产岗位,新的重担压在了沈希军肩上,他被调到中央控制室当值班长。这意味着什么呢?中央控制室是聚酯车间的大脑,电视屏幕、自动控制程序、纷繁的数字,使人目不暇接。这里技术复杂而又要求操作人员精细,故障处理需要争分夺秒,稍有不慎,就会造成数万元到上百万元的损失。

压力,新的压力。

他记起一个外国专家临走时说的话:“你们平均水平是可以的,问题是经验不丰富;还有你们对轰轰烈烈的事有兴趣,不愿做默默无闻的工作。”

这句话,使他思索了许久。

他和工人们一起,开始了四班三运转的生活。穿着一身米黄色的工作服,不声不响的,到他所管辖的热媒系统、回收系统等十三个岗位去摸索、学习。尤其是对中控室指挥程序的了解,更是到了痴迷的程度。因为这里要求有一定的英文水平,有较高的化工知识,还要求有高度的责任心。每处理一次技术问题,他都坚持写下详细记录,然后默默地思索,掌握操纵、控制和稳定生产的经验。

几个月默默无闻的基础工作,他感到自己心中有数了。

然而,一件突发的事故,使他受到极大的震动。

1985年7月10上夜班时,中控室根据生产工艺要求,通知现场操作工向生产系统添加催化剂,这是保证聚酯切片质量的重要一环。然而现场操作工责任心不强,以工具不足为借口,想推到下一班去加。后来沈希军从中控室赶到现场,专门叮嘱这件事。现场操作工答应后仍未投加,在交班时推给了下一班,并在记录上写上“已加”的字样。由于这样的推诿,在7月11日发生了聚酯生产线排废的事故,一次使国家损失了十几万元。

那几天,沈希军夜不能寐,心头沉甸甸的。他不断地反省、自责,他觉得对不起国家,对不起公司。自己虽然没有直接责任,但也暴露出管理薄弱。光自己默默无闻地干还不够,还要提高整个队伍的素质,使大家都甘于做默默无闻的工作。

在事故讨论会上,他面对十三个岗位上的班长和四十多名工人,神情格外严肃。他说:“我们这个现代化企业,环环相扣,哪一个环节都关系重大。我们不但要有熟练的技术,还要有明确的管理。更重要的,是要有职业道德,有一点对得起国家和人民的良心。”

一番话,使青工的心头久久不能平静。

借这次事故大讨论的劲风,他在工人中开展了“假如我是厂长”的讨论。

对生产工艺的考核严格了。

对事故的分析处理及时了。

技术操作、岗位练兵的次数增多了。

青年工人的素质有了明显提高。

1985年下半年,他们响应公司领导提出的“大干一百天,拿下六万五千吨产品”的号召,细心操作,稳定生产,为完成全年任务做出了贡献。

1986年8月20日,沈希军跟平时一样,在中控室负责指挥。中控室的操作人员发现标志熔体容量的液位计指示下降,忙通知现场追加熔体。沈希军过来观察,发现液位计指示仍在下降。

“不对,这是假显示!”

“注意调整,紧急停车!”

与此同时,现场的操作工细心观察,也发现了这个问题。沈希军赶到现场,和操作工一起,做了应急处理,虽然暂时停车,但避免了更大的损失。

还有几次类似情况,由于他和操作工的细心,事故也避免了。

这些,从一个侧面衬托出他的志向和性格

当我的思绪回到现实中时,沈希军已经处理过几个接连不断的电话了。现代化生产是快节奏的。

“再谈点什么好呢?”他仍旧淡淡一笑,“其实,谁到这个岗位,都会这么干的。说实在的,我们有个经验丰富的厂长,我们科里的工作他实实在在地支持。别的不说,我们科里订的《企业管理》、《工厂管理》等十几种杂志,都是他让订的。1987年我们科向厂里提出了五十多项管理方面的建议,他们都一条条研究,已经落实的有生产事故管理、交接班管理、生产调度令制度等。尤其是生产调度令,明确所有开停车、升降负荷、与生产有关的动作,都要由生产科批准,厂里对我们够信任的。”

“还有,厂里对我个人生活也很关心。父亲1986年下半年在这里得了脑溢血,厂里派人帮着料理,让我腾出手工作,不干好不行呵!”

“我们科的打算?”他还是淡淡一笑,略微思索了一下说:“抓紧配备好掌握全厂情况的微机、无线电通讯、全厂找人系统,真正做到用现代化手段管理现代化企业,这方面需要我们学习的,真是太多了!”

他是雄心勃勃的,又是坦诚、谦逊的。在我采访他后不久,他已被任命为涤纶三厂副厂长。在他身上,还有“嫩扁担”的痕迹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