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桂化纤业呼唤规模经济
我国有实力的化纤企业,多集中在东部发达地区,而中西部地区化纤企业不仅数量少,而且大都规模小,缺乏竞争力。如何提高整体实力,是中西部地区许多化纤企业一直探索的问题。以湖南、广西为例,湖南化纤年生产能力居全国第17位,广西只有5个化纤企业。这两个地区较有特点的锦纶长丝企业,主要集中在长沙、常德、桂林等地,年产量一般在4000吨至6000吨,规模不大。其中长沙锦纶厂很有代表性,这个厂1990年8月投产,总投资2.7亿元,年产量近4000吨,目前负债率达130%。规模小、负债率高、职工人数多,使企业面临诸多困难。现在看来,单靠长沙锦纶厂自己的力量,很难再扩大生产规模。
离长沙不远的常德,也有一个年产2000吨长丝的锦纶厂,据了解还准备上二期工程,增加5000吨产量。附近的湖北咸宁还有一个锦纶厂,规模也不大。
前不久,长沙、常德、咸宁锦纶厂的领导曾聚在一起议论,如果这三个锦纶厂能实现跨省市联合,不仅总产量可以超万吨,而且可以发挥优良资产效益,实现优势互补,从而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竞争力。当然,他们也充分估计到,企业跨省、跨地区管理确有实际困难,特别是省里有关部门能否支持。
发挥企业联合优势,还包含更深的意义。湖南锦纶丝主要销往江浙一带和广东,锦纶丝的主要产品袜子再由这些地区返销回湖南。作为一个有6000多万人口的大省,湖南的袜厂已基本被沿海地区挤垮,长沙原有的4个袜厂都已关门。造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是设备陈旧,没钱进行技术改造,也难以开发出新产品。倘若锦纶厂联合后,能兼并一些袜厂,共同研制开发新产品,至少在省内会有广阔的市场。这就可以大大减少原料及产品往来之间的运输成本,提高企业在市场的生存能力。
湖南湘潭化纤厂与长沙锦纶厂有着相似的经历。这个厂1984年建成投产,目前已形成1.2万吨涤纶长丝的年生产能力,有40多个品种,1996年出现亏损,1997年减亏2000多万,今年湘潭市将其列为市减员增效试点单位。厂里原有职工1900多人,经过采取下岗分流、内退、停薪留职等措施,在岗人数已减到900多人,但设备老化、技术落后、规模小的难题仍然没有解决。然而,就在这个厂的旁边,一个6万吨聚酯工程正在加紧建设,预计今年投产。其实,这个新项目原是湘潭化纤厂的三期工程,后因建设资金困难,转让给省计委下属的一个公司,而湘潭化纤厂只占这个新项目8%的股份。过去由于筹建三期工程,湘潭化纤厂对原有一、二期工程设备没有很好地进行技术改造,现在进退两难。如果从发挥化纤业规模效益的观点出发,这个新项目完全可以同湘潭化纤厂联合,借助于老厂的管理优势,将老厂富余人员分流到新项目中,一举数得。问题在于,企业与新项目的出资方不同,很难联合在一起。
采访中,我们感受最深的是化纤企业基层领导的敬业精神和对中西部地区化纤业形成规模经济的迫切呼唤。这些企业领导都能站在国内外大市场角度观察和思考问题,对国内化纤企业的布局、目前的生产状况、国内各大化纤市场的价格以及进口产品和走私产品对化纤业的影响,都了如指掌。他们迫切希望政府与企业之间多一些沟通,多一些了解。只有企业这个主体有生存和竞争的能力,化纤业才会更有希望。
(原载于1999年8月《中国纺织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