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英雄神话境界的解读与意义

英雄神话境界的解读与意义

时间:2022-01-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从这个意义上讲,《英雄先遣连》便承载了人类一种自身生存的终极理想,承载了人类的一种终极寄托。先遣连许多同志,就是这样用鲜血和生命履行着党交给的使命。《英雄先遣连》令人万分感动地展示了一群英雄群体成为神的过程。毋庸讳言,《英雄先遣连》对于英雄与死亡这一矛盾关系的酷烈展示,再一次完美地诠释了英雄主义、爱国主义的潜质。进藏先遣英雄连136名官兵中,牺牲在新疆于阗普鲁至西藏阿里扎麻芒堡千余公里高原

英雄神话境界的解读与意义

——序《英雄先遣连》

李乾元

前段时间,我在新疆部队视察时,有人给我推荐了一本十余万言的报告文学《天殉》,这本20世纪90年代由新疆人民出版社出版的长篇报告文学,文字虽然穿越了近20年时空,但读来仍让我心灵震撼,热泪盈眶。我是怀着虔诚在灵与魄的精神焦虑和愉悦中读完这本书的,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在与该书作者公丕才同志作过几次交流之后,他删繁就简,在《天殉》的叙事篇幅上,又增加了部分鲜为人知的史料,繁衍成20多万字的《英雄先遣连》。快出书了,我却陷入了漫长的深思,在那个英雄创造神话的时代情境中不能自拔。无论是文本还是叙事,引发深思的好多东西,在雪域高原的空灵澄澈景深之下,一一浮现在我们面前,让人精神如澡雪,人生之旅顿生英雄豪气。

我们知道:“任何神话都是用想象和借助想象以征服自然力、支配自然力,把自然力加以形象化。”英雄神话的艺术形式,严格说来,它是生产力极为低下的人类童年时代的产物,它是人类拥有的艺术瑰宝深藏于人类灵魂的记忆。一切在现实世界中的不可能,在神话世界中便成为可能。公丕才书中的进藏先遣英雄连,英雄业绩完全粉碎了这一艺术规律,这136条汉子,在经历罕见的生死磨难之后,便塑造了一部英雄神话,由这样一群英雄来实现人们那个时期的信念和理想。从这个意义上讲,《英雄先遣连》便承载了人类一种自身生存的终极理想,承载了人类的一种终极寄托。如果把这种理性的思考纳入文本的视野,就会惊奇地发现:公丕才同志的长篇纪实文学《英雄先遣连》,是一部深藏在共和国西部军人灵魂深处的好书,尤其是在人类文明较为成熟的今天,解读这部发生在我们战区的英雄神话,对于坚定理想信念,弘扬革命英雄主义爱国主义精神,有着深刻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政治意义上讲,今天解读这部作品,至少可以得出这样几条启示来:一是靠坚定的理想信念不辱使命、履行职责。崇高理想信念,始终是我军战胜一切敌人、战胜一切困难的强大精神支柱。先遣连官兵之所以在当时那样艰难困苦的环境中,赴汤蹈火,在所不辞,就是因为他们始终坚定对党的信念不动摇,人人把解放阿里地区作为神圣使命、作为崇高追求。先遣连许多同志,就是这样用鲜血和生命履行着党交给的使命。即使后来在先遣连有40多名同志被错误打成“叛国集团”,带着沉重的镣铐被押解返回新疆,几度蒙受冤屈。就是在有的被抄家,有的入狱,有的因此而丧生的情况下,他们也没有改变对党的信赖,认为“当娘的也有错怪自己儿子的时候,但儿子绝不会因此而记恨自己的母亲”。先遣连的事迹告诉我们,任何时候、任何条件下,只要高扬理想的旗帜,就能自觉自愿地为党的事业而奋斗。因此新的形势下,坚定理想信念、强化精神支柱,仍是我们紧抓不放的首要任务。二是靠党的坚强领导统一意志、凝聚兵心。党的组织是部队统一领导和团结的核心,只有靠坚强的战斗堡垒,才能带出过硬的战斗集体。当年先遣连在远离首长机关、远离大部队的情况下,紧紧依靠党支部的坚强领导把握方向,凝聚兵心,战胜一个又一个困难,保证了各项任务的圆满完成。当连队行军到海拔5000多米的界山脚下之后,战马接二连三地死亡,全连官兵都患了雪盲,不少同志还患了高原疾病,对翻越界山达坂信心不足。党支部就组织召开党员大会搞教育、讲传统、鼓士气,发动大家想办法、找对策、破难题。全连党员争先恐后地向党支部表决心、出主意、抢任务,所有难题和重担都被党员争抢一空。第二天,在党支部领导下,大家齐心协力,27名党员几乎每人背着一名病号,齐刷刷地过了界山。这件事使全连官兵包括像曹海林这样起义过来的官兵受到了强烈震撼,从此铁了心跟着共产党。三是靠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感召群众、战胜困难。在《英雄先遣连》中,我们看到了先遣连的每一位共产党员,都是具有先锋模范作用的。每天第一个带着侦察分队开路的副连长彭清云是党员,第一个牺牲在雪域高原的蒙古族战士巴利祥子是党员,第一个把自己病重的身体捆在马背上参加战斗的排长王永平是党员……27名党员就是27面旗帜。在先遣连,正是因为每个党员在最困难时把最重的担子挑在自己肩上,始终把生的希望留给别人,把死的威胁留给自己,才使群众更加坚定了为党的事业奋斗终身的信念。在改革开放的今天,更需要共产党员不计名利、牺牲奉献,以实际行动践行先进性要求,靠模范作用为群众当标杆、做表率。四是靠革命的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勇往直前、夺取胜利。在先遣连最苦的日子里,大家天天面对的是困难和死亡,但他们视死如归,勇往直前,没有一人退却。李狄三带领全连官兵不仅叫响了“越艰苦,越光荣,困难面前出英雄;越团结,越坚强,群众赛过诸葛亮”的口号,而且还创作了《光荣小唱》、《战胜困难》和《顽强歌》等歌曲,激励大家克服悲观情绪,树立战胜疾病、战胜困难的信心。就是在断粮、断盐、天天死人、一天举行十几次葬礼的时候,他们依然把笑作为牺牲前的最后一项任务,没有一丝一毫的低沉哀伤。由此看出,他们把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弘扬到了极致。先遣连这种天殉地殇的英雄气概,是我们今天加强部队建设的宝贵财富,也是我们必须继承和发扬的优良传统。在新形势下,尽管我们面临的环境条件发生了深刻变化,但先遣英雄连的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学习,先遣连的经验永远值得我们借鉴。

从叙事的意义上讲,在人类神话时期已成为过去的漫长岁月里,人类在描绘自己的英雄形象时,不再带有我们认知范围之内的烙印,在一种严酷的现实环境下,凸显了普通人身上难以具备的素质。《英雄先遣连》令人万分感动地展示了一群英雄群体成为神的过程。值得称奇的是,这部作品,以解放战争为背景,以进军西藏、进军阿里为叙事主线,淋漓尽致地刻画了一个英雄群体的智慧、勇敢、坚强、信念。公丕才在这些个性鲜明的人物身上,寄托了他鲜为人知的创作主体理想,从而使作品通篇洋溢着革命的理想主义色彩,在现实主义的叙事中,为英雄神话插上了一双灵动的翅膀,飞升到了革命英雄主义和爱国主义政治高度。

毋庸讳言,《英雄先遣连》对于英雄与死亡这一矛盾关系的酷烈展示,再一次完美地诠释了英雄主义、爱国主义的潜质。作者以冷峻的笔调,客观强硬地显示出了英雄涅槃的孤傲和清高。进藏先遣英雄连136名官兵中,牺牲在新疆于阗普鲁至西藏阿里扎麻芒堡千余公里高原线的有63人,这是西北战区光荣革命历史的壮丽画卷。这个题材,公丕才同志在作品中有意提炼一种精神,把这种精神作为有意义的死亡价值之美学特质,崇高到了当仁不让地占有主导的叙事地位。公丕才的勇气在于他敢于把死亡作为主题及其变奏,他的聪颖就在于用别具一格的目光去看待死亡,用一颗敏感的心去关照我军历史上的一种罕见的苦难之中的死亡。如他在书中写道:“随着海拔的爬升,剪刀口就一点点咬紧,指不定哪一个瞬间,那张开的剪刀口就会咔嚓一声,永远刈去一条鲜灵的生命,或让你变成一座小小的山峰,或来不及让你叫一声就扑倒在地,成为一具永不腐朽的冰尸。”在这里,他把英雄最高价值的体现——死亡,看成一片独特的天地,一个真实的艺术世界,一个精神闪烁灿烂炫目的自由王国,英雄的死亡姿势高亢豪迈,没有一丝一毫的低沉哀伤。叙事在给予一个英雄价值终结的最后姿势之后,公丕才以纪实文学的犀锐笔锋拓展了英雄死亡之美的内在特质范围。在我军的战斗英模谱系中,进藏先遣英雄连烈士的生命终结方式是独特的,死亡意义和价值空间是阔大的。如书中的“力断强弓、初定昆仑”的蒙族战士巴利祥子,“棒撬双眼射梅花”的锡伯族战士西阿林,还有李狄三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唯一的一次违背党的决议拒绝打盘尼西林,须知,这几支盘尼西林是毛主席亲手交给王震,王震再辗转交至先遣连的。这里的阅读让人心田渗血。这些人物在生命的悲壮之薪燃尽的时刻,灵魂和精神突然光芒四射,光照不衰,自然而然地被后人搬上了新生的人民政权在雪域高原的祭坛。当我们为31万平方公里国土的解放者欢呼时,当我们穿越50多年的时空邂逅他们不朽的灵魂时,我们发现:生命之花的美丽凋谢,不仅仅是由悲壮才产生崇高,由高原的杀机才产生刚烈,由英雄的豪勇产生粗犷。说到灵魂深处,在于坚定的信念产生壮美,在于高原军魂产生英雄神话。在对死亡的歌颂中,公丕才注意到了这种绝美的生命之花的全色彩。他以英雄与死亡为骨骼,以对共产党的坚定信念为脉络,以英雄主义、爱国主义为血肉,填充和描绘了这朵奇美之花。英雄们用晴川般空澄透亮的死,来承载一个崭新的时代的到来,来认证一片遥远边地与中央政权的血亲关系。

新疆和田至西藏阿里的解放之旅,是我军军史上空前的一次远征。这一次远征,在一千余公里的世界屋脊,英雄们用血肉和灵魄,写下了一个伟大民族最后的最遥远的宣言。英雄们对信念的坚贞追求,有一种天然的诱惑力,一种本能的吸引力,一种从容的召唤力。这就是进藏先遣英雄连英雄主义和爱国主义的潜质。书中写到曹海林对党的一腔深情,感人至深。界山达坂的党员大会,他看到的是在党最困难的时候,就有人主动站出来,向党要一副担子挑在自己的肩上的情景。这是他一生最激动的一日,那天晚上他要求入党,铁了心跟党走。后来,他在艰苦卓绝九死一生的解放阿里之旅幸存下来,却受了许多不公正的待遇,1952年差点被枪毙。他泰然地说:“从良心上我从不怨党,那不是党干的,是共产党里个别不负责任的人干的。”这是一种什么样的胸襟和忠诚?这是世界屋脊的屋脊高原般的胸襟和圣徒般的忠诚。战士阿廷芳的遗言让人潸然泪下。阿廷芳逝世的前一天支部大会通过决议,吸收他为中共正式党员。弥留之际他的政治姿态接近一种神话。他说:“刚入党就不能为党工作了,我不配是党员。”我们知道,高大全的艺术形象在舞台上司空见惯,那是一时期内宣传工作的需要,但阿廷芳遗言的高度是完全真实的,不是艺术的虚构和剥离人性的夸张,是一种发自肺腑对党的虔诚。党的力量和伟岸,在阿廷芳最后的眸睛和意识里,成为一种宗教,这种上升到宗教热爱的真诚,正是我们目下进行坚定理想信念教育的丰碑。在境界的高度上讲,丰碑是远远高于典范的。

按照这个境界,当进藏先遣英雄连的足迹刚刚踏上扎麻芒堡大地时,遗落在雪域高原的英魂,就已经把精神照进革命理想的大门,当生与死两个门环相碰时,就迸溅出了一簇闪亮的思想火花,虽然在天疆绝域有些暗弱,但仍能照亮50多年来西北军人的思想沃野。这种大空间的悍烈传承,显然使我们的精神内涵激增,形成了巨大的英雄情结和传统魅力天人合一的雄浑,这是令人十分欣喜的。因为,英雄的生命之灵化作了自然之魂,宇宙之魂,在须臾之间作了一次升华与轮回。西北军人的脊梁,也在升华和轮回中高昂地挺立,西北军人的军魂,在生与死的肉体和精神苦旅中,用热血和忠诚洇浸了军旗的殷红。

我们需要的是精神的火焰,并非形式的灰烬。公丕才的《英雄先遣连》给我们挟裹而来的是一阵阵生命的辉煌和灵魂的震撼,在历史的苦难中给我们展示了军人美好的愿望,在生命处于炼狱中又给我们展示了美丽灵魂的极致。进藏先遣英雄连战士杨天仁,在海拔5000多米的雪原上,经历了雪崩、奇寒、饥饿的数天折磨,生命已奄奄一息,神鹰将吞噬他的躯体,他没有用枪射击猛禽,他爬到一个海子边,宁吃马粪中的青稞,也没有从水中抓一条垂手可得的鱼。他用生命在维护比生命更可贵的东西——党在雪域高原的形象和威信。在杨天仁的身上,革命英雄主义的力量并未减弱,爱国主义精神依然闪烁在他的灵魂深处。作为贯通杨天仁内心的灵魂力量,可以简化成一个程式化的结论:爱藏民族就是爱国。他深知一个连队与一块31万平方公里高原的关系,深知在高原一个个体生命之轻与一个主权国家领土完整和民族尊严之重。这是时下的人们对艺术真实的审视焦点。对于“真”的追求,这个时代的人们比任何时候都更为强烈。作者公丕才以写实的姿态,以表现那个特定历史时期生活的全面性、复杂性来塑造我们的英雄。他把笔触伸向了数个历史层面,譬如在人民解放军进军西藏的大背景下,以简练的笔法,写了昌都战役中西北军区的另一支骑兵——孙巩的青海支队和阿沛·阿旺晋美率2700藏军投诚,以及范明支队历尽千难万险护送十世班禅大师返藏,还有人民解放军进藏史上第一个和平协议等等,都设置了厚重的历史景深,这一点是十分难能可贵的。把一支连队置于一个伟大的历史事件的阔大的背景之下,来解读它的意义,这对今天我区的战史研究,仍有相当高的学术价值。

解放藏北,挺进阿里,是西北战区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最后进军。这种对历史真实投入关注的姿态,如同博弈的高手,全局在胸,卒马车炮,摆放合理,叙事从容,文笔流畅;在历史与现实的辽阔空间中灵巧腾移,使今天和昨天、生与死强烈碰撞,形成了自己艺术的强大磁场,开出了《英雄先遣连》这朵绚丽的艺术之花。

《英雄先遣连》的可贵之处是,它谙合了现代艺术的审美理念,用了白描和叙述这种最古朴、最简单的艺术手法,展卷阅读,让我们时时刻刻在诘问:坚定理想信念的文艺作品怎么写?革命英雄主义和爱国主义这种宏大的命题怎么用文艺作品来诠释?我认为,《英雄先遣连》就是一个范本。这里没有惊心动魄的传奇,没有缠绵悱恻的感情冲突,更没有滔滔不绝的哲理雄辩,也没有千奇百变的做作卖弄,有的是不慌不忙的叙述。公丕才在不露声色之中,建构了军事文学新的英雄神话。作品中张扬的英雄是人而不是神,这一点判断,公丕才是清醒的,是理智的。最难能可贵的是他在构造新的“英雄神话”的时候,侧重于文化和思想的意蕴,他关注历史的进程,关注雪域高原处于绝境的官兵生存状态,他富有探索精神和使命感,站在军人与历史生活前沿性与批判性的高度上,体现了历史的进步以及永恒的文学生命力,体现了浓烈的人本意识和极度辉煌的个体生命,作品的艺术个性得到了较有力度的刻画。可以说,《英雄先遣连》这一本书,构成了军区部队军事文学创作的一个新景观。即便如此,仍需要我们警惕的是,在打通历史和现实这堵墙时,必然要碰到偶然性和必然性的关系位置问题。在人们约定俗成的认知层面上,历史的必然性往往是被后人认识的已知的必然性,人们往往会遗忘历史的记忆,当它成为历史事实之前,这种必然性通过哪个偶然来表现?这是一种未知的偶然,而不是历史发展中已知的偶然。这种认识往往会使历史再现简单化,也可能掩盖历史发展的复杂性和丰富性,还有难以预测的戏剧性。《英雄先遣连》旨在揭示历史偶然因素中未知的必然性,试图从历史的甬道来穿越现实的丰富性,从这一点上讲,是作家仍需要下工夫的地方。

《英雄先遣连》这部书,是一本关于高原生命和英雄灵魂的书。是对生命瑰丽史诗般礼赞的书,是军区部队文学创作的又一个峰巅,是军人生命命运个体在酷寒和卓绝的艰苦中破损并得以修复的大书。英雄神话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需要我们用心去阅读,以灵魂去感受,在历史偶然因素中去寻找未知的必然。

为写好这部书,丕才同志的足迹遍布大半个中国,遍布英雄们战斗生活的角角落落,他先后采访数百人次,查阅了大量资料档案,自《天殉》之后,他又不断地完善和补充了大量的史料,把一首天殉地殇的英雄之歌唱了十几年,今天终于成就了这部史诗般的《英雄先遣连》。近几年来,单是我读到了关于英雄先遣连的文学就有上百种,但是几乎全是以《天殉》为母本的“克隆”和复制品,最具艺术感染力的还是这部《英雄先遣连》。在此,我感谢公丕才同志为我们精心烹制的这一道精神盛宴,感谢进藏先遣英雄连幸存者的精神财富;祝愿烈士们在雪域高原这座巨大的阳光容器里,英灵鲜活,万古不朽。

2006年3月27日于兰州

李乾元,中共中央委员、兰州军区司令员,上将军衔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