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难深重的人民盼星星盼月亮,盼求得解放
西北高原东临黄河,西接昆仑,北连蒙古大沙漠,南近关中大平原,地域辽阔,纵横千里,一望无际;境内山峦绵延,川河相依,资源丰富,民风淳朴,人民勤劳。
但是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西北地区军阀林立,连年混战,土匪横行,民不聊生。一遇天旱,赤地千里,饿殍遍野,十室九空,流离失所,满目疮痍。当年在陕西就流传这样的民谣,字字句句描述着劳苦大众的生存惨状:
吃的草籽野沙米,
穿的破烂老羊皮,
白天穿、黑夜盖,
天阴下雨毛朝外。
湿了有心晒一晒,
身上无衣不等待。
大革命失败后,白色恐怖笼罩西北,国民党政府横征暴敛,涂炭人民。处于社会底层的农民忍无可忍,奋起抗税、抗捐、抗粮,屡遭反动当局的迫害和惨杀。穷苦农民的日子凄惨无比,又有民谣这样描述他们生存无望、走投无路的凄惶:
农民身上三把刀:
租子重、利钱高、苛捐杂税受不了。
眼前只有三条路:
逃荒、寻死、坐监牢。[1]
1929年(民国十八年),陕西发生大旱灾,更是惨不忍睹。1930年底,据当时国民党的陕西民政厅厅长邓长耀的统计,民国十八年的饥馑,全省有200多万人活活饿死,200多万人流离失所,逃亡他乡,800多万人以树皮、草根、“观音土”苟延生命,奄奄一息。旱灾发生的同时,又有风、雹、虫、瘟、兵匪之灾一起袭来,使全省92个县凄凉无比,尸骨遍地,甚而人人相食,惨绝人寰。
1929年5月,国民党内政部长薛笃弼在视察甘肃灾情后,不得不致行政院电称:“平凉迭遭兵匪,庐舍荡然,釜罄如洗。草根树皮,掘食殆尽。死亡之余,或卧疾不起,或赤身无衣。此种奇灾,历所未有。”[2]
就在这个时候,大革命时期的中国共产党党员刘志丹、谢子长,于1929年、1932年先后奉命回到陕西,顺乎民心,担当民望,开展起革命活动。遵照中央和省委的指示,深入兵营,开展兵运工作,组织暴动,拉起队伍,风起云涌,“以革命的武装反对反革命的武装”,在三秦大地点燃起星火燎原的态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