牢牢扎根在群众之中,扩大统一战线
陕甘边根据地的巩固和发展,有赖于切实扎根在群众之中,与群众建立了密切的鱼水关系,同时广泛地进行了统一战线工作。
当年陕甘边一带交通不便,经济文化落后,生活极其艰苦,但群众中蕴藏着强烈的革命愿望。习仲勋十分了解群众的心情和愿望,他急群众之所急,想群众之所想,根据实际情况,采取有步骤、有区别的方法开展工作。主要是:
(一)首先是面对群众,深入到每个村落、每户人家,逐村逐村做调查,一户一户做宣传,开展深入浅出的解说工作,启发群众的觉悟和热情。“此后组织武装,开辟苏区,建立政权。”[8]
(二)把开展游击战与“三分五抗”相结合。三分,就是分地、分粮、分财税;五抗,就是抗税、抗债、抗租、抗粮、抗款。农民通过有组织的“三分五抗”,看到了好处,获得实际利益,认为“共产党好”,是劳苦大众的“救命恩人”,在最困难的时候给他们发放“救命粮”,心甘情愿跟党走,积极参加游击战。
(三)红军、游击队和群众结合成“三位一体”。陕甘边在刘志丹、习仲勋领导下,经常采取主力红军到外线作战,游击队在根据地与敌周旋,工农民主政府则组织群众,利用熟悉地形的特长,配合红军和游击队机动灵活地打击敌人。这种“三位一体”的战术,把来犯之敌搞得像瞎子、聋子,吃不上饭,喝不上水,得不到喘息,到处挨打,只好退缩。在斗争中,游击队和根据地得到发展,红军队伍得以扩充和壮大。
例如:1933年10月上旬,敌人调集4个正规团和6个县的民团共6000余人,向照金地区发起大规模的进攻。面对强敌猛攻,王泰吉、刘志丹冷静分析了敌情,认为敌强我弱不宜在狭小的根据地内与敌人周旋,必须跳出敌人包围,转战到外线。于是,总指挥部决定,主力红军转到外线,待机歼敌;游击队坚守内线。18日红军主力一举攻克敌人守备薄弱的甘肃合水县城,击毙敌人200多人,缴获枪支百余支,使部队声威大震。紧接着,部队又在合水县毛家沟重创敌赵文治团,该团惨败,大伤元气,不敢再战。
(四)广交朋友,孤立敌人。当时还没有统一战线工作这个名称,但刘志丹和习仲勋一开始就做了大量统一战线工作。
据刘志丹侄女刘米拉调查说:
刘志丹很注意统战工作。26军和陕甘边特委一贯采取对一切可以争取的力量,都要争取过来,反对主要的敌人蒋介石。
刘志丹经常告诉干部: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如:陈国璋部队里刘保堂;黄陵县小石崖的民团团总罗连成;合水民团团总贾生财,这些团结的朋友都给与红军物质上的援助,或帮红军看护伤员。黄龙山的郭宝珊,刘志丹多次派人去做郭宝珊的工作,1934年底他带一个营起义,参加了红军,在陕北粉碎敌人第二次和第三次“围剿”的战斗中,他的部队打得很勇敢。郭宝珊入了党,为党做了许多工作(肃反被关押)。
陕甘边地区哥老会的势力很大。刘志丹、谢子长、习仲勋、张秀山这些同志都做过这方面的工作。哥老会的头子苍沟的马大爷,南梁的郑大爷,太白的白大爷,这些人都对红军有很大的帮助。给红军送信,侦察敌情,买子弹,掩护我们的同志,做了很多工作。[9]
麻雀虽小,肝胆俱全。当年初建根据地时,百废待兴,但有一件不可或缺的事就是统一战线工作,这是“硕果仅存”的重要因素之一。办好这件事,对于习仲勋可能是牛刀小试,却是往后在全国范围大规模地组织雄伟的统一战线的伏笔。
习仲勋回忆说:
陕甘边的斗争史,是统一战线的又斗争又联合的历史。对于同国民党政权有矛盾的地方武装,我们总是努力争取。凡同情、倾向革命的都热忱相待,一些哥老会头目、民团团总、保安团、红枪会,经过我们的团结争取,他们都为革命做过许多好事。对于某些土匪,能不能改造他们成为游击队呢?庆阳杨丕胜领导的游击队,开始是有土匪成份的,后来经过长期改造把土匪成份洗刷了,吸收一些新的农民成份,就成为游击队了。黄龙山的“大王”郭宝珊,经过刘志丹等的多方面工作,终于把他引上革命道路,从红军时代直到解放战争时期,立了许多战功。[10]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