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平型关战役战斗若干问题探析毕建忠

平型关战役战斗若干问题探析毕建忠

时间:2022-01-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对于一一五师平型关之战,无论是称战斗,还是称战役,历来皆有。这是对第一一五师首战的完整概述,故称其为“平型关战役”。1937年10月6日,八路军政治部在《关于开展日军政治工作的指示》中,是称“平型关战斗及游击部队经验”。9月30日20时,林、聂致电毛泽东、朱德和彭德怀报告“平型关战斗”的缴获,亦未提及独立团的腰站战斗的缴获。

平型关战役战斗若干问题探析/毕建忠

〔编者按〕

平型关大捷是中国人抗击日军获得的第一个大胜仗,“首战平型关,威名天下扬”,它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但是关乎平型关大捷的说法,也有太多的焦点。

平型关战斗?平型关战役?

歼敌人数:千余?二百?六百?

我军伤亡人数:千余?九百?六百?

战斗开始的时间:7时许?8时许?5时许?9时许?

被歼日军是战斗部队,还是非战斗部队,还是二者的融合?

被伏击的日军到底是相向而行的两路日军,还是一路日军?

……

一、对平型关战役、战斗之称的解读

对于一一五师平型关之战,无论是称战斗,还是称战役,历来皆有。对此,至今在史学界持有两种称谓者都有。作为历史上一次颇具影响的作战,总是应当取得一致的认同为好。那么,如何界定平型关之战是战斗,还是战役?其关键是:既要明确第一一五师是战术兵团,还是战役兵团?把握好区分战役、战斗的定义,又要明确两者的内涵等因素关系。据此,试作以下探析:

(一)有关辞书的界定

据《中国人民解放军军语》所释:“战斗 敌对双方的兵团、部队和分队,在较短时间、较小空间所进行的有组织的直接武装斗争。是达成战役或战争目的的基本手段。”军、师和临时编成的相当于军、师的部队,是遂行战术任务的“战术兵团”。

“战役 敌对双方在一定方向或空间,各自使用一支统一指挥的军队,为达到战争的局部目的或全局性的目的,按各自的作战企图,在一定时间内进行的一系列战斗的总和。”方面军、集团军是“遂行战役任务、战略任务的战役军团”[1]

《军语》是经中共中央军委批准在全军试行的,具有权威性、法规性,故对我军历史上的战役、战斗的界定,应以此为依据。

(二)军委、总部领导人所作的称谓

从1937年9月25日—1938年5月,军委、总部对首战平型关的称谓及其内涵是不同的。

1937年10月1日,毛泽东在致博古、叶剑英等电报中,首次使用“平型关战役”的名称,其内涵包括:平型关战斗的战绩、意义;游击支队(即第一一五师独立团)腰站战斗;战役胜利的重大政治影响。这是对第一一五师首战的完整概述,故称其为“平型关战役”。至1938年5月,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还把平型关战役与台儿庄战役并提,说明其战略意义的重大。

1937年9月23日20时,朱德致电毛泽东称:我一一五师三个团“准备配合平型关部队侧击敌人”,另以师直属队之一部(即骑兵营)及独立团“出动于灵丘以北活动”。这是对一一五师首战部署最全面的叙述。9月25日12时,朱德在一份电报中,虽未称“平型关战役”,但却既说了出击平型关之敌的战绩,又说了独立团昨日在灵丘东北地区击溃敌一部的战绩。

1937年10月6日,八路军政治部在《关于开展日军政治工作的指示》中,是称“平型关战斗及游击部队经验”。可见平型关战斗与腰站战斗等是分不开的。

(三)一一五师领导人对此战的称谓

1937年9月26日,林彪、聂荣臻致电朱德、彭德怀称:昨日“将敌歼灭一千余人”。但未说包括独立团腰站战斗所歼敌300余人。9月30日20时,林、聂致电毛泽东、朱德和彭德怀报告“平型关战斗”的缴获,亦未提及独立团的腰站战斗的缴获。

1994年12月出版的《聂荣臻传》中,是称:“平型关大捷”、“平型关战斗”;虽也谈到独立团、骑兵营的作战,但不称之为“平型关战役”。

(四)史著中的称谓

1.称平型关战役

1945年3月,八路军总政治部宣传部出版的《抗战八年来的八路军和新四军》中,有“在这次战役中”之说,也称“平型关之战”、“平型关大捷”,其所述的战绩仅是平型关战斗的,并不包括独立团腰站战斗的战绩,似是对1937年10月6日电称“平型关战斗”之说升格了。

1986年7月出版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史》第二卷称:“平型关战役,是八路军出师后,首次集中较大兵力对日军进行的一次成功的“伏击战”。在文中先是叙述了独立团、骑兵营向灵丘、涞源方向活动的任务,然后在“具体战役部署”中,叙述了主力3个团的任务,战役经过,其中也附述了“独立团、骑兵营在腰站毙敌300余人”。但“是役”的战绩只是伏击战的战绩,致使两者的关系有亦含亦分不够明确之感。

2.称平型关战斗

1957年3月编印的《晋察冀军区抗日战争史》(初稿),与《抗战八年来的八路军和新四军》相同,是称的“平型关之战”、“平型关大捷”。但是1986年8月版的《晋察冀军区抗日战争史》,则明确称“平型关战斗”,且将独立团腰站战斗作了正式叙述,并称“保障了平型关战斗的胜利”。但附图却称“平型关战役全局略图”包括平型关战斗、腰站战斗及倒马关战斗。这是颇有新意的。

1994年5月出版的《八路军》一书,明确称“平型关战斗”。虽全面叙述了独立团、骑兵营和三个团的作战任务、经过,但战绩只是三个团伏击战的战绩,并未叙及与包括腰站战斗的歼敌人数。该书是由全军几个单位编著和许多专家审查后,经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资料丛书编审委员会批准出版的。

2005年8月,《八路军第一一五师暨山东军区战史》出版,书中亦称“平型关战斗”,对独立团腰站战斗,也只是在战斗经过中提及。

(五)结论

从以上的梳理中,可以看出:

1.按《中国人民解放军军语》定义作为界定战斗、战役标准无疑是应当肯定的,但实际情况有时并不尽然。毛泽东就将第一一五师的首战统称为“平型关战役”。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编著的重要战役一览表,亦有由军分区、纵队(军)组织实施的作战称为战役。这说明因条件或情况特殊而破例的称谓是有的。

2.平型关战斗,其内涵是明确的、认识是一致的,即以乔沟地区伏击战为主,或者连及向东跑池、1886.4高地的进攻战(后者实际上应是另一次战斗)之意。

3.仅将平型关战斗称为平型关战役,而对腰站战斗只作为阻援行动提及,这既对毛泽东、朱德将平型关战斗、腰站战斗及骑兵营倒马关作战作为统一的部署和作战情况一一叙述有所不符,也与毛泽东称为平型关战役的内涵相悖。

4.将平型关战斗(乔沟地区伏击战)为主,连同向东跑池等地的进攻战与腰站战斗、倒马关战斗等一一叙述,加上其重大的军事政治影响,如毛泽东所述统称为平型关战役。这样,既更具整体观,也符合实战情况。

5.第一一五师的首战,即以平型关战斗为主的几次战斗,它已不是第二战区预定的“出击计划”之作战,而是对新出现的敌人,临机果断发起的一次新的战斗;向东跑池等地之敌的进攻,也是在国民党军第六集团军八个团“出击”并未成行的情况下,第一一五师主力主动协同友军的进攻作战,而不是第二战区预计的“平型关会战”中的战斗。这样平型关战斗连同其他几个战斗,便构成了第一一五师在中共中央军委和第十八集团军总部,直接指挥下的平型关战役。

二、此战歼敌人数是多少?

这是一个既说法多种,且有的说法又多变的问题。

(一)歼敌人数的说法与质疑

从平型关之战结束到后来很长的时间内,对第一一五师歼敌人数有过多种说法,兹分列如下:

其一,歼敌“千余人”,且多变之说。

歼敌“千人”,来源于当时的战报。9月25日戌时,阎锡山致电蒋介石称:林师“现已将平型关正面之敌约千余解决”。26日,林彪、聂荣臻致毛泽东、朱德与彭德怀电称:昨日“将敌歼灭一千余人”。10月1日,毛泽东据林、聂报告致电博古、叶剑英等称:平型关战役“打死敌人一千多人”。至1938年2月,朱德仍称歼灭日军“一千余人”。时任第一一五师宣传部长的萧向荣,曾以“战场日记断片”、“亲历战场纪实”的方式,于1937年11月24日与1938年1月22日、29日先后发表了《平型关战斗纪实》与《平型关战斗的前后》两文,其中均称:“汽车上约有千名的敌军”。

后来,一些论著中出现了扩大的说法。1938年7月,有论著称:我军之一部在平型关,“杀敌在二千以上”。1942年,在第一一五师政治部出版的《血战敌后的一一五师》一书中,收入萧向荣《平型关大胜利》一文,文中称:“汽车上约千名的敌军”。但在“编者”按语中,却出现了“歼灭敌人最精锐的坂垣师团一个旅团”,并在文尾加了一段“战后的统计”,其中称:“歼灭敌人(坂垣师团)三千余”。1945年3月八路军总政治部宣传部编辑出版的《抗战八年来的八路军和新四军》中亦称:“在这次战役中,歼灭敌人三千多”。

在基于宣传胜利,鼓舞军民抗战热情与增强斗志的心愿下,把平型关歼敌“千人”扩大到“二千人”,再到“三千人”的演变之说,一直延续到20世纪80年代初,仍为有的编著者所采用。

在结束“文化大革命”、恢复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之后,歼敌“千人”之说开始复用。1983年9月马仲廉编著的《抗日战争史话》中,恢复了“消灭日军一千余人”之说。1986年7月军事科学院军事历史研究部编著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史》第二卷中,亦称歼敌“1000余人”。此后,史家相继取此说法。

其二,歼俘敌七八百人之说。

1937年9月28日,《中央日报》刊登:[中央社太原廿六日电]:我军某师自廿五日晨八时起至晚十二时止,与敌激战,将平型关以北、东跑池、辛庄、关沟及一八八六点四标地,完全克复,计俘虏敌官兵三百余人,另有敌四五百人被“歼灭”。

是年9月29日,陕甘宁边区政府机关报《新中华报》刊登:“前线来电:我八路军(即红军)之一部”在晋东北□□(原文如此)地方与日军激战数小时之久,“我军大获胜利”。“俘虏日军四五百人,打死日军三百余人”。

这两则报道,虽在歼、俘敌人数上存在交错,但总数七八百人是一致的。另据其他文电和回忆文章所述,日军拒绝劝降,并无俘虏,系全被消灭。

其三,歼敌五百人之说。

有论著称:“在战斗结束不久,在汇总、核实了各方面的情况之后,朱德就公开肯定了此次战斗中只歼灭敌四五百人的说法。1937年底,毛泽东、朱德发表的著作中也明确指出:此次战斗“他们(指日军)死了五百人。”[2]

(二)对上述说法的考析

平型关伏击战,到底歼灭了多少敌人,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一些考析:

其一,关于歼敌“三千人”之说。

这是扩大后的歼敌人数,可以不论。如敌“约四千人的兵力”,歼灭其“三千多”,未说明其余的一千人哪里去了。这本身就是不实的。

其二,关于歼敌“千余人”之说。

平型关战斗歼敌“一千余人”。这是当时的文电所报,萧向荣的《平型关战斗纪实》报道均如此。直至1938年2月,朱德在《八路军半年来抗战的经验与教训》中仍写到:平型关的战斗,我军将日军的“预备队一千余人”,“完全杀伤”。故此说乃为平型关战斗歼敌人数的权威性说法。

对此,我们可以从日方有关资料作一分析:据日方《宇都宫辎重史》称:“新庄队长以下41人战死,约50人负伤或生死不明。”这显然是不准确的。《滨田联队史》称:包围的“人马几乎全都死亡”,但未说其总数是多少。笔者从《滨田联队史》和《宇都宫辎重史》的记述,作一计算是:新庄淳所率辎重兵队联队本部7人,辎重兵15人,特务兵70人(既无枪支又无手榴弹),矢岛中队176人,中西中队未写明人数,亦按176人计,高桥小队未写明人数,可按58人计,加上病愈后的四五个士兵,及师团侦察参谋桥本顺正,共约509人,若加上战斗中进入乔沟的一个小队(按58人计),总共是565人。这便是可以算出的最大约数,也就是平型关伏击战歼敌的人数。但这也是不全面的。

从《宇都宫辎重史》所述看,中西中队、矢岛中队是作战分队。那么80多辆汽车、100多辆大车的司机、驭手,当有三四百人吧?这样,加起来说歼敌千余人,是符合实际的。

其三,关于歼俘敌“七八百人”说。

此说是最早的战况报道,并不是经过核实的战果。但与歼俘敌“千人”之说是接近的。

其四,关于歼敌“五百人”之说。

对“毛泽东、朱德发表的著作中也明确指出:此次战斗‘他们(指日军)死了五百人’。“(见前页所述)一说,笔者经查阅《八路军的战略和战术》发现:一、该书不是”毛泽东朱德著“,是”毛泽东等人的文章合编“,收入毛泽东、朱德、彭德怀、林彪的七篇文章,附录:三篇;二、日军“死了五百人”是载于朱德答记者的访谈中,文题为“《我们的作战技术》朱德”,文尾为(陆诒自延安)。 此文并未收入《朱德军事文选》,《朱德年谱》亦未记述。三、该书为:“上海生活出版社印行 1938”, 并无于何年出版,也未注明记者访谈的日期。据此,笔者认为:论者所述之说,不能定为平型关战斗歼敌“五百人”,是“毛泽东、朱德所说”,即是朱德所说,也不是战后“汇总、核实了”的最后歼敌人数,因为朱德在1938年2月仍称歼敌“一千余人”。

综上所述,平型关—乔沟伏击战,歼敌当在1000余人。如连同腰站战斗歼敌300余人,整个平型关战役歼敌即为1300余人。

三、此战伤亡之谜

任何一次战役战斗的胜利,都是要付出伤亡代价的,只是多少有所不同,其因素是多方面的。

平型关大捷或大胜利,震撼中外;但其伤亡的代价也是不小的。由于统计不完善,战报时序不一,以致在史籍中出现了多种说法,形成了不解之谜。

(一)平型关战斗的伤亡

据所见的文电与论著,有关伤亡的记述是:

1937年9月26日寅(3~5)时,林彪、聂荣臻电称:“我军伤亡三四百人,负伤有副团长、营长各2”。

1937年10月1日,毛泽东电称:“我军伤亡四百余人”。

1937年10月3日,朱德电称:“我伤亡官兵六百余,内副团长、营长各两名”。

1945年3月,《抗战八年来的八路军和新四军》称:“指战员伤亡近千人”,第九连“一百五十名壮士,战斗结束时只剩了十八名”。

1983年1月,军事学院编著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简史》中称:我军伤亡“900余人”。

1994年5月,《八路军·综述、大事记》称:“115师伤亡500余人”。

2005年8月,《第一一五师暨山东军区战史》称:“全师伤亡500余(不含第六八七团),其中第六八六团九连仅剩下10余人”。

有的史籍,则没有提到伤亡。

以上各说,不仅相差少则百人,多则达两倍半,且都是笼统的说法。唯1994年9月,高凤山著的《古关民族魂》一书叙述较为详细,其中称:“师卫生部长报告,初步统计我军伤亡的情况是:

六八五团伤亡206名;

六八六团伤亡280名,副团长杨勇负伤;

六八七团伤亡数字不清,副团长田守尧负伤;

还有独立团……

过后清查各团伤亡共600余人,其中团级2人,营级5人。

这说明,不仅平型关方向一一五师的伤亡还缺第六八七团的数字,腰站方向独立团的伤亡数字也不明,故诸多的说法无形中构成了一个谜团。

(二)对伤亡可能数的解析

在历时70年中,出现了八种伤亡的说法,何者准确,或何者接近真实呢?试以下面的方法作一解析与试算:

1.补缺法:

第六八七团是役伤亡了多少人,至今不明。据了解,有人只查到伤亡54人;另据该团第六连通讯员杨士梅回忆:“战斗结束时,六连也只剩下30人”。第六连是奉命从小寨附近参加老爷庙战斗的,故伤亡比六八七团其他连队多。当时一个连队一般是120—150人,这就是说第六连是伤亡了90—120人。

独立团也是缺伤亡人数的。据有的著作称:独立团是两个营参加腰站战斗的。团长杨成武回忆:“一连和三连都减员过半”。这就是说,两个连伤亡了120—150人。

这样,仅以上述的回忆和说法,第六八七团和独立团共3个连的伤亡,就是210—270人。

2.排他法:

在八种说法中,持“500人”说者有二,持“600余人”说者亦有二。

朱德之“六百余名”说,晚于林、聂的“三四百人”说,当是9月26日后统计的伤亡数,接近实际的系数大。

两个“500余人”说,是在“600余人”说之后,存在一个未加说明为何减少的问题?虽第六八五、第六八六两团的伤亡是496人,接近“500余人”,但若加上第六八七团的伤亡人数,肯定会超过“500余人”,故非近实的数字。

“900余人”、“近千人”之说,与“六百余人”说相比较,则超出了300—400人,这是不可能的。因为:即使当时的统计不完全,也不可能有如此大的差异。另外,第六八七团并不是在战斗最激烈的地段,伤亡不可能超过第六八五团,或第六八六团。故也非近实的数字。若是将六八七团第六连的伤亡加上,岂不是超过千人以上了吗?!故“900余人”与“近千人”之说,都是可疑的、不实的。

3.综合法:

上述八种伤亡数字,依当时的文电与史家的论著看,均是指第一一五师平型关方向的,现连同腰站方向的伤亡,一并作如下的整理与综合:

以第六八五、第六八六团伤亡492人,加上第六八七团第六连的伤亡90—120人,共为582—612人,这是平型关方向作战的伤亡数字。

以独立团两个连的伤亡120—150人,加582—612人,共为702—762人,这是第一一五师两个方向作战伤亡的总和。

故760余人,当是接近实际伤亡的概率数。

(三)如此代价的原因是什么?

有人说:当师卫生部长报告初步统计我军伤亡约600人时,“大出林彪的意料”。因为他战前曾说“可能伤亡一二百人”。那么付出偌大伤亡代价的原因是什么?让我们以朱德与林彪的总结来作一解读:

朱德说:敌有新式武器,“对于隐蔽身体,各个地利用地形、地物射击技能,有良好的训练。因此,我军因不善于发现敌人,行近百米至数十米不见敌人,因而受伤者,亦属不少”。

林彪后来也说:“敌人实在有许多弱点可为我乘。但敌人确是有战斗力的。对此敌人作战,如稍存轻敌观念,作浮躁行动,必易受损失。我们的部队仍不善作疏散队形之作战,”大家拢在一团,伤亡往往很多。

朱德说:因缴枪时不会喊日语口号,而呼“老乡缴枪”,以致受伤人员反较突击时为多。[3]

林彪后来说:“为了避免他们的炮兵和飞机,战斗开始后要迅速接近敌人,投入肉搏,连续冲锋”。这的确是减少自己伤亡的一个好方法。但在将敌人“掐头”、“斩腰”、“断尾”陷于深谷之内,我军应首先以火力予敌以重大的杀伤,而不应战斗开始后即“迅速接近敌人,投入肉搏”。因为在车、马拥阻的狭长谷道内,敌有汽车、马车可为依托,而我军既不便运动展开,又暴露了自己,致激战六小时才将敌歼灭,不能不是付出重大伤亡代价的原因之一。

李天佑在战斗开始前说:老爷庙“这座山雄踞路北,是控制公路的制高点。遗憾的是我们已经来不及在它上面埋伏一支兵力了。”战斗打响后,林彪令李天佑:“你们一定要冲下公路,把敌人切成几段,并以一个营抢占老爷庙”。如是,副团长杨勇“带上三营向老爷庙方向冲去”。随后,第二营也突过公路加入战斗。抢占老爷庙成了焦点之战,副团长杨勇和第二营营长邓克明负伤。

某集团军军史和某连连史称:第五连第三排、第十一连第三排全部牺牲。李天佑在回忆文章中称:“有人告诉我:三营伤亡很大,冲过公路以后,九连干部差不多打光了,全连只剩了十多个人。”

(作者单位:军事科学院原军史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