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件遗物背后的故事
东北烈士纪念馆里,一件有几块补丁的灰色毛哔叽大衫,一条有几处裂口的褥子,这是杨靖宇将军生前留下的两件珍贵遗物。“杨靖宇将军的这两件遗物,我们做了许多复制品送到各地陈列,真实物品我们始终舍不得拿出来。”纪念馆的同志告诉来访者。那么,这两件遗物背后又有怎样的故事呢?
1933年,杨靖宇已经在南满领导那里的红军游击队开展抗日斗争。同年6月,他接到中共满洲省委通知,回到哈尔滨开会,一是向省委汇报工作,二是学习党中央“一·二六”指示信(因中央给东北各级党组织及全体党员的信是1933年1月26日发出的,故称“一.二六”指示信)。当时,杨靖宇已战功卓著,威名大震,省委为了他的安全,就安排他住在省委宣传干事姜椿芳家里。因为杨靖宇在哈尔滨工作时曾住过他家,相互都很熟悉;姜椿芳父母健在,他的父亲还是基督教徒,便于掩护,不易引起敌人的注意。这一次,杨靖宇在姜家又住了一个多月,与姜家二老的感情更加亲密。但出于保密的原因,二位老人只知道他是“老张”,并不知道他就是名震东北的杨靖宇。
一个月后,杨靖宇开完会要回南满,但由于路费不足,又不想给组织增加负担,就把自己的灰布大衫拿到当铺当了。告别姜家二老时,便把这张当票和一件褥子交给了姜大妈,并对姜大妈说:“这当票是一年的期,我用不了一年还会回来,到那时再赎回这件大衫穿,褥子还可以继续用。”姜大妈说:“你放心吧,我给你保管好,等着你回来用。”
一年时间到了,“老张”没有回来。当票到期了,姜大妈便用自己的钱,把杨靖宇的大衫赎了回来。
两年过去了,“老张”没有回来。
三年过去了,“老张”也没有回来。
十年过去了,“老张”还是没有回来。
直到1952年,“老张”仍然没有回来。
从1933年到1952年,整整二十个年头,姜家因革命需要,从哈尔滨搬到上海,从上海搬到北京。每次搬家,姜大妈都要扔掉许多盆盆罐罐,破衣烂衫,但无论扔什么东西,唯有“老张”的这两件衣物,她都精心地保管着,珍藏着。时不时拿出来晾晒晾晒,然后再小心叠好,放在箱底,因为姜大妈对杨靖宇感情太深,没人敢把“老张”就是抗联司令杨靖宇,并且壮烈牺牲的消息告诉她老人家,直到1952年姜家在北京定居之后,老人才从原满洲省委组织部部长何成湘那里知道了真情。
当姜大妈听到何成湘告诉她,以身殉国的抗日民族英雄杨靖宇将军就是住在她家的“老张”时,老人家顿时失声痛哭起来,哭了很长时间,谁也劝不下。最后她拿出将军的那两件遗物,又哭着说:“我一看见这两件东西,就想起了‘老张’,人老实厚道,和蔼可亲,一大清早就起来,帮我做饭,扫院子,忙完了,坐那陪我说话。这么好的人,还去得这样惨。该杀的小鬼子,个个都不得好死啊!‘老张’啊,我等你二十年了,等来的却是白发人送黑发人呀……”老人哭个没完,唠叨个没完。
何成湘忙向老人建议说:“您老保存的这两件衣物,可是杨靖宇将军的生前遗物啊,现在成了革命文物了,非常珍贵呀,请您交给我,我负责为您转交给哈尔滨烈士纪念馆,让全国人民都能看到。”
老人此时才慢慢止住了哭泣,擦干眼泪,双手托着这两件衣物,面色凝重地交给了何成湘。于是,东北烈士纪念馆里便有了它的真品。
(选自《杨靖宇将军故事精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