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给“二乔”断名 /武志辉 高明珊
1945年8月,毛泽东到重庆谈判,胡乔木作为随员,也来到重庆。在八路军重庆办事处,他遇见了有同乡、同学之谊而年纪比他小一岁的乔冠华。当时乔冠华也是个擅长写评论的笔杆子,在《新华日报》发表文章时署名“乔木”;而胡乔木此时也在重庆用“乔木”之名在《新华日报》上发表文章。他们的文章一见报,读者们很难分清是哪一个“乔木”。
据说还是毛泽东亲自为“二乔”断名。毛泽东问明乔冠华确实姓乔,而胡乔木又是先用“乔木”笔名的,各有各的道理,于是他让重庆的乔冠华仍用乔木原名,请延安的“乔木”在其名字前加个“胡”字,即“胡乔木”,从此“两乔”之间便有了区别。
建国后,胡乔木被任命为中央人民政府发言人,“胡乔木”之名为国内外人们所熟知;而乔冠华作为周恩来的外交助手,也不再用“乔木”笔名而用他本名乔冠华了。
1965年初,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举行。会议期间,毛泽东在宴请部分工农代表,当得知那位因下乡务农受到表彰的知青代表董加耕是盐城人时,就问:“你们盐城有‘二乔’,你知道吗?”
一时间,董加耕不知所云,答曰:“西门登瀛桥,东门朝阳桥。”
毛泽东笑道:“我不是说桥,是说人。盐城‘二乔’,就是胡乔木、乔冠华!”
毛泽东对胡乔木、乔冠华二人的印象极深,曾作打油诗云:“古有大小二乔,今有南北二乔……”以示对他们的厚爱。
(摘自《毛泽东说名道姓》,湖南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
毛泽东重庆谈判戴的帽子的故事
毛泽东去重庆谈判时,曾留下一张头戴盔式太阳帽的照片,给人以很深的印象。因《挥手之间》选入中学课本,更让这张照片家喻户晓。
这顶别致的盔式太阳帽本是一位爱国华侨、青年司机林琼秀从南洋回国时带来的,后转赠给了郭正。郭正与周恩来的警卫龙飞虎很熟悉。1945年初夏的一天,龙飞虎看到郭正的这顶帽子,笑着说,老收着它干什么,拿出来戴嘛。郭正见他喜欢,又想到他常随周恩来外出,确实用得着,便转送给了他。后来,龙飞虎又将这顶帽子给了周恩来。
1945年8月28日,毛泽东赴重庆谈判。临行前,他换了换装,穿上了叶剑英特地给他买的皮鞋和在北京给他订做的一套蓝灰色中山装。江青到苏联医生阿拉夫那里为毛泽东借来了一顶礼帽。周恩来上上下下打量毛泽东这身装束,毛泽东说:“怎么,嫌我穿得太洋气?”周恩来说:“不,我是看主席戴的帽子好像有点小。”说着,摘下自己头顶上的盔式太阳帽递给毛泽东:“主席,你戴上这顶试试,重庆的日光是很强烈的。”毛泽东接过太阳帽戴上,不大不小正合适。周围的同志也说好。毛泽东风趣地说:“恩来,我可夺人所好啰!”并问周恩来:“你戴什么呢?”周恩来说:“我还有,再说,重庆我比你熟,总可以搞到一顶,这顶就送给你吧。”于是,毛泽东就戴上这顶盔式太阳帽登上飞机,去了重庆,并在重庆机场留下了一张头戴盔式礼帽的历史照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