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吹响革新号角

吹响革新号角

时间:2022-01-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此次改革被海内外人士看成是蒋经国“向历史交代”最重要的部分。蒋经国口头要求全体会议代表“集中意志,精诚团结,为达成本党革命任务的最后成功,继续奋斗”。[17]在此次大会中,蒋经国对国民党中常委人选作了调整。为了贯彻蒋经国“以党的革新带动全面革新”的指示,国民党中常会于4月9日通过决议,选出12名中常委委员组成小组,负责此项规划,分工策行。

国民党迁台后,为了维护统治地位,曾尝试过多次政治改革。但就改革的内容、规模、深度而言,应以蒋经国晚年推行的政治体制改革力度最大,影响最深。此次改革被海内外人士看成是蒋经国“向历史交代”最重要的部分。这次改革的时间起点为1986年3月召开的国民党第十二届三中全会。

1986年3月29日,国民党在台北召开了第十二届三中全会。蒋经国抱病亲自主持会议,并以《迈向胜利的新历程》为题致词。由于身体虚弱,致词由国民党中央秘书长马树礼代为宣读。蒋经国口头要求全体会议代表“集中意志,精诚团结,为达成本党革命任务的最后成功,继续奋斗”。[16]

会议根据蒋经国的讲话精神,通过了“承先启后,开拓国家光明前途”的中心议题案。该案明确指出:台湾在取得“光明进步”的同时,“也遭遇到了新的挑战,产生了许多亟待革新和解决的问题”。具体表现为九个方面:社会治安的再加强,政治风气的再整饬,非常时期措施的再调适,民主宪政的再策进,地方自治的再充实,经济时期措施的再推进,精神生活品质的再提升,反制中共统战诡谋的再强化,国际关系的再开展。[17]

在此次大会中,蒋经国对国民党中常委人选作了调整。以李焕、吴伯雄、施启扬、陈履安分别替换了原中常委委员孙运璇、马纪壮、阎振兴和赵自齐。进入中常会的四位新人,除李焕外,其余三人均在50岁以下。他们不仅具有良好的学历,而且都是现职部长,赞成蒋经国的改革路线。李焕是蒋经国的门生及嫡系,曾获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育硕士学位。陈履安是原国民党副总裁陈诚之子,毕业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电机工程系,获纽约大学博士学位。吴伯雄毕业于台湾成功大学工商管理学系。施启扬获台湾大学法学硕士学位、联邦德国海德堡大学法学博士学位。吴、施二人又是国民党一手提拔起来的台籍“青年才俊”。这一更换,体现了蒋经国对国民党最高决策机构中常会“年轻化”、“本土化”、“党政一体化”的思路。[18]他对调整后的国民党中央常务委员会表示:[19]

今后中央常务委员会的责任格外重大,在全会闭幕之后,所有决议都要中央常务委员会来规划、执行,这样才不会辜负大家的付托和期望。所以,希望常务委员能够了解任务的重大,切实负起责任,贯彻全会的各项决议,实实在在做好党的工作,以党的革新来带动行政革新,以行政革新来带动全面的革新。

为了贯彻蒋经国“以党的革新带动全面革新”的指示,国民党中常会于4月9日通过决议,选出12名中常委委员组成小组,负责此项规划,分工策行。“十二人小组”成员是:严家淦、谢东闵、李登辉、谷正纲、黄少谷、俞国华、倪文亚、袁守谦、沈昌焕、李焕、邱创焕、吴伯雄,由严家淦任召集人。“十二人小组“成立后,蒋经国说:“今天推定12位常委负责三中全会各项决议案之研究规划,分工策行,是非常迫切的工作。虽然全会交下来的案子很多,但我们要先选择最重要的来做,而且要快做,不要拖。今后,为了使工作更为落实,我们要加强彼此协调,相互合作,尤其要注意不可有本位主义、个人主义,不要为自己着想,而要为民众的福祉和国家的利益着想。”[20]

然而,在这个小组中,也有反对改革的元老级人物,如86岁高龄的司法院长黄少谷。所以,小组刚成立时,内部往往会有两种意见,互不相容,工作进展非常缓慢。时任“十二人小组”的副召集人李登辉后来回忆说:[21]

我有一个很深的感觉,就是虽然国民党开三中全会声称要推动政治改革,并成立十二人小组,但都只是敷衍给蒋经国看,并不是真正进行改革;蒋经国那时是真有改革的意思。

“十二人小组”的工作状态使蒋经国颇为生气,不得不亲自过问,主动提示,大力催办,明示“戒严问题应列为第一优先”,“应朝解除戒严及准许新党成立的政策方向进行”。同时,蒋经国又分别约见了一些国民党元老、党政军高级干部,向他们说明进行改革的意义和决心,引导他们从实际出发,“放眼向前看”,这才逐渐化解了他们的怀疑和忧虑,从而加快了工作的进程。[22]“十二人小组”也就成为“政治革新”的策动机关,每一项革新计划,都是先由“十二人小组”提出具体方案,呈中常会讨论通过后,再付诸实施。

在蒋经国的督促下,“十二人小组”对“政治革新”内容作了深入研究。至5月,“十二人小组”正式提出了六大议题:“一、充实中央民意代表机构。二、地方自治法制化。三、国家安全法令。四、民间社团组织制度。五、社会风气与治安。六、党的中心任务。”[23]在这六大议题中的第三、四两点就是针对解除戒严和开放党禁而言。后来,“开放民众赴大陆探亲”也纳入了改革的内容。

在“党外势力”宣布成立民主进步党后,蒋经国于1986年10月7日约见了美国华盛顿邮报董事长葛兰姆,以及记者戈林菲、艾金克等人,首次向外界透露他将“向历史交代”的核心内容以及对时局的看法。他们的谈话内容大致如下:[24]

问:可否请阁下证实您准备解除戒严令的报道?

答:现在我们正在研究使政治团体制度化与合法化。我们成立了一个“十二人小组”,来研究终止紧急命令及可能组成政治团体的提议。

问:据说新的“国家安全法”将取代通称的戒严令的紧急命令,两者有何具体差异?

答:过去,在实施紧急命令的时候,非军人触犯某些罪行,将受军法审判。在紧急命令取消之后,非军人不再受军事法庭管辖,对个人自由的某些限制也会取消。在戒严令之下,某些犯罪将受严厉的处罚,而这些犯罪的性质规定的不够明确。研订中的“国家安全法”中,将就这些犯罪作较明确的规定,同时刑罚会比较宽大。

问:新的立法对于组织新党会有什么规定?

答:我们现在正在积极研究这个问题,预料很快就有结果。我们向来都理解人民有集会及组织政治团体的权利。不过他们必须承认“宪法”,并且认同根据“宪法”所制订的“国家体制”。新政党必须是“反共”的。他们不得从事任何分离运动——我所指的是“台独”运动。如果他们符合这些要求,我们将容许成立新党。

问:您认为反对党构成政治上的挑战吗?

答:我不认为它是一种挑战。它只是政治过程中的一种现象。

问:您认为最近宣布成立的“民主进步党”符合这三项要求吗?

答:他们还没有表明他们组织的所谓“政党”的理念,因此,我们现在无法判断。我是从报纸知道“组党”的消息。

时任国民党中央党部副秘书长的马英九也参加了会见,并负责蒋经国的英文传译。后来他回忆当时情景说:[25]

1986年10月7日下午4时,经国先生接见美国《华盛顿邮报》发行人葛兰姆女士及其友刊《新闻周刊》的记者,“新闻局长”张京育先生陪见。那是一个历史性的会面。经国先生沉稳地告诉外宾:“我们准备在制定‘国家安全法’后,解除戒严,开放组党。”负责传译的我,一字一句审慎地翻成英文,我自己整个人感觉犹如遭电流通过般的震撼,我告诉自己:“我们正在改写台湾历史。”解严在当时虽已在研究中,并不完全意外,但是解严毕竟是历史性的大事,当天宣布,还是造成极大震撼。而选在这个场合对国际大媒体宣布,让全世界都能知道,时机对象都挑得非常合适。

10月15日,国民党召开中常会,并以举手表决的方式通过了“十二人小组”提交的《动员戡乱时期国家安全法令》和《动员戡乱时期民间社团组织》两项政治革新案,要求“行政院”尽速研拟相关法规草案,并于完成立法程序后公布施行。这标志着,蒋经国主导的政治体制改革终于正式启动了。在此次中常会上,蒋经国作了即席讲话,他声称:[26]

这两项革新措施,具有重大意义。这也是贯彻三中全会决议改革党务的重要议题。此项议题,曾经过很多研讨,容纳了党务工作人员、中央委员、中央评议委员与中央常务委员,及学者专家的多方意见,应属切实可行。

我们的一切措施与作为,都是本着大公无私的精神与光明磊落的胸怀,以前瞻性的眼光,求进步的做法,并以向国家负责、向历史交代的态度,往前迈进。

时代在变,环境在变,潮流也在变;因应这种变迁,本党必须以新的观念,新的做法,在民主宪政体制的基础上,推动革新措施。唯有如此,才能与时代潮流相结合,才能与民众永远在一起。

蒋经国的讲话,给国民党高层以极大的震动,尤其是他的“时代在变,环境在变,潮流也在变”成为当时台湾政坛上的一句名言。宋楚瑜后来回忆说:“说实话,这观念在当时,对大家都很新。经国先生很清楚这是必然的趋势,才会讲出‘时代在变、环境在变、潮流在变’这句名言。”[27]

毫无疑问,蒋经国走到这一步,有国际的背景,特别是美国的影响,也有岛内民间反对运动持续不断地抗争的原因,以及种种错综复杂的客观因素,但有一点不能否认,那就是他个人主观上的诚意和努力。疾病缠身的他知道自己来日无多,他要向历史作出交代,给岛上留下一个和平转型的空间。这是他的睿智,也是他的务实,他在生命最后时光的大手笔成就了一个政治家的美名,成全了那块饱经患难的土地。[28]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