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大弟子袁心粲

大弟子袁心粲

时间:2022-01-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袁心粲,浙江嵊县人。故定其为“大弟子”。袁一生致力于教育事业,不干仕宦,以行履笃实见称。马对袁也十分赞许。袁不负所望,在短期内完成了各项准备工作,书院同仁及书籍、版片等到杭后立即得到妥善安置。袁乃于同年8月出任杭女中校长,但仍不时拜谒马,登门请益,有事则“弟子服其劳”。世上巧事多,1967年7月,袁去世火化后,其女送其骨灰盒至殡仪馆存放,发现在上一格竟是在6月去世的马先生。

袁心粲(1884—1967),浙江嵊县人。何时从马先生学已不能确知,但据1929年拜在马先生门下的乌以风说:“(袁)年龄与先生相若,从先生学最早,奉侍甚恭。”故定其为“大弟子”。袁是为何拜马为师而又奉侍甚恭的呢?袁的女儿卓尔说:“从我记事之日起,就知道世界上有一位马先生最受父亲的尊敬”、“父亲最喜欢讲的,是他自己从师的故事——‘那时我服膺王阳明’,他总是这样开的头,我们也总是饶有兴味地听下去。原来当年父亲写了一本《阳明学说浅释》,颇沾沾自喜,因慕马先生之名,前去求教。不料马先生微微一哂,竟毫不客气地说:‘你懂什么王阳明!’父亲不服气,当下开展了一场大辩论。马先生博引旁征,从孔、孟、程、朱以至康德、杜威,时而古文,时而洋文,口若悬河,滔滔不绝。凡所引证的论述都能整段一字不差地背诵出来。真是古今中外,恣肆汪洋,信手拈来,皆归己用。把父亲惊得目瞪口呆,铩羽而归。从此心悦诚服地拜在马先生门下,终身执弟子之礼,未敢丝毫懈怠。”

袁一生致力于教育事业,不干仕宦,以行履笃实见称。在学生眼里,他是一位既威严又慈祥的长者,但在马面前却拘谨得像是循规蹈矩的小学生。年过花甲以后,还总是坐得笔直,两手放在膝上,聚精会神地听先生的教导。马对袁也十分赞许。1934年,袁已在杭州清波中学担任了好几年校长,学校各项工作成绩斐然,这时他在校园里建了座茅亭,请马为茅亭和竹林中的一块巨石赐名。马很高兴地亲临观赏,引用《诗经·卫风·淇澳》中“瞻彼淇澳,绿竹猗猗,有斐君子,如切如磋”之意题石为“有斐石”,既赞扬学校的良好学习环境,又称许学校师生之间文雅的研究学风。又用孔子赞许曾晳而发出“吾与点也”(见《论语·先进》)的心声,题茅亭为“吾与亭”,表示袁为自己的传人。

抗日战争期间,马辗转入川,在乐山创办复性书院,袁则仍留浙江,在乡间教学,两人时有书信往复。袁向马汇报工作、家庭情况及学习心得,寄款为先生寿。马则寄去在浙大与书院的讲稿,并就袁信中所述,称:“每得来书,深喜用力之勇,有进于前。《洪范》‘敬用五事’来书着眼‘敬’字,会得端的。乱离中能不为逆境所迁,有以自处而不失其常者,吾见亦罕。如贤之安于乡里,能守其素业,当益知忧患为进德之助,虽远隔庸何伤乎?”又关切地说:“任课太多,习劳过甚,恐非晚年所宜。贤虽自忘其老,亦当爱惜精力,虽不可佚,亦勿过劳。”当得知袁学写诗,即告以:“学诗宜先读陶诗及《唐贤三昧集》,《古诗源》亦可看。不独气格不可入俗,亦当领其超旷之趣,始为有益。袁简斋俗学,无足观也。宜多涵咏,切勿刳心于文字。”一次,袁在信中自承乃“钝根”,故愿学樊迟,不敢学颜子。马即予以批评说:“樊迟在七十子中最下……贤自谓钝根,乃当学曾子。所谓参也以鲁得之。虽鲁何碍,奈何学樊迟?……朱子曰:学者不可安于小成而不求造道极致,亦不可骛于虚远而不察切己之实病。今贤能察切己之实病矣,而不求造道之极致,是安于小成也。”在往复书信中,袁深受教益,但总感到函授不如面授,故思徒步入川,进书院学习。马得信后,一方面感到“语重心长,微心粲吾不闻此言”,一方面急驰书止之,曰:“其事则万不可行”。因此时袁已年届花甲,且战时道路险阻,故又说:“吾固久衰,而贤亦老矣。年方少壮,可以不惮远行,及其既老,筋力虽健,非复壮时,岂能更胜行旅之苦。”

1946年春,书院返杭前,需有人在杭州事先安排一切,故马函召袁至杭,找房子、置家具、请工人……袁不负所望,在短期内完成了各项准备工作,书院同仁及书籍、版片等到杭后立即得到妥善安置。袁则留院学习,并任编校、事务工作。

袁在杭州教育界颇有名望,1949年5月杭州解放,杭州女子中学由军代表接管后,需物色一名有办学经验的校长。此时复性书院已改为“智林图书馆”,需缩减人员。袁乃于同年8月出任杭女中校长,但仍不时拜谒马,登门请益,有事则“弟子服其劳”。到八十高龄时,出门已较为困难,但仍念念不忘先生,时命女儿去代为问安,得到一些外地的好食物,立命女儿送呈先生品尝。世上巧事多,1967年7月,袁去世火化后,其女送其骨灰盒至殡仪馆存放,发现在上一格竟是在6月去世的马先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